食品跨界營銷需有度
燈泡糖、肥皂巧克力、草莓蛋糕精油皂、食品玩具……近來,一些食品和餐飲企業(ye) 嚐試使用跨界營銷吸引顧客、開拓市場。有的借此拓展了消費人群,但也有個(ge) 別企業(ye) 打著跨界的旗號劍走偏鋒,引發人們(men) 對食品安全的擔憂。
食品安全無小事,與(yu) 食品相關(guan) 的跨界營銷必須恪守安全底線。無論是製成日用品形狀或使用類日用品外包裝的食品,還是製成食品形狀的日用品,都容易模糊食品與(yu) 非食品的界限,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問題。特別是對一些分辨力稍弱的未成年人群體(ti) ,容易造成安全隱患。現實生活中,因外包裝具有誤導性而發生的誤食事件並不鮮見,為(wei) 我們(men) 敲響了警鍾。
食品跨界營銷並無不可,但跨界需有度,必須合乎社會(hui) 公序良俗、符合法律法規要求。《食品標識管理規定》明確,食品標識不得“以欺騙或者誤導的方式描述或者介紹食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廣告法等也都有類似的規定。今年1月,市場監管總局等3部門開展麵向未成年人無底線營銷食品專(zhuan) 項治理工作,陸續查辦了一批各地的食品典型案件,對相關(guan) 行為(wei) 形成了震懾。
規範食品跨界營銷,重在企業(ye) 自律。對於(yu) 食品企業(ye) 而言,“食以安為(wei) 先”是無論如何都必須恪守的原則。這意味著食品企業(ye) 要在品質上把好關(guan) ,也必須在名稱、包裝、形製等方麵把好關(guan) ,最大限度防範食品安全風險。而對於(yu) 非食品企業(ye) 而言,不管如何進行營銷,都不應給消費者造成誤導,都不能模糊食品與(yu) 非食品的邊界。企業(ye) 存敬畏、有分寸、守底線,才能更好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
規範食品跨界營銷,還需要多方合力、久久為(wei) 功。在技術層麵,相關(guan) 平台不妨嚐試利用技術手段,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跨界營銷進行精準識別,並進行屏蔽。在監管層麵,壓實平台主體(ti) 責任的同時,不妨考慮引導公眾(zhong) 參與(yu) ,發揮社會(hui) 監督作用,延展監管觸角。在製度層麵,也應進一步完善法律規章製度,補齊製度短板,為(wei) 創意推廣、跨界營銷等立起規矩、明晰界線。多措並舉(ju) 、齊抓共管,才能更好規範跨界營銷,更好防範食品安全風險。
客觀而言,隨著消費者需求日益個(ge) 性化、多元化,如何開拓市場、進行創新是擺在許多企業(ye) 麵前的一道發展必答題。近年來,不少企業(ye) 在推陳出新方麵花了很多心思,創新的營銷方式也是層出不窮,在包裝、外形上發力成為(wei) 企業(ye) 挖掘消費潛力、拓展市場空間的一種重要手段。但需要看到,無論設計多麽(me) 新穎、包裝如何新潮,唯有真正優(you) 質的產(chan) 品和服務能長久地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青睞。在深挖需求、修煉內(nei) 功、創新供給上下足功夫,才是企業(ye) 創新發展、贏得競爭(zheng) 的長久之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