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那些恐婚的年輕人,究竟在怕什麽

發布時間:2022-08-04 10:2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當“公主”遇上“媽寶男”

  自稱“恐婚”的00後女生方雨晴(化名)說自己最近挺苦惱,與(yu) 大自己3歲的男友已戀愛3年,到了談婚論嫁時,男方父母對方雨晴的要求是:“必須生到有兒(er) 子為(wei) 止。”這讓她接受不了,她很害怕因為(wei) 生育問題與(yu) 思想觀念比較傳(chuan) 統的男友及其家人產(chan) 生矛盾。

  進退兩(liang) 難的方雨晴撥通了12355,尋求幫助。廣東(dong) 12355青少年綜合服務平台心理總督導鄒永玲分析,一方麵懷胎和養(yang) 育孩子都不容易,另一方麵自己剛進入社會(hui) ,還沒有穩定的收入……各種擔心、焦慮導致方雨晴沒有信心與(yu) 男友結婚,但同時,她又認為(wei) 在自己周圍,很難找到跟自己相匹配的男友。

  鄒永玲耐心地告訴方雨晴,婚姻是人生的課題,每個(ge) 人都有屬於(yu) 自己的人生,可以多給自己一些時間,規劃好未來的生活和發展。麵對男方家庭,先要明確自己退讓的底線,然後雙方可以在彼此理解、尊重的前提下充分溝通和協商。而在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許瓊珊看來,這男女雙方都停留在“恐”的階段,而沒有能力去跟長輩進行溝通,改變現狀。方雨晴希望自己是“公主被保護”,還沒嚐試溝通勸服對方,就止步不前;而方雨晴的男朋友是個(ge) “媽寶男”,雖然有高等教育背景,卻對於(yu) 父母不合理的生育觀乖乖順從(cong) 。這種現象是他在原生家庭中邊界感模糊不清晰,自我意識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造成的,還不會(hui) 對父母說“不”!

  “這種情況多見於(yu) 獨生子女家庭中。”許瓊珊認為(wei) ,兩(liang) 人心智年齡還沒有達到結婚的成熟狀態,可以預計到婚後會(hui) 麵臨(lin) 很多困難和挑戰。兩(liang) 人相處,最理想的狀態是相互促進和成長;普通的狀態是相處磕磕絆絆,婚姻中感受不到支持;不理想的狀態是兩(liang) 人都拒絕長大不想擔責,就會(hui) 相互指責和攻擊,躲到原生家庭父母的懷抱裏,不成長,反退縮。

  據廣東(dong) 省一項針對1000多名90後青年的婚戀調查,家庭責任、經濟負擔加重與(yu) 失去自由,占據在職未婚90後恐婚原因的前三位。

  計較得失 忽略了優(you) 秀婚姻帶來的快速成長

  “婚姻是要建立在社會(hui) 支持保障之上,而我的周圍像沙灘,難以支撐婚姻的高樓大廈。”90後青年肖潘(化名)大學畢業(ye) 來廣州打拚,他細數了一下自己的財產(chan) :兩(liang) 套房、一輛車,還有存款,一年掙30多萬(wan) 元不成問題。“一個(ge) 人掙錢一個(ge) 人花”挺輕鬆的,結了婚就是“一個(ge) 人的錢三家人花”,根本不夠。按照他老家的習(xi) 俗,結婚就要40萬(wan) 元的天價(jia) 彩禮,他覺得這錢還不如自己出國讀博呢。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男女青年覺得“婚”與(yu) “不婚”是基於(yu) 利弊計算。

  在許瓊珊眼裏,肖潘是所謂“人間清醒”的代表。

  他們(men) 都很優(you) 秀,事業(ye) 有成,但一談婚姻,首先會(hui) 擔心在物質上,另一半會(hui) 不會(hui) 給他帶來家庭負擔,成為(wei) 拖累。“很多人寧願不結婚,也不要降低生活水平”。但這些自稱“恐婚”一族的人,卻沒有看到構建家庭後相比獨身的優(you) 勢——優(you) 秀的婚姻可幫助人迅速成長。

  把物質生活的增值放到第一位,是一些自稱“恐婚”的受訪者秉承的態度。他們(men) 對記者表達的意思多是:年輕人多做事業(ye) (有足夠的收入),才能看到出路。如果沒有事業(ye) ,愛情也不過是曲終人散。如果找不到能攤薄生活成本的“隊友”,結婚就變成了弊大於(yu) 利。

  然而,在哪裏都不可能隻得到不付出。一些恐婚者對身邊人要求很高,而自己又不願付出。大家盯著的都是付出就是吃虧(kui) ,而沒看到婚姻中的付出能得到的幸福和美好。

  許瓊珊解釋,婚姻就像一個(ge) 銀行賬戶,每儲(chu) 蓄一點感情,就多一分幸福;每透支一次傷(shang) 害,就多一分虧(kui) 空。那些破產(chan) 歸零,還要背負債(zhai) 務的,往往是沒有找對合適的相處模式。如果雙方都不願吃虧(kui) ,不想付出,那是自己的問題,而不能怨婚姻。事實上,古往今來,優(you) 質的“婚姻銀行”非常多,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因此,許瓊珊指出,如今的婚戀教育變得尤為(wei) 重要,應正向引導青年,讓他們(men) 可以在婚姻中獲得成長和完善自我。

