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主流影像如何走近青年、影響青年

發布時間:2022-08-04 10:0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研究報告】

  新主流影像如何走近青年、影響青年

  ——青年觀眾(zhong) 新主流影像接受態度調研

  作者:楊越明、李莉(分別係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yu) 傳(chuan) 播研究院教授、講師)

  青年是新時代最具生機與(yu) 活力,最具創造力與(yu) 開拓力的群體(ti) ,他們(men) 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推動著新的價(jia) 值風尚形成。電影、電視及網絡視聽作品共同構成的影像世界已經成為(wei) 他們(men) 表達自我主張、探討社會(hui) 議題的重要陣地。當《我和我的父輩》《覺醒年代》等新主流影視劇成為(wei) 青年探討“自我成長與(yu) 個(ge) 人價(jia) 值”的主話題,當《國家寶藏》《唐宮夜宴》等新主流節目成為(wei) 青年分享“文化趣味與(yu) 個(ge) 體(ti) 審美”的主焦點,我們(men) 再一次確認:堅持主流價(jia) 值引領理應成為(wei) 新時代文藝創作的主旋律。

  青年對哪些類型的影像內(nei) 容更感興(xing) 趣?他們(men) 更關(guan) 注影像作品中的哪些社會(hui) 話題?對影像內(nei) 容背後的文化含量與(yu) 價(jia) 值容量有哪些期許?為(wei) 回應這些問題,研究團隊從(cong) 2022年3月起,在全國範圍內(nei) 招募了906位具有高黏度影視接觸特征(每周收看影視劇集與(yu) 節目分別超過1小時),年齡在18~27歲之間的青年,以問卷加半結構化訪談的形式進行線上調研,以期獲取答案。

  探尋:新主流影像吸引青年觀眾(zhong) 的主要因素

  注重價(jia) 值內(nei) 核:期待作品主題更具“價(jia) 值感”

  精神層麵的價(jia) 值追求往往具有持久的力量,它主導著青年的趣味偏好,甚至決(jue) 定著青年的人生格局。那麽(me) ,哪類收視內(nei) 容是青年普遍喜歡、重視的?

  調研顯示,成長類主題最受歡迎(77.2%);第二位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主題(76.8%);第三位是關(guan) 注生命意義(yi) 主題(76.0%)。青年對有關(guan) 親(qin) 情、愛情、友情等意涵的愛的主題,善與(yu) 惡、正與(yu) 邪等鬥爭(zheng) 的較量主題的偏好值也超過了75%。

  調研可見,青年對影視敘事主題的總體(ti) 看重度高達71.0%。他們(men) 對商業(ye) 價(jia) 值導向下出現的“空心化”視聽內(nei) 容創作方式並不買(mai) 賬,而是認為(wei) 觀影之後的價(jia) 值探討更具意義(yi) 。《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父輩》等係列電影,圍繞個(ge) 人、家國的發展與(yu) 變遷展開創作,引發青年的熱烈探討。《大江大河》《山海情》等聚焦草根人物尋求人生突破的主題,讓青年體(ti) 會(hui) 到主角在麵對未知與(yu) 障礙時所呈現的堅忍品格。

  由於(yu) 青年樂(le) 於(yu) 在社交媒體(ti) 上分享觀影心得,新主流影視作品帶來的社會(hui) 討論期往往遠超播出期。觀影之後的深度探討與(yu) 嚴(yan) 肅反思會(hui) 給觀眾(zhong) 帶來持久的獲得感。

  聚焦社會(hui) 議題:期待影像作品回應現實社會(hui) 關(guan) 切

  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往往得益於(yu) 其能夠精準地切中大眾(zhong) 所關(guan) 注的社會(hui) 議題。

  青年偏愛收看哪類社會(hui) 話題影視?結果顯示,排名較前的話題為(wei) :交友話題(76.6%)、職場話題(75.2%)、心理話題(74.8%)、理想話題(73.0%)。其中25%的受訪者表示對交友、職場、心理話題“非常有興(xing) 趣”,對理想話題“非常有興(xing) 趣”的受訪者也超過了20%。

