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內製劑灰色利益鏈:一瓶自製藥,代購售價高出近3倍
戶外時間不夠,阿托品來補——這是北京“雞娃家長”李浩過去一年的選擇。為(wei) 了盡可能保障兒(er) 子的學習(xi) 時間,李浩很少帶兒(er) 子開展戶外活動,但為(wei) 了防止兒(er) 子日後的眼鏡度數成為(wei) “酒瓶底”,李浩瞄準了阿托品滴眼液,隔三岔五通過互聯網醫院購買(mai) 。
可最近,這款“近視神藥”卻在一片質疑聲中“倒下”了。數家眼藥公司紛紛宣布,阿托品滴眼液暫停網售,不過仍然可以在線下實體(ti) 醫院開處方。
有業(ye) 內(nei) 人士稱,該藥物尚未在國內(nei) 通過嚴(yan) 格的臨(lin) 床試驗獲批上市,就通過“互聯網醫院渠道+院內(nei) 製劑資質”的方式銷售,可能存在處方審核不嚴(yan) 、擴大使用範圍、加大隨訪觀察難度的風險。
李浩這才明白,原來自己經常購買(mai) 的“神藥”屬於(yu) 院內(nei) 製劑,即醫院自己研製的製劑。後怕與(yu) 焦慮隨之而來:沒有獲批上市的藥物,是不是真的,安全性如何保障?
像李浩這樣在不知情狀態下隨意購買(mai) 院內(nei) 製劑的人並不少。有人臉上長了痘,便去社交平台上買(mai) “祛痘神藥”;有人受傷(shang) 後留下後遺症,便去買(mai) “國家運動員專(zhuan) 用創傷(shang) 乳膏”;有人患胃炎,便去買(mai) “××醫院研發的胃炎克星”……
有需求就有市場。一些商家抓住商機,通過網絡下單郵寄的方式,做起了代購生意。《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醫院的自製藥劑正在網上賣得火熱。
那麽(me) ,這條院內(nei) 製劑灰色利益鏈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藥品質優(you) 價(jia) 廉
患者趨之若鶩
白色的瓶裝藥劑,瓶身處除了紅色的說明內(nei) 容外再無他物,這款由北京某三甲醫院皮膚科醫生開具的痤瘡擦劑,被北京居民賈肖琦視為(wei) “祛痘神藥”。
今年年初,賈肖琦的臉上突然大麵積長痘,不僅(jin) 又紅又腫,而且長時間不退。去上述醫院問診後,醫生很快打好了藥品單,並告訴賈肖琦,其中有兩(liang) 款是醫院自製藥,不走醫保,並告知其使用方式。
賈肖琦著重留意了醫生所說的兩(liang) 款自製藥,分別是外敷的痤瘡擦劑和內(nei) 服的痤瘡顆粒。兩(liang) 款藥都不貴,隻有幾十元,共同點是外包裝極其簡陋,底部還著重突出了醫院字樣。按照醫囑用藥一段時間後,賈肖琦的麵部皮膚有所好轉。
“對患者來說,隻要藥有用,就肯定會(hui) 回購,尤其是這些自製藥背後往往有醫院名氣烘托,更加令人信服。”賈肖琦說,一些自製藥有點像“神藥秘方”,嚴(yan) 禁外傳(chuan) ,除了購買(mai) 有點難度外,看不到其他缺點。
據中國衛生法學會(hui) 副會(hui) 長鄭雪倩介紹,院內(nei) 製劑是特殊時代的產(chan) 物,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yu) 我國製藥工業(ye) 落後,藥品的生產(chan) 和供應無法滿足社會(hui) 需求,因此國家鼓勵醫院根據臨(lin) 床需求,自行研發調製醫院內(nei) 部使用的藥物,以填補市場空缺。此舉(ju) 促進了院內(nei) 製劑的發展,很多醫院的製劑在這一時期形成。
