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鐵路線上貢獻智慧和力量(中國道路中國夢)

發布時間:2022-07-29 10:1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飛馳的列車載著乘客,沿著縱橫交錯的鐵路線奔赴遠方,作為(wei) 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我感到無比驕傲。一條條鋼鐵鑄就的長龍在神州大地上延伸,寄托著我和同事們(men) 的奮鬥夢想。

  鐵路之變,折射高質量發展成色。在祖國版圖上,貫穿南北、連接東(dong) 西的鐵路線,織就了一張鐵路網,為(wei) 群眾(zhong) 出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近年來,我跟隨集團重大工程建設的腳步,穿行祖國南北,先後參與(yu) 了京張高鐵、拉林鐵路等工程建設。看著鐵道鋪就、公路貫通、大橋架起,曾經難以逾越的天塹變成了通途,在工程竣工的一瞬、在通車運營的刹那,我和同事們(men) 總有萬(wan) 千感慨湧上心頭,為(wei) 祖國發展自豪。

  每一項工程,都是奮力拚搏結出的果實。建設新成昆鐵路的小相嶺隧道時,同事們(men) 每天作業(ye) 10多個(ge) 小時,吃飯就在隧道內(nei) 解決(jue) ,節省下來的時間全用來施工。這是新成昆鐵路中線路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同事們(men) 用敢戰敢拚的毅力,一次次刷新隧道機械化鑽爆施工的紀錄。這條鐵路建成後,從(cong) 成都到昆明的時間大大縮短,四川大涼山群眾(zhong) 也能搭上“順風車”、走上通往幸福的“快速路”。

  有一股子幹勁,還要有幾把刷子。重大工程建設,不僅(jin) 要埋頭苦幹,更要科研攻堅,提升工程建設的科技含量。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首先要解決(jue) 高原凍土問題。為(wei) 了攻克這一世界性難題,中鐵科研院西北院在海拔4780米的風火山上,修建了世界上唯一一座全年有人值守的高原凍土觀測站。數十年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這裏堅守,積累了1200多萬(wan) 個(ge) 涵蓋高原凍土地區各種氣象條件和地溫變化的數據,凝結成數十項重大科技成果,為(wei) 青藏鐵路建設、運營提供彌足珍貴的科學支撐。勇攀鐵路科技新高峰,一代代中鐵建設者們(men) 以創新之誌展現著責任和擔當。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men) 自己常說,哪裏困難哪裏走。2008年汶川地震後,寶成線109號隧道上方大麵積山體(ti) 坍塌,其中12節裝載著500噸航空汽油的油罐車起火,撲滅大火、恢複通車成為(wei) 當務之急。中鐵電氣化局迅速集結搶險隊伍,冒著生命危險,義(yi) 無反顧地“逆行而上”。危難之時盡顯英雄本色,經過12個(ge) 日夜的搶險鏖戰,這條西北通向西南的大動脈打通了,抗震救災的一條生命線也隨之打通了。至今,我們(men) 還記得“為(wei) 人民的生命財產(chan) 而戰,為(wei) 國家和社會(hui) 至高利益而戰,為(wei) 災區生命線的暢通而戰”的鏗鏘誓言。有不怕難、不畏險、獻青春、灑熱血的精神,才能凝聚起英勇無畏、幹事創業(ye) 的強大力量。

  建功逢盛世,奮鬥正當時。一代代中鐵人的青春印記,早已鐫刻在了高山原野、荒漠戈壁。新時代的中鐵人,更應該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爭(zheng) 創屬於(yu) 我們(men) 這一代人的好成績。

  (作者為(wei) 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員工)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