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比拚“下半場” 新能源汽車如何從“有”到“好”

發布時間:2022-09-01 09: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詹媛 張景華

  如果說新能源汽車的賽場,也分“上下半場”,那麽(me)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已達21.6%,實現從(cong) 無到有的跨越,“下半場”的比拚,戰幕已開。用戶越來越多,如何從(cong) “有”到“好”——解決(jue) “安全、續航裏程、快速充電”這三個(ge) “痛點”?近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前往在京舉(ju) 辦的2022新能源汽車大會(hui) 尋找答案。

  安全是產(chan) 業(ye) 的持續追求

  新能源汽車整車、氫燃料電池、汽車芯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hui) 、北京市政府、海南省政府、科技部、工信部等聯合主辦的此次大會(hui) 上,40餘(yu) 家企業(ye) 的核心技術和最新產(chan) 品悉數亮相,還包含20多場會(hui) 議、1.3萬(wan) 平方米展覽及多場活動。

  “電動汽車下半場才剛剛開始!”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在大會(hui) 上直言,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在過去幾十年間的發展中,已初步形成行業(ye) 業(ye) 態,核心技術也有一定發展,但未來仍任重而道遠。

  首當其衝(chong) 的就是如何更加安全。其中,新能源汽車熱失控,是車主普遍關(guan) 心的話題。在此次大會(hui) 上,記者發現,產(chan) 業(ye) 界正在尋找更好的解決(jue) 方案。

  “安全是產(chan) 業(ye) 的持續追求。”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馬小利說,為(wei) 了保證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可靠,他們(men) 專(zhuan) 門打造了一南一北兩(liang) 個(ge) 檢測中心,“北京中心落地在懷柔,客戶已經有160餘(yu) 家。目前檢測的項目有320餘(yu) 項,覆蓋的標準也已超過百餘(yu) 項。去年在廣東(dong) 佛山又建立了一個(ge) 檢測分中心,總投資是1.2個(ge) 億(yi) ,涵蓋了電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這幾大方麵。”

  據馬小利介紹,他們(men) 去年還聯合行業(ye) 15家電池企業(ye) 和整車企業(ye) 一起做了熱失控產(chan) 氣的分析。“我們(men) 發現一旦發生熱失控,5分鍾逃生的預警時間是不夠的,另外,熱失控以後會(hui) 產(chan) 什麽(me) 氣體(ti) ,這個(ge) 氣體(ti) 量是多少,對車內(nei) 人員到底有沒有危害,這些方麵的研究,我們(men) 也取得了一些進展。”馬小利說。

  好消息是,目前相關(guan) 解決(jue) 方案正在開發。“我們(men) 預計通過這套方案能夠將電芯預警提前30分鍾,這很重要。”馬小利說:“預警是一定要在電芯出問題的時候就能監測,如果電池包已經熱失控,時間很短,這個(ge) 危害非常大,無法留足夠的時間讓人逃生。”

  智能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大家也非常關(guan) 注。在本屆大會(hui) 舉(ju) 辦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時常有自動駕駛汽車飛馳而過。在這裏,用軟件叫車,會(hui) 有無人駕駛車輛接單,全程自動行駛。

  據了解,今年7月北京開放國內(nei) 首個(ge) 無人化出行服務商業(ye) 化試點,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核心區60平方公裏範圍內(nei) ,有30輛主駕無人車輛,開展常態化收費服務。

  未來,如何讓用戶欣然接受智能新能源汽車?“乘客選擇智能新能源汽車,安全是前提。”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院長高振海說:“未來量產(chan) 的智能汽車首先肯定是要通過安全測試的驗證,然後是駕乘人員親(qin) 身體(ti) 驗的操控性與(yu) 乘坐的舒適性,這些會(hui) 成為(wei) 市場競爭(zheng) 的重點,也是整車企業(ye) 必須掌握的核心集成匹配技術。”

  記者注意到,在本次大會(hui) 上,從(cong) 防止誤操作的功能安全,到智能座艙提供更理想的駕乘姿態,再到聲音、觸覺、嗅覺等多模態的人機交互……眾(zhong) 多新技術,顯示出智能新能源汽車會(hui) 帶來更高品質的駕車乘車體(ti) 驗。

  續航裏程能否更高

  在續航裏程方麵,純電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能力已大幅提升。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大會(hui) 上指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步伐加快,新型成組技術、高鎳無鈷電池、半固態電池等突破應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ye) 態不斷湧現。

  在新車展台上,記者看到,極狐汽車展示的阿爾法S車型續航裏程超過700公裏,北京奔馳的電動旗艦EQS車型,工況續航裏程超過800公裏。

  據中國科學院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王曉明介紹,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平均續航裏程還在500公裏區間,今年又進一步提升到600公裏甚至更高的續航能力。“新能源汽車在電池能量密度、電耗效率和續航裏程等方麵的明顯提升,給消費者帶來更大信心。”王曉明說。

