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論壇】浚通源頭活水,滋養文化創新

發布時間:2022-09-01 09:3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作者:王學斌(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央黨(dang) 校創新工程項目“中華文明與(yu) 中國道路研究”首席專(zhuan) 家)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近日印發,為(wei) 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錨定航向。通觀《規劃》全文,繼續加強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是國家當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具有深刻現實意義(yi) 。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國家治理之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毫無疑問是中華文化的本根所係和元神所聚。縱覽當前,審視世情,大國文明對話的需求越加迫切,文明交流互鑒的層級越發深化;立足國情,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越加強烈,因之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情越發升溫;聚焦黨(dang) 情,黨(dang) 中央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進展愈加重視,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的要求愈加明確。就此重任,《規劃》從(cong) 多個(ge) 方麵進行了詳盡部署,堪稱立足長遠,抓牢根本,全域聯動,穩步發展。

  加強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研究闡釋,這是根本要務。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構建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ti) 係,這是我們(men)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完善多元一體(ti) 格局的重大基礎性課題,多年來一代代學人前赴後繼,成果甚豐(feng) ,然而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仍舊頗多。比如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核心與(yu) 引領者的二裏頭夏都遺址,近些年來考古實證成績突出,但如何全麵提取、揭示和闡釋該遺址的相關(guan) 信息,適時提煉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路徑與(yu) 特點,仍有待破題。再如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yi) 的商代殷墟,其甲骨文是迄今為(wei) 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係統,是漢字的源頭,也是承載中華民族曆史記憶和文化密碼的符號。如何溯源中華民族的文字形成史與(yu) 人類表意係統的規律,依舊任重道遠。如上,皆關(guan) 乎古代文明理論研究、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學派、中國道路理論闡釋、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等議題,《規劃》中以“專(zhuan) 欄10”的表格形式部署多項工作,可謂係統全麵。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這是基礎工程。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文物事業(ye) 得到很大發展,文物保護利用凝聚了新共識、文物保護與(yu) 考古取得新成效、文物博物館展現新形象、文物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實現新提升。成就來之不易,鞏固尤為(wei) 關(guan) 鍵,因此《規劃》明確強調“樹牢保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責任重大的觀念,增強對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要始終深化“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自覺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在推進文物合理利用方麵,《規劃》指出要“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文化遺產(chan) 廊道,推介以文物資源為(wei) 載體(ti) 的國家文化地標和中華文明標識體(ti) 係”,昭示出未來文保發展的新路徑。比如大遺址建設,該工作是我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工程中涉及麵廣、投資力度大、惠及民生廣泛的一項創新性工程。特別對河南、陝西、山東(dong) 、山西、江蘇、湖北等文化大省而言,前景十分廣闊。再如博物館群建設,以洛陽市為(wei) 例,該市目前共有102家博物館,國有48家,民營54家,包括涵蓋夏、商、漢魏、隋唐等朝代的具有鮮明年代特征的館群,為(wei) 公眾(zhong) 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國曆史地理與(yu) 文明演變,提供了鮮活豐(feng) 富的案例,也為(wei) 博物館群建設提供了可推廣的豐(feng) 富經驗。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這是重點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是一項極為(wei) 重要且迫在眉睫的工作,經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接續奮鬥,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wan) 餘(yu) 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9萬(wan) 餘(yu) 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3062名。與(yu) 文保事業(ye) 近似,人才是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的關(guan) 鍵因素,亦是製約因素,近年來同樣麵對總量不足、知識結構不完全適應發展要求、評價(jia) 激勵機製有待提升等問題。基於(yu) 此,《規劃》提出擬建設30個(ge)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0個(ge) 國家級非遺館和一批專(zhuan) 題非遺館,加強培養(yang) 非遺人才隊伍,屬於(yu) 適時又務實的舉(ju) 措。硬件和軟件的共同發力,有望進一步推動“博物館裏的文物”“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

  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這是最新任務。《規劃》提出整合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沿線等重要文化資源,強化文物和非遺真實完整保護傳(chuan) 承。這是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ti) ,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的大工程。“國家文化公園”是一個(ge) 全新的提法,立意十分高遠。簡言之,“中國”是國家文化公園的鮮明底色;“文化”是國家文化公園的內(nei) 在靈魂;“公園”是國家文化公園的基本定位。國家文化公園的構建,無疑是在民族複興(xing) 、文化強國、旅遊發展的三重時代背景下展開的,是從(cong) “國家”“文化”“公園”三個(ge) 詞語意義(yi) 脈絡中進行的敘事建構。正因為(wei) “十四五”是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開局期,《規劃》特意對五大沿線公園的實施重點、重點建設示範區及管理格局作了具體(ti) 部署,具有鮮明現實意義(yi) 。

  “十四五”時期是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的關(guan) 鍵時期,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其間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恰如《規劃》中強調的工作原則所言:須“堅持固本培元、守正創新”。溯悠久傳(chuan) 統之源頭活水,守其正脈,融於(yu) 時代,中華文明一定會(hui) 汲汲駸駸,日新月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