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宏觀政策協同發力擴需求

發布時間:2022-08-10 10:35: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塗永紅(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需求管理的有效手段。由於(yu) 二者的工具、傳(chuan) 導機製不同,調節經濟主體(ti) 行為(wei) 的側(ce) 重點、時效、力度也不同,要實現預期的政策效果,必須加強二者配合,打好政策組合拳,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在擴大需求上積極作為(wei) 。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開會(hui) 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宏觀政策要在擴大需求上積極作為(wei) 。財政貨幣政策要有效彌補社會(hui) 需求不足。上半年受到疫情多點散發、能源及大宗商品價(jia) 格上漲、美聯儲(chu) 急速加息、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中斷風險上升等內(nei) 外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7%,民間投資同比增長僅(jin) 3.5%,穩增長亟待解決(jue) 需求不足、增長預期偏弱問題。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需求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推動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應當創新、用活政策工具,全方位引導、刺激社會(hui) 需求,確保我國供給和需求在總量和結構上相互匹配、相互平衡、相互促進,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韌勁和動力,更有底氣從(cong) 容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內(nei) 外部衝(chong) 擊。

  今年第二季度以來,歐美國家為(wei) 應對高通脹,貨幣政策出現轉向,進入加息收縮新階段。我國麵臨(lin) 國際流動性緊縮的外部環境,資本流出增多,人民幣貶值壓力增大,出口需求減少,對我國下半年經濟增長、實現預期目標形成較大挑戰。對此,必須始終堅持把發展放在首位,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是解決(jue) 問題的關(guan) 鍵。針對需求不足,有必要及時調整宏觀政策,找到重點和突破口精準發力,刺激投資和消費,為(wei) 我國經濟增長提供足夠的推動力。由於(yu)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傳(chuan) 導機製不同,調節經濟主體(ti) 行為(wei) 的側(ce) 重點、時效、力度也不同,要實現預期的政策效果,必須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打好政策組合拳,充分發揮二者的協同效應。

  上半年財政政策的著力點在減稅降費,保市場主體(ti) 、穩就業(ye) ,幫助中小微企業(ye) 渡過疫情難關(guan) 。從(cong) 宏觀經濟數據看,我國需求不足的重點領域是居民消費、民間固定資產(chan) 投資和房地產(chan) 投資,這就要求財政政策有的放矢,側(ce) 重於(yu) 適當擴大財政支出,暢通政策渠道,增強刺激需求的有效性。長期以來,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qing) 向較低,儲(chu) 蓄率相對歐美國家較高,刺激消費收效不明顯,增加投資是短期內(nei) 擴大需求最有效的路徑。由於(yu) 增長預期偏弱、民間投資不振,增加政府投資是當前增加投資的可靠方式。

  對此,有必要優(you) 化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績效考核機製,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用足用好專(zhuan) 項債(zhai) 務限額的積極性,增加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規模,有效擴大地方政府長期投資。一方麵,通過擴大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規模,增加新基建、綠色產(chan) 業(ye) 、醫療養(yang) 老等領域的政府投資,快速補短板、強弱項,夯實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麵,發揮投資擴大再生產(chan) 的乘數效應,拓展新的投資空間,改善市場主體(ti) 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增強民間投資的信心,為(wei) 經濟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當前,必須高度重視美聯儲(chu) 加息對我國產(chan) 生的負麵溢出效應。在國際資本流出時要在貨幣總量上保持流動性相對寬鬆,為(wei) 我國擴大投資、維持正常生產(chan) 和消費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值得一提的是,貨幣政策對總需求有較為(wei) 明顯的刺激作用,但是對於(yu) 需求內(nei) 部的結構調整效力偏弱,因此需要加大貨幣政策工具創新,製定差別化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和資本金要求,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ye) 的信貸支持,讓更多資金進入實體(ti) 經濟,避免資金在資本市場空轉或炒作房地產(chan) 市場。目前一些中小微企業(ye) 信用風險較高,增加企業(ye) 貸款離不開財政政策支持,政府還應在金融風險管理方麵,尤其是金融風險分擔機製建設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擴大貸款擔保、貼息,完善不良資產(chan) 處置機製,讓企業(ye) 願貸、銀行敢貸,更好發揮貨幣政策的刺激作用。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