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農田機井,更要暢通信息渠道
作者:趙誌疆
有的機電井房門殘破不堪,有的隻剩一個(ge) 深坑,有的電表壓根沒連接電線……近日,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第二督查組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發現,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科爾沁區等多地不同程度存在農(nong) 田機電井損毀、廢棄的現象。
據報道,通遼市近年來爭(zheng) 取中央及自治區各類項目資金,為(wei) 開展土地整治、高標準農(nong) 田、節水灌溉農(nong) 業(ye) 等重大項目建設,配套建設了大量農(nong) 田機電井。但這些機電井的實際運行狀況,卻令人大跌眼鏡——督查組從(cong) 電力部門後台抽取了2363台農(nong) 村機電井變壓器用電量數據,發現在最近3年中,這些機電井中用電量為(wei) 零的多達五成,這意味著有一半建成就閑置。
惠民工程口惠實不至,甚至成為(wei) “景觀工程”,種種亂(luan) 象不僅(jin) 嚴(yan) 重浪費寶貴的財政資金,而且不可避免損害到相關(guan) 部門的形象。督查組發現,當地有些機電井屬於(yu) 先天不足、帶病上崗,多年從(cong) 未通電使用。當年在驗收報告上簽字的村幹部表示,施工單位隻是“拿出一張井房裏的設備單據,讓我對一下簽個(ge) 字”。此外,還有一些機電井則因無人維護導致百病纏身。當地農(nong) 民反映,機電井需要維修時,村上讓找鎮裏,鎮裏又讓找村裏,多次撥打12345熱線反映也沒人理。
究其原因,當地新建的農(nong) 田水利設施是由發改局、財政局、國土局、水務局、農(nong) 牧局、民委等多個(ge) 部門申請項目資金實施的,一旦竣工驗收完畢,就按“誰受益、誰維護”原則移交村集體(ti) 。問題是,這些部門在爭(zheng) 取項目資金時態度積極,卻很少繼續對這些農(nong) 田水利設施履行監督、管理責任。在重建設輕管理的氛圍中,相關(guan) 部門為(wei) 了跑項目拉資金忙得不亦樂(le) 乎,寶貴的農(nong) 田水利設施卻在實際使用中遭遇腸梗阻,令當地農(nong) 民苦不堪言、徒呼奈何。
《科左後旗農(nong) 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yu) 管護辦法(試行)》明確規定:農(nong) 田水利基礎設施管護責任主體(ti) 為(wei) 各蘇木鎮(場)人民政府和嘎查村(分場)村委會(hui) ;管護主體(ti) 應當在農(nong) 牧、水務、發改、財政、自然資源、林草等項目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確定管護單位和個(ge) 人。農(nong) 田機電井的種種亂(luan) 象足以說明,徒法不足以自行,明確責任追究機製比確定責任人更加重要。隻有把罰則定在明處,才能倒逼相關(guan) 部門將責任扛在肩上。
修建農(nong) 田水利設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其中的關(guan) 鍵不在於(yu) 新修建多少農(nong) 田水利設施,而在於(yu) 每一個(ge) 新修建的設施都能真正發揮作用。由此,不僅(jin) 需要相關(guan) 部門加強監督管理,而且需要廣泛征集群眾(zhong) 監督。實際上,機電井的實際狀況到底怎麽(me) 樣,當地村民最有發言權。在機電井常年昏睡,甚至淪為(wei) 擺設的過程中,值得反思的內(nei) 容是,來自當地村民的聲音有沒有得到傾(qing) 聽和重視?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比水利設施不通更值得反思和行動的是,當地的信息反饋渠道是否足夠暢通?
目前,針對督查組督查反饋的問題,通遼市已組建專(zhuan) 班進行排查整改。杜絕此類問題再次出現,需要在農(nong) 田水利設施規劃設計、竣工驗收、移交管護等各個(ge) 環節邀請村民參與(yu) ,以最廣泛的監督維護農(nong) 田水利設施建設,確保財政資金的每一分錢都真正花在刀刃上。(趙誌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