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遊戲上癮?做作業拖拉?有一種“學習困難”是家長以為的
8月初,一位上海市民在複旦大學附屬兒(er) 科醫院就診時,在候診區拍下了“學習(xi) 困難”門診的叫號情況並發到了微博上,這張圖片一下子火了起來,並上了微博熱搜。
“學習(xi) 困難”這4個(ge) 字,觸動了眾(zhong) 多暑假期間在家的“雞娃”或者被娃“折磨”的家長們(men) 神經。“學習(xi) 困難”門診一下子成為(wei) 部分家長的“救命稻草”。今年8月以來,複旦大學附屬兒(er) 科醫院每周四下午的“學習(xi) 困難”門診出現了一號難求的情況。這裏每周一個(ge) 半天的門診,限號20個(ge) ——一名求診者一次可能就要花費15至20分鍾的問診、檢查時間,因此加號困難。
但該門診負責人、複旦大學附屬兒(er) 科醫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實際上,有不少孩子所謂的“學習(xi) 困難”實際隻是一種“家長覺得”而已。
“學習(xi) 困難”發生率約20%,須區別於(yu) 青春期叛逆
“學習(xi) 困難是一個(ge) 在很多因素作用下,造成孩子學習(xi) 狀態不好、成績不良的結果。國內(nei) 外研究報道學習(xi) 困難的發生率約為(wei) 20%,男生比女生的數量更多一些。”朱大倩介紹,學習(xi) 困難門診於(yu) 2020年9月開設,每周四下午開診,近兩(liang) 年已接診和幫助1500多名學習(xi) 困難的孩子。
8月20日,朱大倩在當天上午的心理科門診中,就遇到了一名自稱孩子“學習(xi) 困難”的家長。但經其客觀分析後,朱大倩判斷,這實際上隻是一個(ge) 正常的“青春期叛逆”孩子。
“有一部分孩子被家長認為(wei) 是‘學習(xi) 困難’,但其實隻是正常的青春期表現。”朱大倩介紹,青春期叛逆不是病,這往往隻是孩子成長中的心理需求和家長養(yang) 育模式不匹配造成的一種困難表象。
“還有很多孩子學習(xi) 興(xing) 趣喪(sang) 失、和大人對抗,會(hui) 被家長、老師認為(wei) 是‘青春期叛逆’,但其實他們(men) 是真的存在‘學習(xi) 困難’。學習(xi) 困難有具體(ti) 的表現,比如,孩子在某一個(ge) 學習(xi) 的科目上存在具體(ti) 的困難,他覺得自己針對某個(ge) 具體(ti) 科目沒法集中注意力或理解掌握等各方麵的困難。”朱大倩說,現在的一個(ge) 問題是,孩子覺得自己沒啥問題,但家長覺得孩子“學習(xi) 很困難”。比如,有的孩子在學習(xi) 上花了很大精力,但學習(xi) 成績一般,家長就會(hui) 覺得孩子“學習(xi) 困難”。
她介紹,“家長帶孩子來看門診”這件事本身,就是對“學習(xi) 困難”情況嚴(yan) 重與(yu) 否、是否需要看病的一個(ge) 重要篩選標準,“很多家長都知道這個(ge) 門診,有人會(hui) 在朋友圈調侃要不要帶孩子來看病,但隻是說說而已。真的來看病的,說明他確實是遇到問題了。”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長應先反思
朱大倩在實際門診中發現,更多的時候,需要改進教育方式的是家長。而不是那些被認為(wei) “學習(xi) 困難”的孩子。
比如,一名初中男生的家長曾帶孩子來就診,她反映的主要問題是——孩子對媽媽布置的作業(ye) ,不像小學時那樣“布置了就做”了,而是有了自己的主張,喜歡跟媽媽頂嘴。為(wei) 此,媽媽感到很不習(xi) 慣。
複旦大學附屬兒(er) 科醫院心理科團隊為(wei) 孩子做了注意力測試、學習(xi) 能力測試,要求家長對孩子行為(wei) 進行評分。最後發現,孩子注意力、學習(xi) 力都處在正常範疇,但家長卻給孩子打了一個(ge) 比較低的分數。
“到底是孩子有問題,還是你看著他覺得不舒適?”朱大倩反問這名家長,並把客觀評分成績展示給這名家長。再一細聊,朱大倩發現,孩子學習(xi) 成績處於(yu) 班級中上水平,且性格外向、話多、上課積極發言,“這是一個(ge) 再正常不過的青春期孩子,老師也挺喜歡他,隻有媽媽覺得孩子有問題、不聽話。”
這名家長還向醫生反映,孩子做作業(ye) 注意力不集中,疑似有“多動症”。多動症學名叫“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在門診中是神經發育問題造成的“學習(xi) 困難”的孩子中最常見的情況。
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孩子因神經發育不完善,難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造成在學習(xi) 的時候容易分心、發呆、畏難,影響了學習(xi) 成績。孩子雖然智力正常,但在注意力維持分配和自控能力上存在困難,進而影響到相應的學科成績。
