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中探索科技創新路
經濟日報原標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實踐中探索科技創新路
當前,世界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進入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發展階段,科技創新麵臨(lin) 新形勢和新挑戰。
首先,新一輪科技革命向縱深推進。新科技革命的核心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物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人—網—物”互聯體(ti) 係和泛在智能信息網絡,帶動眾(zhong) 多產(chan) 業(ye) 領域的深刻變革和創新。信息網絡技術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先進傳(chuan) 感技術、數字化設計製造、機器人與(yu) 智能控製係統等日趨廣泛應用,形成人機共融的智能製造模式,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生態發生革命性變化。
其次,爭(zheng) 奪科技製高點的競爭(zheng) 日趨激烈。美國視中國為(wei) 最大的戰略競爭(zheng) 對手,不惜成本和代價(jia) 對我國進行圍堵和打壓,並在科技領域推進與(yu) 我國的脫鉤斷鏈,凸顯了加快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
再者,新發展階段對科技創新提出新要求。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創新正從(cong) 跟跑為(wei) 主轉向跟跑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處於(yu) 從(cong) 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向係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位勢迅速提升。與(yu) 此同時,與(yu)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要求相比,科技創新仍存在短板和弱項,基礎研究較為(wei) 薄弱,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重大原創成果偏少,關(guan) 鍵核心技術仍受製於(yu) 人,科技人才激勵機製還不夠健全。
麵對外部環境的深刻複雜變化和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我們(men) 要把創新放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實踐中探索科技創新的新路子。
第一,在創新戰略上要從(cong) 技術追趕轉向構建局部領先優(you) 勢。改革開放後,我國主要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方式,學習(xi) 國外先進技術,並對其進行適應性改造和再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技術進步。這個(ge) 模式迅速縮小了我國產(chan) 業(ye) 技術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但隨著國際環境變化,完全依靠跟隨先進國家追趕的模式已經難以持續。麵向未來,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在有較好科技基礎、符合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戰略性、前沿性技術領域,培育和形成局部領先優(you) 勢,增強在國際科技競爭(zheng) 中的主動權。
第二,在創新路徑上要從(cong) 終端產(chan) 品創新轉向中間品創新。過去在技術追趕階段,技術創新主要以終端產(chan) 品的集成創新為(wei) 主,在部分終端產(chan) 品領域逐步形成國際競爭(zheng) 力,但與(yu) 此同時,承載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工業(ye) 軟件等中間品仍是短板,進口依存度較高。中間品技術含量高、產(chan) 品迭代快,其市場競爭(zheng) 力不僅(jin) 在於(yu) 技術創新性,還要有商業(ye) 可行性。這就要求強化創新過程的市場需求導向,發揮企業(ye) 的創新主體(ti) 作用,推動市場、企業(ye) 、政府在創新過程中的良性互動,努力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突破。
第三,在創新政策上要從(cong) 鼓勵集成創新轉向鼓勵原始創新。無論是構築局部領先優(you) 勢,還是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都需要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基礎研究要提升,關(guan) 鍵核心技術要突破,人才是關(guan) 鍵。這就需要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構築集聚國內(nei) 外優(you) 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推動體(ti) 製機製創新,探索科技成果產(chan) 權激勵製度改革,讓科技成果產(chan) 出與(yu) 科技人員收益掛鉤,釋放科技人員創新潛力。
與(yu) 此同時,推動科技創新要鼓勵地方勇於(yu) 實踐,探索科技創新的新路子。以東(dong) 莞為(wei) 例,改革開放後東(dong) 莞經曆了從(cong) 一個(ge) 農(nong) 業(ye) 縣變為(wei) 國際製造名城的發展曆程,2021年東(dong) 莞成為(wei) 全國第15個(ge) 擁有萬(wan) 億(yi) 元GDP、千萬(wan) 人口的“雙萬(wan) ”城市,但新形勢下東(dong) 莞麵臨(lin)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挑戰。東(dong) 莞堅守製造底色和優(you) 勢,以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深度融合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探索“科技創新+先進製造”新路子。
在科技創新方麵,以參與(yu) 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wei) 引領,打造大灣區科技創新新高地。鬆山湖科學城已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成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等大科學裝置,集聚鬆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批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先進製造方麵,通過組建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聯盟,在智能移動終端及穿戴設備、半導體(ti) 及集成電路、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領域力爭(zheng) 形成集聚生態,打造大灣區先進製造新高地。東(dong) 莞的實踐表明,立足本地優(you) 勢,勇於(yu) 探索創新,就能在實踐中走出一條科技創新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鄭楊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