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探索微觀世界的無窮奧秘

發布時間:2022-08-17 09:38:00來源: 人民日報

  近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底誇克實驗”與(yu) “緊湊繆子線圈實驗”分別發現了4種和1種新的複合粒子。至此,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探測到的複合粒子數量已達到67個(ge) 。今年正值“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發現10周年。這些新粒子的發現不斷豐(feng) 富著人們(men) 對微觀世界的理解和探索。

  構成宇宙萬(wan) 物的最基本單元是什麽(me) ?隨著科學研究不斷向微觀世界推進,跨越細胞、分子、原子和原子核之後,那些更基本、更小、更難捕捉的“粒子”站在了最前沿,並於(yu) 上世紀中葉催生了粒子物理學。這門學科迄今最具標誌性意義(yi) 的成果,當數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

  這一發現為(wei) 何如此重要?這要先從(cong)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談起。“標準模型”是指描述基本微觀粒子性質和彼此間相互作用的理論,是粒子物理學的根基。在早期理論中,一些粒子被認為(wei) 是不帶有質量的,因此它們(men) 理應能將一些相互作用力傳(chuan) 播至無限遠。然而,實驗中卻觀測到這些相互作用力傳(chuan) 播距離有限,這就表明上述粒子確實是有質量的。

  這些粒子的質量又源自哪裏?為(wei) 了解答這一問題,上世紀60年代,以恩格勒和希格斯為(wei) 代表的科學家提出一種新的機製,即宇宙空間中應存在一種叫做“場”的物質形態,能夠賦予其他粒子質量。“場”自身的能量會(hui) 激發產(chan) 生出一種粒子,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隨後幾十年,一套包含希格斯機製的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理論逐漸形成。不過,模型的一個(ge) 核心預言——希格斯玻色子在被提出後的48年間都未顯露蹤跡。

  直到2012年7月,在全球最大和能量最高的粒子對撞機——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上,兩(liang) 個(ge) 實驗合作組共同宣布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自此,標準模型補全了最後一塊丟(diu) 失的“拚圖”,一切基於(yu) 希格斯機製與(yu) 標準模型的理論都可以大膽地前進一步,相關(guan) 實驗也可以提出更精細的要求。恩格勒和希格斯也因此獲得了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標準模型雖然取得成功,但其中的大量細節依然令人費解:希格斯粒子是如何與(yu) 其他粒子產(chan) 生相互作用的?反物質和普通物質之間在行為(wei) 上有什麽(me) 差別?……這些問題的答案與(yu) 宇宙的起源、演化等息息相關(guan) 。物理學家們(men) 十分清楚,目前的標準模型並不完善,已有很多實驗觀測結果與(yu) 標準模型的預測相衝(chong) 突。所以,未來需要有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理論予以解釋,更需要精準的實驗設施加以驗證。

  對未知的好奇是人類的天性,也是推動科學發展最本真的動力。前沿基礎科學,也往往會(hui) 對人類社會(hui) 產(chan) 生深遠的革命性影響。為(wei) 滿足基礎科學研究所需實驗條件而衍生、發展出來的新技術,會(hui) 廣泛運用到民生領域。因此,粒子物理學的實驗研究在世界範圍內(nei) 受到重視。不久前,大型強子對撞機在完成3年多的升級維護後重新啟動。不少科技大國也在規劃下一代性能更強的對撞機。相信在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知邊界將會(hui) 不斷拓展。(陳繕真)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