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鱘滅絕之後,“長江大保護”能為長江帶來什麽?
央廣網北京7月2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北京時間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正式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名錄顯示白鱘已經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
白鱘為(wei) 什麽(me) 會(hui) 滅絕?長江裏的其他水生生物過得好嗎?長江十年禁漁,帶來了什麽(me) 改變?
認識白鱘
白鱘是鱘目、白鱘科、白鱘屬的唯一一種生物,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魚類,它們(men) 的祖先有1.5億(yi) ~2億(yi) 年的曆史。白鱘是長江特有的物種,體(ti) 長一般為(wei) 2~4米,以前曾有人記錄過一條超過7米的白鱘,可能是淡水係統裏最長的魚類。它們(men) 在水中是頂級捕食者,需要捕食大量的魚,成年之後沒有天敵。
但這也意味著,白鱘對棲息地和食物的要求很高。對白鱘來說,長江上遊食物不夠豐(feng) 富,棲息地也過於(yu) 狹小,它們(men) 需要在長江中下遊覓食,這裏的湖泊、河口和近海區域有著比較豐(feng) 富的魚類資源。白鱘在長江中下遊成長,成熟後到上遊產(chan) 卵,然後再洄遊到中下遊。一旦洄遊通道被切斷,兩(liang) 個(ge) 棲息地無法連通,白鱘的生存就會(hui) 受到影響。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hui) 鱘魚專(zhuan) 家組成員、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危起偉(wei) 教授指出,白鱘滅絕,除了捕撈、航運汙染等因素對白鱘本身造成的傷(shang) 害之外,棲息地的喪(sang) 失和破碎化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白鱘十分稀少,哪怕是上世紀70年代,在經常發現白鱘的長江上遊,白鱘的數量仍然比其他魚類少。人類最後一次見到白鱘是在2003年1月。當時一條3米多的白鱘撞進了漁網裏,拖著漁船一直到江心的激流中,差點掀翻了漁船。專(zhuan) 家對白鱘進行醫治和標記,希望能夠追蹤到它的產(chan) 卵場和更多同伴,但追蹤到第4天,白鱘的信號就消失了。此後,人類再也沒有找到這種古老魚類的痕跡。
2019年底,危起偉(wei) 和同事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推測白鱘可能在2005~2010年間已經滅絕了。
不止白鱘
長江有著豐(feng) 富的物種多樣性,但同時也有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這讓長江許多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脅。
野生中華鱘目前已經連續5年沒有監測到自然繁殖;長江鱘此次被IUCN宣布為(wei) 野外滅絕;長江獨有的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為(wei) 功能性滅絕;長江江豚則已經是極度瀕危的狀態。研究者曾對整個(ge) 長江魚類進行調查,發現記錄中,一些曾在長江生活的魚類,約30%在近幾年都沒有再記錄到——雖然不能證明這些物種已經消失,但至少說明它們(men) 的數量已經十分稀少。
對於(yu) 已經滅絕或瀕臨(lin) 滅絕的長江明星物種,研究者分析認為(wei) ,這些動物雖然與(yu) 白鱘的生物特性完全不同,但瀕危過程十分相似,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逐漸開始出現瀕危跡象,背後關(guan) 鍵的因素其實都是各種人類活動。
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保護長江的生態係統不僅(jin) 是為(wei) 了保護環境和水生生物,更是為(wei) 了保護中華文明傳(chuan) 承和發展的基礎。
長江大保護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為(wei) 長江經濟帶發展定下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基調,決(jue) 定開始進行長江“十年禁漁”,實施科學管理、推動綠色航運。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hui) 理事長王丁表示,“長江大保護”開展的時間還很短,難以看到徹底的、大的變化。但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積極的信號,例如最近幾年關(guan) 於(yu) 拍到長江江豚的報道明顯增加了。王丁認為(wei) ,這可能是因為(wei) ,隨著“長江大保護”的推進,人們(men) 對長江越來越關(guan) 注,有越來越多人主動去拍攝長江和長江裏的動物,也可能是“長江大保護”及其他生態保護動作的推進,給長江帶來了積極的變化。
現在看來,長江水生生物的數量總體(ti) 呈現逐漸恢複的趨勢,但“長江大保護”到底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什麽(me) 變化、帶來了多少變化,還需要完整的、全範圍的科學考察。王丁表示,考察計劃在今年進行,而解決(jue) 長江水生生物的困境依舊任重而道遠。
監製:郭靜
記者:富賾 劉飛
編輯:馬露絲(si) 彭毓姬 楊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