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誌偉:著眼打贏育人才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jun) 人】
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 光明日報通訊員 閆曉強
他35年如一日,嘔心瀝血深鑽細研作戰理論,為(wei) 備戰打仗出謀劃策;他在三尺講台深耕細作,講授國家級精品課程和軍(jun) 隊級優(you) 質課程;他圍繞實戰搞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
他是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教授平誌偉(wei) ,擁有國家“萬(wan) 人計劃”教學名師、全軍(jun) 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拔尖人才等稱號,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
“隻有擁有超前眼光,才能占據軍(jun) 事理論創新最前沿。”這是平誌偉(wei) 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始終踐行的理念。早在20世紀90年代,關(guan) 於(yu) 信息化戰爭(zheng) 的研究在我國剛剛起步,正在攻讀博士的平誌偉(wei) 就把研究選題確定為(wei) 這一方向。未來戰爭(zheng) 形態將如何演變?作戰形式會(hui) 如何發展?為(wei) 了搞清這些問題,他聯合4名博士同學展開前瞻性研究,形成了《信息化戰爭(zheng) 作戰理論研究》這一理論成果。
平誌偉(wei) 擅長數學思維,為(wei) 學員講授過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和軍(jun) 事運籌學,他搞研究更加注重量化分析。2004年,年僅(jin) 38歲的平誌偉(wei) 擔任教研室主任,率領教研團隊深入研究信息化條件下陸軍(jun) 合同戰鬥特點與(yu) 規律,提出了陸軍(jun) “精確戰鬥”這一全新概念。時任教學組長的張宏教授對此記憶猶新:“平誌偉(wei) 當時提出陸軍(jun) ‘精確戰鬥’理論並編寫(xie) 出可以操作的教材,這些成果被學員帶回部隊並運用於(yu) 部隊訓練改革。”正是憑借其敏銳的創新意識和厚重的學術功底,平誌偉(wei) 36歲時被破格評為(wei) 教授,成為(wei) 學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學員從(cong) 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回去是要用來指揮打仗的,因此,教員對待課堂就要如走向戰場一般。”平誌偉(wei) 精心準備每一堂課,哪怕已經上過很多遍、早已了然於(yu) 心的課程,他也要針對不同的授課對象,結合當前軍(jun) 事理論研究的新進展和部隊演訓活動的新成果,不斷調整和優(you) 化。
2017年,國防大學調整組建聯合作戰學院時,平誌偉(wei) 主動選擇了指揮控製與(yu) 作戰評估這兩(liang) 個(ge) 難啃的“硬骨頭”。教研室剛組建,人馬都還沒有到齊,戰區機關(guan) 就提出了人才培養(yang) 需求。“部隊需求就是命令,學員不能等,備戰打仗不能等。”平誌偉(wei) 主動請纓擔綱這一全新課程的講授。從(cong) 基礎理論到應用研究,他帶領同事攻克了一個(ge) 又一個(ge) 難關(guan) ,拿出了一整套高水準的理論和想定教材。學院調整組建至今,已有上千名能參善謀的聯合參謀軍(jun) 官在這裏得到淬煉。
“導師既精通我軍(jun) 及外軍(jun) 知識,又熟知聯合作戰、軍(jun) 種運用,還懂政治與(yu) 經濟。”平誌偉(wei) 的博士研究生李其東(dong) 說。李其東(dong) 撰寫(xie) 博士論文時與(yu) 平誌偉(wei) 交流過許多次,平誌偉(wei) 每次都不厭其煩地指出他的問題。
盡管在教學和研究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平誌偉(wei) 卻說:“我隻是邁出了第一步,還有許多需要突破的隘口,為(wei) 戰育人的腳步一刻也不能停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