  不可否認,婚姻是一所最好的學校,在其中曆練成熟、成長。每個(ge) 人先要審視自己的“婚姻地圖”,了解自己關(guan) 於(yu) 婚姻的信念,並不斷擴大版圖、修整疆域,以此發現婚姻無限大的可能性,並收獲婚姻過程中所有的饋贈和禮物。

  恐婚心理的形成有時也很盲目

  虞姍(化名)看到自己身邊很多朋友結婚之後就圍著小孩和家庭轉,感覺他們(men) 事業(ye) 受影響、失去了自由、沒有了自己的時間。她說,“現在談談戀愛就很好,我比較恐婚”。

  毫無疑問,虞姍的恐婚心理源自通過朋輩影響獲得的間接經驗。

  許瓊珊分析,恐婚心理的形成一是兒(er) 時父母互動的情景進入深層潛意識;二是在個(ge) 人成長過程中,親(qin) 戚朋友的婚姻狀況、鄰居社區裏發生過的事件,以及媒體(ti) 對婚姻案件的報道等產(chan) 生的觸動;三是個(ge) 人自身經曆等。在沒有真正進入婚姻之前,從(cong) 同學、同伴間的異性互動和情感關(guan) 係中經曆各種體(ti) 驗,並從(cong) 中汲取經驗,“有不少年輕人自己沒有嚐試過,卻更容易從(cong) 負麵的事件中形成偏見”。

  胡攀(化名)表示,自己不結婚就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們(men) 已經過得一地雞毛了,我就不要加入了”。

  許瓊珊分析,胡攀沒有清晰的“婚姻地圖”,也沒有在父母的婚姻生活中看到良好的“情感銀行”。一個(ge) 人要準備結婚,一定要準備好長大,準備好與(yu) 另一個(ge) 人組建家庭,為(wei) 家庭負責任。這其中包括與(yu) 自己的原生家庭分離,獨自擔當自己核心家庭的建設。

  青年婚戀谘詢師吳宣(化名)認為(wei) ,恐婚是一個(ge) 社會(hui) 人群的心理狀態,其產(chan) 生存在著多種原因,而他在處理的時候,不會(hui) 單方麵鼓勵結婚,而是要尋找其問題症結。

  其實,這些內(nei) 容都是個(ge) 性化的。吳宣會(hui) 和谘詢者溝通一個(ge) 觀點:婚姻是一種不錯的生活方式,既存在責任也帶來收獲。我們(men) 對婚姻的恐懼,往往來自對其無知。不知道自己的婚姻生活會(hui) 是怎麽(me) 樣的,自己能否麵對其帶來的挑戰。活在當下是最重要的,遇到一個(ge) 相互喜歡的人,慢慢地將生活融合在一起,能夠走到最後就是婚姻。

  之所以恐婚,是因為(wei) 很多人在婚姻裏無法感受到美好的情緒價(jia) 值。“其實,情緒價(jia) 值是自己給的,而不是要依賴他人給自己幸福感和美好的感覺。”許瓊珊建議,學會(hui) 有效溝通技巧,提升婚姻生活質量,讓婚姻家庭成為(wei) 安全的港灣,讓更多人在婚姻裏感受到美好。

  社會(hui) 應多給青年“減負”

  吳宣分析,“恐婚”和“不婚”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屬性,前者是既想又怕,後者是不想所以不怕。

  根據上述調查,加入性別因素進行分析之後,男性選擇結婚的比例高於(yu) 女性。根據性別與(yu) 年齡雙重因素的影響,可以看出1990-1994年出生的青年相比於(yu) 1995-1999年出生的青年,結婚意願更高。所以,雖然有種種問題,90後單身青年在一定年齡期限到來之時(30歲上下),總體(ti) 趨勢還是會(hui) 選擇結婚。

  青年的婚戀問題,與(yu) 社會(hui) 政策等方麵也存在較高的相關(guan) 性。為(wei) 什麽(me) 一些青年不願意結婚?除了找不到跟自己相匹配的對象,更重要的是,希望獲得更多的社會(hui) 支持,從(cong) 而在組織家庭過程中遇到生活難題的時候,更容易解決(jue) 。

  “在社會(hui) 層麵上更多地給青年減負。”吳宣認為(wei) ,結婚可以很簡單,成本也不用高,需要有比較健康、實在的交往方式,或者婚姻家庭建設的方法,讓年輕人在婚姻家庭中看到希望、看到幸福。(記者 林潔)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