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延續文脈,擘畫新山鄉巨變

發布時間:2022-07-28 09:4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品談】

  作者:餘(yu) 豔(湖南省作協副主席、湖南省網絡作協主席、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zhuan) 家)

  “你聽過手機養(yang) 魚、手機種菜嗎?在現代鄉(xiang) 村,信息技術走進田間地頭,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不再‘麵朝黃土’,農(nong) 民無須‘起早貪黑’,一樣可以瓜果飄香,豐(feng) 收在望。”

  湖南省益陽市清溪村90後村民鄧旭東(dong) 說這話時,我們(men) 就在他家的茶樹林、在這個(ge) 被稱為(wei) “二維碼上的綠色村莊”裏。一條水泥路通到半山坡,茶樹都掛著“二維碼”,林間“跑地雞”全都定了位。鄧旭東(dong) 說,如今“智慧農(nong) 業(ye) ,數字鄉(xiang) 村”,都有智能化“標配”:雲(yun) 數據中心、大數據平台、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和基礎數據庫四大基礎設施。勇者、強者衝(chong) 上了起跑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道上,智者、贏者雲(yun) 集——

  農(nong) 民顛覆了身份,他們(men) 用遙控器指揮無人機神奇作業(ye) ;

  農(nong) 村換了“活法”,大花園裏就是城市一樣的生活;

  農(nong) 業(ye) 從(cong) 根本上改變,智能化、大數據讓土地翻倍生金。

  在周立波先生與(yu) 人民群眾(zhong) “三同一片”、書(shu) 寫(xie) 《山鄉(xiang) 巨變》的大清溪,農(nong) 業(ye) 長滿了數字細胞,農(nong) 村遍布互聯網思維,農(nong) 民插上智慧翅膀。神奇的“紫薇雲(yun) ”,“互聯網+現代農(nong) 業(ye) ”,稻蝦、柑橘主打農(nong) 產(chan) 品變“網紅”,農(nong) 戶實現“指尖上的豐(feng) 收”。

  大清溪,在數字與(yu) 數據上跳舞;時代,在蝶變中走過70年,這裏應該書(shu) 寫(xie) ——新山鄉(xiang) 巨變!

  五年前,“重走立波路”拉開了序幕。我也走在這支隊伍中。

  走在周立波當年走過的村村鎮鎮,村頭、地頭、灶頭,與(yu) 農(nong) 民交朋友,與(yu) 他們(men) 聊家常。最牛的種糧大戶、最棒的養(yang) 蝦能手,與(yu) 他們(men) 同吃一鍋飯、同看一片田……幸福背後的一些故事就有了,曾經深度疑惑的問題也得解了。

  我與(yu) 大清溪有淵源。我在這裏出生,“胞衣罐子”都埋在溪邊的柳樹下;我在這裏成長,自小嗅著周立波的文氣,像嗅著漫山遍野的茶子花香般自然。與(yu) 清溪村兩(liang) 裏之遙的外婆家,周邊也都是踏實的劉雨生、風趣的亭麵湖、戀土的陳先晉。周立波作品裏散發的親(qin) 切鄉(xiang) 土氣,我在外婆家茶飯的清香裏都能找到。

  家鄉(xiang) ,到處都能聽到周立波回鄉(xiang) 十年的故事。紮腳勒手下田,汗趴水流挑擔,以鄉(xiang) 人鄉(xiang) 音下筆入書(shu) ,挑燈夜下寫(xie) 出《山鄉(xiang) 巨變》《山那麵人家》等一批佳作,被譽為(wei) 描寫(xie) 農(nong) 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鐵筆”。又因藝術再現新中國農(nong) 村從(cong) 傳(chuan) 統生活走向現代起點的風雲(yun) 激蕩,將家鄉(xiang) 人民所承載的奮鬥與(yu) 憧憬濃縮於(yu) 筆端,成為(wei) 一個(ge) 時代的文學象征。

  人民作家鞠躬盡瘁寫(xie) 人民,更多為(wei) 人民寫(xie) 作的作家必須跟上。當年周立波在湖南工作,曾把一批青年作家趕回工廠、農(nong) 村。可喜的是,不多久就有一批鮮活靈動、有溫度有情懷的收獲。早有莫應豐(feng) 、古華獲茅盾文學獎。近十年,有《漫水》《鄉(xiang) 村國是》獲魯迅文學獎。一大批接地氣的作家陸續在全國嶄露頭角,迅速成長為(wei) 文學湘軍(jun) 之中堅力量。

  跟著周立波寫(xie) 人民,貼著家鄉(xiang) 巨變寫(xie) 時代。一條文脈上深入生活、傳(chuan) 承經典。一批又一批作家,走在周立波的腳印上,去到山鄉(xiang) 巨變的最前沿。清溪村智慧文旅、滄水鋪5G小鎮、紫薇村智慧農(nong) 業(ye) 第一村……

  火熱生活讓我們(men) 明白:新山鄉(xiang) 巨變的“新”是什麽(me) ?是大數據、物聯網上農(nong) 戶“指尖上豐(feng) 收”;是農(nong) 業(ye) 智能、農(nong) 民智慧、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還是青山綠水、人民幸福;是奮鬥者的力量和擔當,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是快速發展,是夢想實現;是希望的田野,是綻放的笑臉……

  周立波用一生探尋“為(wei) 了誰、依靠誰、我是誰”,老百姓深深感念“跟黨(dang) 走、快致富、奔小康”,我們(men) 也深有感悟:作家獲得的能量、素材,是人民給的,是火熱的生活給的。從(cong) 前的腳步未必走到了位,今後的創作必須接地氣。寫(xie) 有溫度的文字,講有靈魂的故事。再遠,決(jue) 不搞“無土栽培”;再苦,絕不閉門造車。帶著周立波的文學精神,下去,深入,為(wei) “新山鄉(xiang) 巨變”塑型鑄魂。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