  在步入職場、融入社會(hui) 的過程中,青年不斷探索和找尋自我存在感,可能性和不確定性並存。當感受到自我世界和外在世界存在巨大衝(chong) 突和張力時,人不免慌亂(luan) 、掙紮和焦慮,又不斷期待療愈、尋求安慰。於(yu) 是,影視成為(wei) 他們(men) 感知冷暖、建構社會(hui) 認知的平台。其間,他們(men) 對交友、人際、解壓、理想等都有了新的認知與(yu) 期待。

  例如《歡樂(le) 頌》《我在他鄉(xiang) 挺好的》講述都市新移民如何破解交友、擇業(ye) 、處事中的困境;《安家》《理想之城》等劇描述了職場新人如何處理職場潛規則與(yu) 道德操守之間的矛盾衝(chong) 突;《令人心動的offer》《勇往直前的我們(men) 》展現了理想職業(ye) 狀態與(yu) 現實能力間的落差,並幫助親(qin) 曆者補足短板、迎接挑戰。這些作品對準青年所思所想所慮,提供了心理療愈與(yu) 正向回應,幫助觀眾(zhong) 實現心靈成長。

  富含文化趣味:在作品中尋找審美體(ti) 驗與(yu) 文化認同

  “國潮”已經成為(wei) 青年群體(ti) 中的新風尚。在影視創作中融入傳(chuan) 統文化元素是否能增強青年的觀看意願?結果顯示,94%的受訪者對文化類影視節目感興(xing) 趣,80%的受訪者表示通過觀影“感受到傳(chuan) 統文化的美感和魅力”,60%的受訪者表現出對相關(guan) 文化話題與(yu) 審美思潮的積極關(guan) 注。

  以《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chuan) 》為(wei) 代表的綜藝節目,以《清平樂(le) 》《長安十二時辰》為(wei) 代表的影視劇集,其兼具收視率與(yu) 美譽度的秘訣在於(yu) :將文化傳(chuan) 承融入藝術創新之中,在滿足觀眾(zhong) 好奇心的同時降低傳(chuan) 統文化認知門檻,讓更多青年感受到個(ge) 體(ti) 與(yu) 曆史之間的潛在聯結。

  凝聚群體(ti) 認同:在影像輿論場中尋找價(jia) 值共識

  如何通過影視作品為(wei) 青年提供正向的精神動力?結果顯示,通過觀看新主流影視作品,青年“作為(wei) 中國人更感自豪”(88.8%);“更希望過有意義(yi) 的人生(86.2%)”;“更認同中國命運和個(ge) 人生活緊密聯結”(80.0%);“更樂(le) 於(yu) 為(wei) 新時代的建設付出個(ge) 人努力”(78.4%);“更加關(guan) 注社會(hui) ”(77.9%)。

  對於(yu) 新主流影視作品,青年提及頻次最高的詞是“燃”。例如,看過《覺醒年代》的受訪者表示“想到先輩為(wei) 我們(men) 的生活拚搏奮鬥,就感覺很‘燃’”。看過《長津湖》的受訪者表示“看到保衛家國、浴血奮戰的場景,就會(hui) 熱血沸騰”。實際上,青年更樂(le) 於(yu) 通過發送彈幕、評論或轉發熱點話題等方式對好作品表達個(ge) 人意見,從(cong) 而將更多青年“引入”收視人群,形成更為(wei) 強大的正向輿論場。

  透視:青年在內(nei) 容選擇上有其判斷與(yu) 定力

  出於(yu) 商業(ye) 價(jia) 值追求的需要,影視及網絡視聽領域仍存在通過流量明星、情感消費等方式吸引青年注意力等亂(luan) 象。但事實上,青年在內(nei) 容選擇上具有很強的判斷與(yu) 主見。