據介紹,確診“多動症”,一是要滿足症狀群9項症狀裏的6項以上;二是要在“兩(liang) 個(ge) 以上場合出現”,不單單限於(yu) 家裏或教室;三是症狀持續6個(ge) 月以上;四是要對孩子的學習(xi) 功能、社交功能、生活功能造成影響。即便符合以上全部4個(ge) 條件,還要鑒別診斷,排除其他心理障礙如焦慮症、抑鬱症等情況。
而這名家長眼中的“多動症”就是——一個(ge) 初中孩子做作業(ye) 時還要在左手始終拿著一件與(yu) 學習(xi) 不相幹的物品。“家長覺得,注意力集中手上就不能拿別的東(dong) 西。但她自己回憶,孩子手上即使拿了東(dong) 西,也並沒有對學習(xi) 造成什麽(me) 太大的影響。”朱大倩說,所以家長老師對孩子的觀察需要有整體(ti) 觀,不能隻盯著孩子某個(ge) 手部動作,而應該觀察這些動作究竟對當前的學習(xi) 造成了什麽(me) 樣的影響。
家長附加作業(ye) ,孩子發現“邊做邊玩”更劃算
“學習(xi) 困難”門診看得多了,朱大倩也快成為(wei) 半個(ge) “教育專(zhuan) 家”了。她告訴記者,近年的門診裏,經常會(hui) 遇到吐槽孩子做作業(ye) 拖拉、注意力不持久、沉迷遊戲的家長,但實際上與(yu) 孩子交流後,她發現“另有隱情”。
以“做作業(ye) 拖拉”為(wei) 例,經常有家長向醫生求助,稱自己孩子“學習(xi) 起來有障礙”。每到做作業(ye) 時,就一會(hui) 兒(er) 上廁所、一會(hui) 兒(er) 到客廳聊會(hui) 兒(er) 天、一會(hui) 兒(er) 找橡皮,總是靜不下心來。
但醫生單獨與(yu) 孩子聊天後會(hui) 發現,其實這是孩子主觀上采取的“緩兵之計”。“孩子發現,自己如果很快把學校布置的作業(ye) 做完,那麽(me) 媽媽通常會(hui) 再‘附贈’幾道數學題。他們(men) 自己總結了一下,邊做作業(ye) 邊玩最劃算。”朱大倩認為(wei) ,培養(yang) 專(zhuan) 注力的正確方法是——作業(ye) 做得越好、越快,就應該越減少作業(ye) 量,並且在言語上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對此,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也深有體(ti) 會(hui) 。王月芬從(cong) 事作業(ye) 研究工作10餘(yu) 年,她告訴記者,其實早在2013年他們(men) 對學生作業(ye) 現狀進行調研時就發現,學校布置作業(ye) 量和家長布置作業(ye) 量存在“此消彼長”的現象,“有的家長,看到學校布置的作業(ye) 不多,就趕緊自己再加點量。這使得不少孩子養(yang) 成了故意拖延時間完成學校作業(ye) 的情況。”
從(cong) 另外一個(ge) 角度,王月芬認為(wei) ,家長要學會(hui) 信守承諾,比如承諾了孩子完成作業(ye) 後可以玩,或者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家長就要遵守與(yu) 孩子預先的約定,而不能是孩子提前完成後違背諾言去額外增加作業(ye) 量,除非這是預先雙方達成的共識。
王月芬說,老師和家長還要充分認識到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差異的,“家長不能盲目地要求一個(ge) 小學低年段的孩子能像成年人那樣持續閱讀或者埋頭作業(ye) 幾個(ge) 小時,這不符合兒(er) 童的認知規律。”
而那些吐槽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家長,在朱大倩看來,本身教育方式上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孩子做作業(ye) ,有的家長一會(hui) 兒(er) 過去說他頭沒抬起來、一會(hui) 兒(er) 去說他背沒挺直、一會(hui) 兒(er) 又給他送點吃的、一會(hui) 兒(er) 又想起來叫他去訂正一個(ge) 作業(ye) 。”朱大倩建議,家長這種時候應該“動動手”,輕輕點一下孩子的背部、抬一下孩子的下巴等,“總之不要說話,去打擾他。尤其不要帶著批評的情緒去糾正。”
至於(yu) “沉迷遊戲”,朱大倩建議家長們(men) 把自己每天刷手機的時間和孩子玩遊戲的時間做一個(ge) 對比,“看看誰‘沉迷’的時間更長。孩子不是沉迷,隻是喜歡玩遊戲。咱們(men) 要幫助他科學管理時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