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智能修複 古籍煥彩

發布時間:2022-08-16 09:45:00來源: 人民日報

  在華南理工大學製漿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裏,一台方形的鋼製機器正在運轉,從(cong) 機器上的圓形玻璃往裏看,幾本泛黃發舊的古籍書(shu) 頁張開,整齊地放置在架子上。

  “這是一台為(wei) 古籍脫酸增強的批量化、智能化處理裝置,古籍經過分頁、預真空、霧化、真空幹燥等步驟,達到脫酸加固的效果。”華南理工大學古籍保護與(yu) 利用研究中心、廣州市嶺南文獻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介紹,這台機器目前最多可同時處理16本書(shu) ,工作人員在操作屏上可以看到各項數據,方便控製修複過程。

  古籍脫酸增強就是用藥劑中和紙張內(nei) 的酸性物質,起到延長紙張壽命的效果。樊慧明介紹,智能化處理裝置采用機械與(yu) 氣流相結合方式使書(shu) 分頁,再通過負壓方式真空幹燥,將書(shu) 頁中的酸和水分壓出,以超聲霧化方式均勻噴灑藥劑,有效防止修複過程中對古籍的不利影響。

  “我們(men) 研製的機器目前容量是16本書(shu) ,但可以做到多本書(shu) 同時修複,一批書(shu) 籍的修複時間大概在兩(liang) 個(ge) 小時,比手工修複一本書(shu) 快了近兩(liang) 天。”廣州市嶺南文獻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任俊麗(li) 說。

  樊慧明與(yu) 古籍保護研究的結緣源於(yu) 一段特別的工作經曆。2006年,樊慧明團隊接到為(wei) 文獻叢(cong) 書(shu) “廣州大典”研製耐保存紙張的任務。在此期間,團隊發現一些重要曆史文獻損毀較嚴(yan) 重,在廣州市政府等單位的支持下,樊慧明開始走上古籍修複之路。

  “不僅(jin) 古籍修複難度大,近現代文獻的保存也不容樂(le) 觀。”據樊慧明介紹,近現代文獻多采用機製紙,酸性強,“造紙時,生產(chan) 方為(wei) 了高效低成本生產(chan) ,所用原料雜、加入化學品多,對紙張耐保存性考慮不足。”

  針對紙質文獻保護修複難題,廣州市嶺南文獻保護研究中心於(yu) 2020年成立。目前研究中心共有12位教授及副教授、30多名研究生,都是跟紙張、油墨打了多年交道的“老手”。研究團隊通過方法創新、化學品與(yu) 智能裝備的研製,在整本書(shu) 批量化脫酸加固、耐保存書(shu) 畫和文獻用紙等方麵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團隊科研背景涵蓋製漿造紙、材料、化工、印刷、自動控製等方向。”為(wei) 了提升修複效率,樊慧明團隊還邀請了自動控製以及設備研發的高級工程師加入,自主研發設備,希望讓修複更快更好。“古籍及近現代紙質文獻修複保護任重道遠,對大多數損毀程度較低的紙質文獻,我們(men) 走智能化、批量化修複的道路,才能趕得上、來得及。”樊慧明說。(本報記者 薑曉丹)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