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彈覓知音(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
核心閱讀
6年推出5部作品,演出常常一票難求,北方昆曲劇院推出的“觀其複”係列作品堅持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並舉(ju) ,將原汁原味又符合當代審美的昆曲帶給觀眾(zhong) ,努力讓更多人愛上這門古老又充滿活力的藝術。
在北京西城區的正乙祠戲樓見到北方昆曲劇院導演張鵬那天,戲樓小院外牆上的彩繪剛完工不久。仔細看去,畫中戲曲人物的造型與(yu) 常見的頗為(wei) 不同,令人想起明清時期的戲曲畫。
這樣的造型,被北方昆曲劇院推出的“觀其複”係列作品在舞台上複原了出來。已經執導了5部戲的張鵬說:“我們(men) 嚐試一種古典風格的表現形式,希望帶給觀眾(zhong) 既原汁原味又符合當代審美的觀劇體(ti) 驗。”
複原妝麵造型
展現古典氣韻
越是具有實驗性的作品,往往越要麵對更多挑戰。
2016年4月,昆曲《憐香伴》在正乙祠首演,這也是“觀其複”係列的第一部作品。這部戲的主演、北方昆曲劇院演員邵天帥當時“非常忐忑”。
《憐香伴》是清代戲曲家李漁創作的劇本,“觀其複”版希望盡可能貼合原著。“戲曲妝容在近代變化很大,不同劇種的造型越來越相似。”張鵬想,能不能恢複昆曲曾經的樣貌?
他們(men) 找到清代掌管宮廷戲曲演出活動的升平署留存的戲曲人物畫冊(ce) ,並邀請專(zhuan) 家指導,再根據現代舞台的特點調整,讓造型既符合人物和行當,又更具美感。
細眉彎彎、妝容清淡,頭麵多用點翠、珍珠、燒藍等傳(chuan) 統工藝……定妝照甫一發布,就引來熱議。“有人說我們(men) 糟改藝術,但也有許多觀眾(zhong) 認為(wei) 很有古典美、很耐看。”在張鵬看來,能讓更多人關(guan) 注昆曲、走近昆曲,他們(men) 的努力就沒有白費。
2017年,張鵬又排演了“觀其複”版《玉簪記》,女主角陳妙常的扮相細致複原了清代《同光十三絕》中名旦朱蓮芬的造型。他們(men) 將畫作與(yu) 定妝照同時發布,獲得了廣泛認可,“觀其複”係列昆曲的造型風格也確定下來。張鵬表示,最重要的是抓住古典氣韻,再結合角色創作,“我們(men) 不是一筆一畫臨(lin) 摹,而是希望觀眾(zhong) 能感受到昆曲的古雅之美。”
《憐香伴》中的兩(liang) 名女主角互為(wei) 知音,對主創來說,從(cong) 這部戲開始的“觀其複”係列,也是他們(men) 尋覓知音的旅程。邵天帥認為(wei) ,“如果不能弘揚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就是在閉門造車。”這個(ge) 係列之所以取名“觀其複”,“既是想尋找昆曲本初的樣貌,也是通過我們(men) 這代人的努力,讓昆曲走向複興(xing) ,覓得更多知音。”張鵬說。
融合傳(chuan) 統現代
降低接受門檻
6年來,“觀其複”係列已經做了5部戲,但有些原則始終不變。“我們(men) 盡量以原著的文學體(ti) 例作為(wei) 藝術呈現的模板和標準,並最大限度複原了古代‘工尺譜’所記錄的老式唱腔。”張鵬以《望江亭中秋切鱠》為(wei) 例說,劇本除了刪減外都按照關(guan) 漢卿的原著排演,還複原了元雜劇一人主唱、餘(yu) 者賓白的表演方式。
在《望江亭中秋切鱠》中,有一段唱段格外別致。張鵬說,這是實驗性複原的“京高腔”。“京高腔”已失傳(chuan) 百年,隻留下了幾段唱片。為(wei) 此,北方昆曲劇院請來多位老藝術家回憶細節,最終根據“京高腔”行腔規律創作了一段唱腔。“我們(men) 用的大篩、小鑼、大鐃,最起碼幾十年沒用過了。”張鵬說,這是一次實驗性複原,也是對這門藝術的致敬。
