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彌勒市——把城市空間留給市民(走進縣城看發展)
人民日報本報記者 張 帆
“薰衣草,碧水灣,青山環繞著葡萄香,風車轉,花兒(er) 笑……”雲(yun) 南省彌勒市東(dong) 風韻小鎮萬(wan) 花筒藝術館裏,歌手鍾牧龍一亮嗓子,遊客們(men) 紛紛圍攏上來,駐足聆聽。來自重慶的遊客王阿姨感歎,“這小夥(huo) 子唱的不就是東(dong) 風韻,不就是彌勒城嘛!”
眼下,彌勒這座滇南小城,正成為(wei) 熱門旅遊目的地。城裏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園”,讓人流連忘返。“彌勒把城市的空間留給了市民。”鍾牧龍把家安在了彌勒。
雖處高原,彌勒卻是難得的水鄉(xiang) 。甸溪河畔,白鷺展翅,椰樹成行;岸堤廊道,草木茂盛,徜徉其間,心曠神怡。彌陽街道祿豐(feng) 社區支部書(shu) 記李永德說,以前的河道既窄又彎,接連下雨就會(hui) 鬧水災,“以前這個(ge) 時節,我們(men) 都在忙著打壩防洪呢,哪有功夫接待遊客。”
2017年,彌勒開始對甸溪河開展綜合治理,治水、治汙、治景、治村,涉及河道64公裏。“還河於(yu) 民,是治理的原則。”彌勒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王彥菲說,“項目一期已投資4.7億(yi) 元,完成了8.3公裏的河道治理,初步形成融生態廊道、濕地公園、旅遊休閑一體(ti) 的城市生態空間。”
正是午餐時分,祿豐(feng) 小學校園裏一片歡騰,一年級的小朋友吃完飯在水池邊洗飯盒。水池的另一頭就是學校的景觀長廊和文化牆,火紅的三角梅掛滿藤架,一簇簇萱草花在草地上綻放,白牆上書(shu) 寫(xie) 著先賢們(men) 的教誨。“我們(men) 的學校可美啦,我們(men) 就像在花園上學!”小朋友得意地說。學校與(yu) 甸溪河一路之隔,治河也治村,當地綜合整治投入30萬(wan) 元對祿豐(feng) 小學進行了美化提升、改造。
彌勒親(qin) 水,更親(qin) 人。入夜,皓月當空,夏蟲低鳴,湖泉生態園裏,沿著湖堤漫步,夜跑的人三五成群,夜釣的人三三兩(liang) 兩(liang) ,享受閑適、安靜和自得。這1700餘(yu) 畝(mu) 的人工湖造就了彌勒水鄉(xiang) 底色,也給彌勒市民提供了康養(yang) 、健身、怡情的好去處。
車水馬龍的彌勒市區,建起了座座“口袋公園”。髯翁路與(yu) 彌勒大道交會(hui) 口的一角,濃密的柳蔭下,浮萍隨風而動;磊磊的山石旁,一株株紫棉木、楓樹在挺拔生長。從(cong) 緊鄰的寫(xie) 字樓出來,兩(liang) 三分鍾就可以走進這方清幽、安靜的“小世界”。在彌勒,這樣的大小公園共有21座。
太平湖森林小鎮、東(dong) 風韻小鎮、可邑小鎮和紅河水鄉(xiang) ,一個(ge) 縣域內(nei) 有4個(ge) 省級“特色小鎮”。彌勒在更新“麵子”的同時,也沒有忽略提升“裏子”。2014年以來,全市投資121.68億(yi) 元,累計實施棚戶區改造17509戶,改造麵積約211萬(wan) 平方米;2019年以來,投資3.3億(yi) 元,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涉及3890戶,改造麵積約43萬(wan) 平方米。
占地3平方公裏的太平湖森林小鎮,林木蔥鬱、花草芬芳,是名副其實的“大氧吧”。草地上,“快樂(le) 舞龍隊”的大爺大媽們(men) 舞起來。如今讓老人們(men) 如此開心的地方,曾是一片石漠化荒山。項目運營負責人侯誌鵬介紹,太平湖投資有限公司從(cong) 2016年底開始石漠化治理,采取客土改良、植苗造林、環湖整治等方式,構建了200餘(yu) 個(ge) 景觀小品、種植了花卉苗木506萬(wan) 株,已完成5000餘(yu) 畝(mu) 荒山的治理,重塑了太平湖的生態環境。
彌勒是彝族三弦舞“阿細跳月”的故鄉(xiang) 。圍繞可邑古村打造的可邑小鎮保存著原生態的彝族文化。走進可邑古村,迎麵牆上是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壁畫,記錄著彝家人的婚戀、娛樂(le) 和四季生產(chan) ,村裏客棧炊煙嫋嫋,酒吧人來人往……小鎮營運者沒有將居民遷移出去,而是將300多戶、700多人留在村裏照常生活,安排大夥(huo) 在旅遊公司上班,讓古村始終保持著古樸但又鮮活的文化風貌。
就像“阿細跳月”從(cong) 原始的“跳火神”“跳豐(feng) 收”演變成如今的“跳幸福”一樣,彌勒人的幸福感也越來越強。近十年間,彌勒建城區麵積擴大近1/3,達24.13平方公裏,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了1.2個(ge) 百分點,達44.8%。城市在長大,城市在變綠,市民的宜居空間也在不斷擴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