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力箭一號”創新突破亮點多

發布時間:2022-09-05 10:53:00來源: 人民日報

  前不久,“力箭一號”固體(ti) 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這枚火箭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抓總、中科宇航公司參與(yu) 研製,起飛推力200噸,可以把1500公斤的載荷送到500公裏的太陽同步軌道,是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固體(ti) 運載火箭。

  “‘力箭一號’的首飛成功,使得我國的固體(ti) 火箭跨入了世界先進固體(ti) 火箭行列!”首飛成功後,中國科學院空天飛行科技中心主任、中科宇航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楊毅強難掩內(nei) 心激動和喜悅。

  “力箭一號”從(cong) 2019年開始研製,迄今為(wei) 止科研團隊突破了6項重大關(guan) 鍵技術和13項國內(nei) 首次使用的技術。正因為(wei) 有這些重大技術創新,這枚新火箭僅(jin) 用不到3年的時間便成功亮相太空。

  楊毅強介紹,多項技術創新賦予了“力箭一號”運載能力大、入軌精度高、設計可靠性高、響應速度快、發射效率高、保障要求低、發射成本低、使用靈活便捷、環境適應性好等一係列優(you) 點,豐(feng) 富了我國固體(ti) 運載火箭發射能力譜係,為(wei) 我國運載火箭領域的技術變革作出貢獻。例如,科研團隊首次將發動機整體(ti) 一次性裝藥量提高到71噸,推力提升到200噸,運載火箭動力水平獲得較大提高;創新性地采用真藥發動機水平狀態試驗模式,以空氣彈簧多點支撐狀態,完成了國內(nei) 首創大噸位箭體(ti) 水平模態試驗,大幅縮短試驗周期,降低對試驗設施保障條件的依賴。

  “力箭一號”研發過程中,科研團隊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在於(yu) 突破傳(chuan) 統的研發思維、研製方法和生產(chan) 方式。在“力箭一號”的設計理念上,楊毅強提出“簡單即可靠”的觀點,火箭設計也朝著集成化、通用化、模塊化方向發展。科研人員通過對飛控軟件進行優(you) 化,減少“力箭一號”箭體(ti) 零部件,最終箭上產(chan) 品數量比傳(chuan) 統火箭減少了50%,地麵試驗設備減少了80%。

  “力箭一號”是新型研發體(ti) 製下誕生的一枚麵向商業(ye) 市場的新型火箭。研發過程中,從(cong) 算法到算力,也都得益於(yu) 中科院力學、數學等基礎研究實力的支撐。“我們(men) 既是企業(ye) 的研發團隊,也是中科院的‘實驗室’,我們(men) 要勇於(yu) 做航天技術的開路先鋒,隻有靠創新才能提供更好的產(chan) 品和服務。”楊毅強說。

  楊毅強表示,接下來,研發團隊將轉向火箭回收技術突破等相關(guan) 工作。火箭回收技術可以實現發動機重複使用,回收檢修後的火箭可繼續執行任務,進一步提升火箭投送能力,大幅降低發射成本。回收的火箭也可以準確落在預定區域,減少對落區的安全威脅。從(cong) 商業(ye) 航天發展趨勢看,火箭回收技術是目前實現太空旅遊需要突破的核心技術。國內(nei) 實現太空旅遊的相關(guan) 技術以及故障反饋係統已趨向成熟,有望逐步實現亞(ya) 軌道旅行。

  楊毅強透露,去年中科院已進行過火箭回收的相關(guan) 算法驗證,今年計劃將從(cong) 陸地發射大型飛行器,進行海上回收的相關(guan) 技術試驗,進一步驗證相關(guan) 算法。

  “中國的商業(ye) 航天發展是中國航天的重要補充力量。麵向大眾(zhong) 的太空旅遊、太空經濟,將是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發展新空間。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成熟的標誌是進入大眾(zhong) 消費市場,讓航天高科技為(wei) 普通人所用、所享。”楊毅強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