“與(yu) 此同時,部分醫院製劑室也存在品種多、劑型雜、製劑質量標準粗糙、檢驗設備落後等問題。”鄭雪倩說,院內(nei) 製劑隻能由患者自費購買(mai) ,不能通過醫保報銷,“因為(wei) 院內(nei) 製劑是為(wei) 了方便醫師給患者治病,達到更好的診療效果,不是為(wei) 了在市麵上推廣,所以其定價(jia) 不以營利為(wei) 目的,有專(zhuan) 門的定價(jia) 公式,由醫療機構送到國家物價(jia) 管理部門報備,不存在零差價(jia) 問題。”
盡管有瑕疵,但院內(nei) 製劑仍然因價(jia) 格低廉、有醫院“背書(shu) ”而成為(wei) 新“頂流”,擁躉不少。
記者調查發現,在各社交平台上,像賈肖琦一樣推崇院內(nei) 製劑的大有人在。以“醫院自製藥”“醫院 神藥”“院內(nei) 製劑”等關(guan) 鍵詞進行檢索,可以看到大量網友分享相關(guan) 就診經曆、推薦院內(nei) 製劑的帖子,其中不乏互聯網大V宣傳(chuan) “明星醫療機構製劑”“好用的醫院自製藥”。這些帖子的評論區,有不少網友都在“求推薦”“求購”。
北京居民晏蓓熱衷於(yu) 在社交平台上搜羅各種醫院皮膚科研製的“神藥”。她向記者展示其藥品“種草”截圖,其中有一款由北京某三甲醫院皮膚科研製的用於(yu) 急性滲出性皮炎或濕疹的外用藥,“這個(ge) 藥膏隻能通過這家醫院皮膚科開藥獲得,每次隻能買(mai) 一個(ge) ,單價(jia) 6元”。記者注意到,該藥品標簽上標明了“本製劑僅(jin) 限本醫療機構使用”,其批準文號為(wei) “京藥製字”。
“在社交平台上,這種‘小藥’的分享博文特別受歡迎,幾乎每篇都有不少用戶‘求代購’。”晏蓓告訴記者,除了線下就診,代購也是購買(mai) 這類院內(nei) 製劑藥膏的辦法之一。
需求催生市場
代購隨意定價(jia)
按照規定,院內(nei) 製劑隻能在研製醫院內(nei) 購買(mai) ,但巨大的需求量催生了一條線上售賣鏈條。
記者搜索發現,在一些提及院內(nei) 製藥的帖子、博文下方,不時有網友詢問“能否代購”,大部分博主都會(hui) 回複“可代”。
“有時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推薦一些皮膚科用藥,我會(hui) 去電商平台上搜這個(ge) 藥的名字,就看到有代購在賣這些藥。”晏蓓說。
記者在某電商平台上搜索晏蓓提及的藥膏名稱,發現的確有從(cong) 事代購的商家,且北京幾所知名三甲醫院的藥品都在其代購範圍內(nei) 。
還有商家為(wei) 了規避風險,在社交平台上做起了代購生意,宣稱“售賣各大院內(nei) 製劑”“提供各類醫療服務”等。
記者聯係上一位代購,添加其私人聊天賬號後,對方表示“北京市內(nei) 三甲醫院的院內(nei) 製劑均可購買(mai) 到,市外醫院也有途徑,不過時間要久一些”。其朋友圈發布了不少醫院的自製藥,文案花樣百出,比如“當紅創傷(shang) 乳膏,送父母最好的禮物!××醫院明星產(chan) 品!如今這個(ge) 季節,腿疼、胳膊疼的人特別多,抹上效果超棒!國家運動員專(zhuan) 用藥”“亞(ya) 洲最大中醫院鎮院之寶,複方酸棗仁膏,失眠人群的救命稻草”“各種胃炎的克星,胃舒膠囊,××醫院30多年臨(lin) 床試驗科研成果,為(wei) 無數胃病患者解決(jue) 了病痛”……