  流量並非萬(wan) 能保證:更看重演員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和人格魅力

  青年在評價(jia) 演員時最重視的三個(ge) 因素分別是演技(88.8%)、情商(83.6%)和社會(hui) 聲譽(81.6%)。一位演員想要獲得觀眾(zhong) 長久的喜愛,更應從(cong) 這幾點出發並持久努力。

  其中,社會(hui) 聲譽並不等同於(yu) 知名度,所謂的顏值(74.8%)和以往角色光環(64.8%)也都並非成功的保證。新主流影像創作離不開青年演員的參與(yu) ,但選擇的標準應兼顧實力與(yu) 魅力。

  娛樂(le) 並非唯一收視動機:影視應滿足多元且有深度的收視需求

  調研顯示,“引起共鳴,更加認同自己的生活理念”(78.6%),“增強認知,更加全麵了解社會(hui) ”(75.8%),“獲得和他人交流的話題(67.2%)”是青年十分看重的收視目的。

  當我們(men) 將感官愉悅、情感體(ti) 驗、求知等極其複雜的收視滿足機製簡化為(wei) 用戶觀看行為(wei) 數據,極易造成對用戶需求的誤讀,放大淺層次娛樂(le) 的作用,由此產(chan) 生大量“投喂”式創作,忽視了引導式創作。新主流影像創作不能無視青年觀眾(zhong) 需求,但也不能以單純需求思維驅動創作,其創作難點在於(yu) :如何在輕鬆感與(yu) 價(jia) 值感之間找到平衡。

  外部推薦不易影響個(ge) 人選擇:傾(qing) 向於(yu) 通過社群形成收視與(yu) 話題關(guan) 注焦點

  調研顯示,在眾(zhong) 多影響青年收視選擇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所在社群的熱點話題討論度(78.2%)。媒體(ti) 或平台推薦、朋友或同事推薦因素雖然排在第二、三位,但影響值隻在60%左右。而熱門IP改編及網絡評分反倒最不受青年觀眾(zhong) 的認可,影響值較低。

  由此看到,青年觀眾(zhong) 並不容易被影視市場營銷元素“帶節奏”。對IP價(jia) 值的炒作,水軍(jun) 的“刷分”,或是播出渠道的熱推,都抵不上口碑的重要。特別是新主流影視作品,其傳(chuan) 播曲線應區別於(yu) 那些滿足小群體(ti) 趣味,追求短期熱度的一般性作品。可通過播映前後的議程設置,帶動青年“朋友圈”的熱評,引發漣漪效應。

  思考:全鏈條提升,強化新主流影像“青年影響力”

  新主流影像之“新”,一是以新時代的視角來表現主題,無論內(nei) 容是過往、現代還是未來的,其價(jia) 值導向都要積極向上,符合時代要求;二是滿足包括新生代在內(nei) 的觀眾(zhong) 的收視趣味,盡管不同代際的差異真實存在,但總有一些話題能夠打破圈層,在更大範圍內(nei) 形成共鳴;三是以創新形式完成創作表達。無論是新技術應用還是新媒體(ti) 互動,最終目的都是提升社會(hui) 正向傳(chuan) 播力。

  因此,要引導影視文藝創作吸納青年文化元素,拓展新主流影像在青年群體(ti) 中的話題度與(yu) 影響力,對廣大青年找準價(jia) 值坐標、融入社會(hui) 主流、投身火熱實踐形成持久且強大的推力。

  創作取向:拒絕“漂起來”,真正“沉下去”

  影視教育的規模擴大與(yu) 生產(chan) 機製的多元開放使得一大批青年從(cong) 業(ye) 者能夠大展拳腳,甚至已經能夠獨當一麵。他們(men) 能夠以敏銳的視角去捕捉社會(hui) 焦點,以創新的技法去展現藝術想象,以創造性的營銷去製造輿論熱點,年輕態已經成為(wei) 影視及網絡視聽業(ye) 的重要特征之一。需警惕的是,如果在社會(hui) 、商業(ye) 、藝術價(jia) 值三者關(guan) 係上把握失衡,創作實踐中就容易被資本邏輯、從(cong) 眾(zhong) 心理、名利意識過度牽引,以致出現迷失本心等問題。