  大會(hui) 期間,各電池和車企也不斷爆出“猛料”——中創新航高級副總裁謝秋介紹說,該公司研發的One-stop高錳鐵鋰電池已完成中試,目前正在搭載配套車型進行可靠性實驗,計劃2024年前後麵市。他透露,這一電池能量密度達180Wh/kg,續航裏程為(wei) 700公裏,可以達到2500次的循環使用壽命。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也透露,該公司最新推出的麒麟電池,采用了NP2.0的安全防護方案,這是寧德時代今年推出的電池結構創新技術,在搭配三元電池的情形下,可實現整車1000公裏續航。

  動力電池材料科研方麵也有好消息傳(chuan) 來。據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學傑介紹,動力電池的技術發展主要可以分為(wei) 高能量和性價(jia) 比兩(liang) 條

  路線,化學體(ti) 係的迭代是動力電池行業(ye) 發展的核心。在他看來,未來動力電池在安全性、可靠性得到保障的基礎上,能量密度可提升50%、價(jia) 格下降30%。對此,在當前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的基礎上,黃學傑提出第三代動力電池發展方向:高電壓鎳錳酸鋰電池和1000Wh/L高能量密度電池,分別較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可提升50%。

  他預計,到2030年的時候,大多數的電池就會(hui) 是第三代動力電池。“到2030年,大多數銷售的汽車會(hui) 是電動汽車,大多數的電動汽車還是使用鋰離子電池,而這種鋰離子電池會(hui) 是第三代的鋰離子電池,與(yu) 此同時,充電樁的電能大多數都是綠色電能。”黃學傑說。

   充電能否像加油一樣快

  “在深圳,100個(ge) 人買(mai) 車可能有50個(ge) 人都是買(mai) 的新能源汽車,尤其是年輕人。這充分體(ti) 現出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用戶群體(ti) 變多,自然就需要解決(jue) 用戶的痛點。”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總裁裴鋒介紹說,新能源汽車在深圳滲透率已經達到50%,“最大痛點就是充電的便捷性難題。現在是一個(ge) 快節奏的時代,‘充電一小時排隊四小時’,非常耗時間,這尤其讓年輕人無法接受。”

  “充電排長隊,等待數小時”確實是新能源車主最頭疼的問題。不過,記者在此次大會(hui) 上看到,電池快充、更多的充電站布局正在讓新能源汽車出行變得更輕鬆。

  此次北京大會(hui) 上,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就頗為(wei) 引人注意。這款車隻需8分鍾就可充電80%,續航裏程達500公裏。“我們(men) 采用的快速充電動力電池及其係統,最大充電速度為(wei) 普通電池的6倍。”裴鋒說,科技將讓汽車充電跟加油一樣方便。

  但極速充電不僅(jin) 和車有關(guan) ,也離不開充電設施。盡管我國已累計建成398萬(wan) 個(ge) 充電樁、1625座換電站,形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充換電網絡,卻仍然滿足不了新能源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大家最理想的配套,還是小區內(nei) 有充電樁,像加油站一樣2公裏內(nei) 有換電站。

  在這方麵,也有好消息。大會(hui) 上,來自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充電樁進小區、進商場、進工地,將實現城鄉(xiang) 全覆蓋規劃。其中,南方電網公司已累計建成充電站9000座、充電樁7.5萬(wan) 個(ge) ,遍布轄區南方五省區所有縣級及以上城市,明年將實現南方區域所有鄉(xiang) 鎮全覆蓋。

  從(cong) 事新能源汽車充電網建設和運營的特來電公司則開發了“風光儲(chu) 充放”一體(ti) 的新能源充電網。這套係統可以進行能量儲(chu) 存,並調節車輛在用電峰穀的不同時段進行充電。目前該公司正加緊在全國350多個(ge) 城市中的充電站進行更新和布局。

  許多企業(ye) 推出能源供給及配套設施的裏程解決(jue) 方案。以動力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為(wei) 例,他們(men) 研發的小型換電站,可為(wei) 新能源汽車快速換電,還可存儲(chu) 48塊電池。“希望通過最新研發的換電產(chan) 品,讓電池成為(wei) 共享資產(chan) ,化解續航裏程、補電便捷性和購置使用成本三大電動車用戶痛點。”曾毓群表示。

  新能源汽車戰進入“下半場”,在未來場景中,新的產(chan) 業(ye) 生態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引導全球創新,並有望帶動全球經濟加速複蘇。對此,中國科協宣傳(chuan) 文化部部長郭哲認為(wei) :“以新能源汽車為(wei) 代表的裝備、材料、製造等全產(chan) 業(ye) 鏈,將重塑未來能源和交通格局。”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