問價(jia) 之後,記者發現其所售賣的院內(nei) 製劑價(jia) 格均高出原價(jia) 一倍多。以痤瘡擦劑為(wei) 例,醫院官網上明確標價(jia) 30元一瓶,其售價(jia) 為(wei) 80元,不包郵費。關(guan) 於(yu) 定價(jia) ,這名代購解釋稱,其手上所有的藥品都是掛號開出來的正規藥品,在原價(jia) 基礎上加了掛號費、人工費、跑腿費等。
隨意定價(jia) 、漫天要價(jia) 等問題在院內(nei) 製劑代購者這裏並不是新鮮事。
記者從(cong) 一位能買(mai) 到南京某醫院自製藥的代購處發現,其每個(ge) 月會(hui) 發布一次自己在該院排隊掛號買(mai) 藥的視頻,每個(ge) 視頻中處方箋的就診人信息不同,但有三四個(ge) 人的姓名反複出現,診斷一欄顯示的基本都是“炎症後色素沉著”“濕疹”“脫發”等常見皮膚症狀,平均單次購買(mai) 相應的3至5種藥膏,有的藥膏一次開2支,有的可以開10至20支。
在記者與(yu) 這名代購的交流過程中,對方表示藥膏不限購,最終記者購買(mai) 的“煙酰胺凝膠”的成交價(jia) 為(wei) 社交平台上部分用戶所說價(jia) 格的4倍多。購買(mai) 所得的藥膏外封上同樣顯示“本製劑僅(jin) 限本醫療機構使用”,批準文號為(wei) “蘇藥製字”,保質期不足1年。
還有一名代購向記者推薦了一套改善皮膚的院內(nei) 製劑,稱其藥品均是通過醫院掛號拿到的,“絕對靠譜”。相關(guan) 藥品醫院原價(jia) 為(wei) 55元一套,加上掛號費與(yu) 跑腿費,代購售價(jia) 為(wei) 120元一套。
代購跑口作業(ye)
藥品真假難辨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調查發現,院內(nei) 製劑的代購幾乎已成“集團化”。
通過檢索,記者添加了幾名院內(nei) 製劑代購,發現其朋友圈均宣稱“可以代辦專(zhuan) 家掛號,北京各大醫院特效藥代開,醫美藥妝都有”。
當記者詢問其中一名代購是否有囤貨可以分銷時,對方解釋說:目前各醫院管控較嚴(yan) ,一次性開不出來足夠量,需要找別人一起開藥,若記者一周購買(mai) 30套以上,代購可以將價(jia) 格降低。記者詢問一次性購買(mai) 80套如何發貨,對方表示大約需要一周才能陸續發出。“為(wei) 了避免壓貨,這行很少囤貨,因此當前無法開出如此大量的藥,需要找合夥(huo) 人‘借藥’。”這名代購說。
提到院內(nei) 製劑代購“合夥(huo) 人製”的並不隻有上述一家。還有代購直言,院內(nei) 製劑的“黃牛”已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每個(ge) 代購有不同的“口”。
當記者向一位南京××醫院自製藥代購詢問兒(er) 童常備藥時,對方稱自己如今不再做兒(er) 童醫院的藥品了,已經把這個(ge) “口”交給別人跑了,不過可以向記者推薦其他代購。記者通過其名片推薦,聯係上另一名代購,對方也稱自己“換口了,最近兒(er) 童口不好跑”。
調查中,記者還以恥骨痛為(wei) 名求藥,有代購推薦了北京某知名骨科醫院的“神藥”。記者在網上搜索該藥物時,發現一家專(zhuan) 門代購北京各醫院自製藥的網站,頁麵設計完善,與(yu) 正式的公司網站包裝無異。
網站板塊構成包括北京各大醫院自製藥展示、北京各大醫院簡介、新聞資訊與(yu) 聯係方式,涉及的醫院眾(zhong) 多,每家醫院都有十分詳細的介紹頁麵。可代購的醫院自製藥達200種,囊括了絕大部分醫院自製的“神藥”。在新聞資訊欄,有留言稱,“所有藥品都是代掛號時購買(mai) ,請大家放心使用,絕對是醫院的正品”。該網站還會(hui) 通過一些暗語來通知買(mai) 家最新藥物的到貨信息。在聯係方式一欄,則附上了賣家的各類平台賬號。
