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融資金額同比增長137% 我國氫能產業鏈初現雛形
“今年上半年,氫能行業(ye) 股權融資延續去年以來的火熱,共發生融資事件21筆,融資金額15.9億(yi) 元,融資數量和金額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50%和137%。氫能產(chan) 業(ye) 投資呈現投資輪次較早、投資區域較集中和熱門賽道全產(chan) 業(ye) 鏈分布等特點。”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hui) 上表示。
這是當前我國氫能產(chan) 業(ye) 熱度攀升、發展進入快車道的一個(ge) 縮影。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目前氫能產(chan) 業(ye) 鏈初現雛形,在政策支持、企業(ye) 積極參與(yu) 和資本青睞等多重有利因素的影響下,氫能有望在交通運輸領域率先實現商業(ye) 化。
在9月3日召開的氫能經濟發展論壇上,中國氫能聯盟常務副秘書(shu) 長韓偉(wei) 介紹,氫能已正式納入我國能源戰略體(ti) 係,五部委相繼批複了5個(ge) 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多省份出台了氫能專(zhuan) 項政策。氫能的應用正在展開,產(chan) 業(ye) 正邁入新發展階段。
據了解,氫能產(chan) 業(ye) 鏈主要包括上遊製氫,中遊氫儲(chu) 運、加氫站,以及下遊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在製氫端,電解水製氫是最有發展潛力的綠色氫能生產(chan) 方式,特別是利用可再生能源進行電解水製氫是目前眾(zhong) 多氫氣來源方案中碳排放最低的技術路徑。電價(jia) 和電解槽成本是實現綠氫規模化生產(chan) 的關(guan) 鍵。高壓氣態儲(chu) 氫、低溫液態儲(chu) 氫已進入商業(ye) 應用階段,而有機液態儲(chu) 氫、固體(ti) 材料儲(chu) 氫尚處於(yu) 技術研發階段。
目前氫能的主要應用場景集中在交通業(ye) 、工業(ye) 、發電以及建築等領域。其中,交通、工業(ye) 為(wei) 主要應用領域,建築、發電和供熱等仍處於(yu) 探索階段。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已經實現氫氣產(chan) 能約為(wei) 4000萬(wan) 噸/年,產(chan) 量約為(wei) 3300萬(wan) 噸/年,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8939輛。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建成加氫站超270座,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林忠欽預計,在2030年碳達峰的前提下,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超過3700萬(wan) 噸,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5%。在2060年碳中和背景下,我國氫氣年需求量將達1.3億(yi) 噸,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達20%,在工業(ye) 領域占比達60%,交通領域占為(wei) 32%,其他領域占比為(wei) 8%。
“在這個(ge) 過程中,燃料電池有望成為(wei) 重要突破口。”林忠欽認為(wei) ,目前有三種模式可加速燃料電池重卡商業(ye) 化進程。一是國家示範城市群補貼模式,二是風光電資源補貼模式,三是低成本氫的純商業(ye) 化模式。希望2025年可實現燃料電池汽車價(jia) 格與(yu) 柴油車相當。
畢馬威研究成果也顯示,在政策支持、企業(ye) 積極參與(yu) 和資本青睞等多重有利因素的影響下,氫能產(chan) 業(ye) 的發展前景廣闊:氫能有望在交通運輸領域率先實現商業(ye) 化;綠色製氫、氫燃料電池關(guan) 鍵材料、加氫站設備國產(chan) 化將成為(wei) 氫能行業(ye) 熱門賽道;氫能區域產(chan) 業(ye) 布局快速形成。(記者 王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