  要推出有深度、有熱度、有力量的新主流影像作品,青年創作者就必須在頭腦中始終有根弦,警惕“漂起來”的狀態,真正能夠“沉下去”。隻有將腳力、眼力、筆力、腦力共同熔鑄成磅礴的創造力,才能用影像表現新時代,用光影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話題傳(chuan) 播:告別“流量池”,聚集“能量場”

  碎片化信息的激增使人們(men) 的注意力變成了一門“生意”,也讓影視領域出現了將“流量”作為(wei) 判斷作品好壞標準的一些現象。有的影視作品本身優(you) 秀,但相關(guan) 熱搜卻多為(wei) “八卦”花絮,觀眾(zhong) 想深度了解作品內(nei) 容、價(jia) 值等存在一定難度。所以,在影視傳(chuan) 播中,不能讓相關(guan) 討論淪為(wei) 單純的“流量池”。

  為(wei) 了讓新主流影像有效融入青年群體(ti) 的“話題圈”,新主流影像生產(chan) 應該與(yu) 多元的媒體(ti) 內(nei) 容投放相結合,讓更多青年人針對作品進行創作表達。河南衛視奇妙夜係列晚會(hui) “出圈”後,青年觀眾(zhong) 關(guan) 注主創團隊對於(yu) 其中文化內(nei) 涵與(yu) 創作細節的深度解讀;《覺醒年代》成為(wei) 收視熱點後,社交平台的熱搜主要是演員出演革命偉(wei) 人的心路曆程,以及對重要橋段中“為(wei) 何如此表演”的解讀;《在一起》熱播時,觀眾(zhong) 通過同步投放的幕後紀錄片,關(guan) 注到了演員拍戲過程中對抗疫一線工作者的敬意與(yu) 感慨。所以,觀眾(zhong) 對於(yu) 新主流影像的信息需求是多元的,以青春之朝氣傳(chuan) 播富有新意的內(nei) 容,主動建立與(yu) 觀眾(zhong) 及網友的價(jia) 值溝通、審美溝通,有助於(yu) 在更大範圍內(nei) 形成新主流影像的“能量場”。

  藝術評論:擺脫“隨大流”,合力“揚銳氣”

  以文化為(wei) 根、生活為(wei) 源,新時代的文藝創作,特別是以視聽見長的影像創作已然呈現出活力迸發、多元勃興(xing) 的態勢。對新主流影像作品進行思想和價(jia) 值觀念的闡發,推動影像創作“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正是文藝評論之專(zhuan) 長。但與(yu) 火熱的影視創作實踐相比,年青一代的評論者未能很好地“比肩而行”。無論是在精品力作研討會(hui) ,還是在主流媒體(ti) 報道中,青年評論家的身影還不夠活躍,以青年人視角對影視作品進行的深度解讀還欠缺引導力、影響力、專(zhuan) 業(ye) 性。當下青年評述類文章雖不乏一些精彩之作,但很多仍未能擺脫“隨大流”“博眼球”的窠臼,有的表述四平八穩,觀點似是而非;有的關(guan) 注細枝末節,評論蜻蜓點水。一些年輕作者的高質量評論散落在自媒體(ti) 公眾(zhong) 號和具有社交屬性的網站上,未能很好地“同頻共振”。

  當代青年在話語方式、創作形態上都有其獨特性,應培養(yang) 一批兼具朝氣與(yu) 銳氣的青年評論者。以他們(men) 的眼睛發現新主流影像之美,以他們(men) 的話語書(shu) 寫(xie) 新主流影像的新篇,進而帶動更多青年藝術家提升創作水平,共同建設風清氣正的新主流影像生態。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