從(cong) 業(ye) 兩(liang) 年的醫藥代表馬先生透露,院內(nei) 製劑催生的代購與(yu) 醫藥代表有所不同:醫藥代表的營業(ye) 方式是獲得對藥品的代理權,與(yu) 相關(guan) 醫院、周邊藥店談成合作,為(wei) 合作方提供藥品,許多醫藥代表選擇在診療室外“守株待兔”,等患者問診出來便上前推薦自己的藥物,以此打開銷路;而如今的院內(nei) 製劑代購,需要掛號開處方才能開藥。
“雖然所有代購都聲稱自己的藥來源絕對正規,都是親(qin) 自掛號得來的,但實際上很難保證。”馬先生說。
北京某院內(nei) 製劑中醫科大夫也告訴記者,院內(nei) 製劑屬於(yu) 處方藥,並不是患者想買(mai) 就能買(mai) 的,而且藥量都是醫生根據患者情況來定的,“不可能一次性開十幾瓶,有些代購賣的可能是假貨”。
未經麵診濫用
風險不容小覷
除了找代購購買(mai) 院內(nei) 製劑外,線上問診如今已成為(wei) 另一種“蹊徑”。
在社交平台上,有博主給出了通過線上問診的合規渠道購買(mai) 院內(nei) 製劑的全過程:點擊“××健康通”公眾(zhong) 號下方“互聯網醫療”中的“醫療服務”,完成注冊(ce) 後即可選擇醫院進行“線上複診”。
記者體(ti) 驗後注意到,在這個(ge) 過程中,平台會(hui) 多次提醒未有線下初診記錄者不能進行線上複診,不僅(jin) 限製了1個(ge) 月內(nei) 和1天內(nei) 的服務購買(mai) 次數,填寫(xie) “問診詳情”時還需上傳(chuan) 最近一次就診的病曆照片,並表示醫生有權判定圖片是否合規,不合規將直接退款,單次服務價(jia) 格為(wei) 12元。
不過,記者雖然隻上傳(chuan) 了麵部局部皮膚圖片,卻同樣得到了醫生的“複診”。簡單描述病情後,醫生開出維生素e乳膏、煙酰胺凝膠和熊果苷軟膏3支藥膏,並說明使用方法和快遞方式。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網友提供自己在未初診的情況下以線上複診方式得到這些藥膏的方法,如提供給自己開藥醫生的名字、換到美容整形科開藥等;還有網友稱自己花了兩(liang) 三百元開了幾十支功效不同的藥膏。
然而,隨意購買(mai) 使用院內(nei) 製劑,真的安全嗎?
一名三甲醫院藥劑科主管藥師向記者介紹,一般的上市藥品批準文號為(wei) “國藥準字”,如中藥的是“Z”;而院內(nei) 製劑是醫院自行生產(chan) 的,批準文號級別沒有國家級別這麽(me) 高。她還說,一般院內(nei) 製劑保質期比較短,且在未麵診的情況下有一定安全風險,不建議患者選擇代購。
以“近視神藥”阿托品為(wei) 例,鄭雪倩告訴記者,阿托品滴眼液是一種抗膽堿藥,為(wei) M-受體(ti) 阻斷劑。臨(lin) 床上有很多副作用和禁忌症,可能導致排汗受阻,可致高熱、口鼻咽喉幹燥、視力模糊、皮膚潮紅、排尿困難,少見眼壓升高,過敏性皮疹或皰疹等不良反應。長期使用此藥滴眼,可引起局部過敏反應,藥物接觸性瞼結膜炎。即使是低濃度的阿托品也不能隨意亂(luan) 用,患者應在醫師的指導下,遵照處方、醫囑合理用藥,保證用藥安全。
本報記者 趙 麗(li)
本報實習(xi) 生 趙靖宜 賈婧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