看“觀其複”版《玉簪記》,除了常見幾折戲,還能看到故事的“開頭”和“結尾”。
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均看來,“在尊重戲曲基本規律的前提下,今天的戲曲需要更具故事性,比如要有一條主線,要有起承轉合。”這也正是“觀其複”係列所做的嚐試。“我會(hui) 先看一遍劇本,捋出一條主線,再交給編劇裁剪。”張鵬表示,“觀其複”係列盡量用100分鍾講一個(ge) 完整的故事,“這對新觀眾(zhong) 比較友好,我們(men) 不會(hui) 降低質量,但希望降低觀眾(zhong) 接受昆曲的門檻。”
2016年至今,“觀其複”係列作品已演出近百場,常常一票難求,多部劇目還走出國門。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認為(wei) ,“古典與(yu) 時尚並不矛盾,隻要找到合適的方式,就能夠被年輕人認可和接受。我們(men) 要從(cong) 傳(chuan) 統中去粗取精,將優(you) 秀的部分古為(wei) 今用,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精加工和適度創新。”
豐(feng) 富表現形式
提供多樣體(ti) 驗
“太美了!”……2020年6月,一場名為(wei) “雲(yun) 遊北昆看網戲”的直播活動吸引了不少觀眾(zhong) 。此次直播采用了電影拍攝手法,把《望江亭中秋切鱠》濃縮到30分鍾,並穿插演職人員講解,與(yu) 觀眾(zhong) 互動。
古老與(yu) 新潮相遇,碰撞出別樣火花。100分鍾的直播收獲了超260萬(wan) 次觀看量、近40萬(wan) 點讚量。作為(wei) 北方昆曲劇院擁抱互聯網的首次嚐試,楊鳳一說:“線上是一個(ge) 機遇,為(wei) 演出開辟了新陣地。”
陳均認為(wei) ,應該用更開放的心態看待昆曲的發展,“傳(chuan) 承經典是核心,更多樣的嚐試也值得鼓勵。重要的是要提高創造力,不斷提升創作理念和審美。”
“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在《閑情偶寄》一書(shu) 中,李漁曾寫(xie) 下這樣的思考。如今,年輕的從(cong) 業(ye) 者們(men) 正通過多樣探索,喚起更多人對昆曲的熱情。
去年10月,張鵬和團隊在安徽會(hui) 館舉(ju) 辦了一場體(ti) 驗活動。為(wei) 了更好還原古代戲樓的觀戲環境,現場不使用音響、電燈、話筒等設備,完全運用自然光、自然聲表演。演出也不設字幕,而是發放紙質戲文,“讓觀眾(zhong) 沉浸式感受昆曲之美。”張鵬說。
意境十足的造型照、為(wei) 每部戲量身定製的古風主題曲……“觀其複”係列總能令人耳目一新。“昆曲的百花園就像一塊大蛋糕,雖然精美但體(ti) 量很大,我們(men) 想通過小體(ti) 量、輕巧化的做法,先讓觀眾(zhong) 品嚐可口的小蛋糕,循序漸進,最終吸引更多人愛上這門藝術。”張鵬說。
楊鳳一表示,北方昆曲劇院還將推出更多精巧版作品,帶來差異化體(ti) 驗。“昆曲是古老的,但絕不能固步自封,要繼承傳(chuan) 統但不拘泥於(yu) 傳(chuan) 統。”楊鳳一說,高雅藝術要親(qin) 近大眾(zhong) ,最重要的是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讓更多人能夠近距離感受傳(chuan) 統藝術的魅力。記者 曹雪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