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南方大範圍持續性高溫天氣基本結束 今夏為何異常?

發布時間:2022-09-05 10:58: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目前,南方大範圍持續性高溫天氣基本結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強大,是造成今夏高溫天氣最直接的原因。這與(yu) 全球變暖的總體(ti) 趨勢有關(guan) ,在季節尺度上也與(yu) 西北太平洋海溫異常等因素有關(guan) 。

  8月30日18時,中央氣象台解除高溫黃色預警,南方大範圍持續性高溫天氣基本結束。這輪高溫是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綜合強度最強的一場高溫,持續時間、40攝氏度以上範圍、極端性等均刷新了曆史紀錄。

  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強大,是造成持續性高溫天氣最直接的原因。什麽(me) 是副熱帶高壓?今年西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為(wei) 何異常強大?

  副熱帶高壓異常,是造成持續性高溫天氣的最直接原因

  近日,四川盆地、陝西、重慶等地連續迎來強降水,高溫終於(yu) 減退。

  今年夏天的高溫熱浪事件開始時間早、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大、綜合強度強。氣象監測顯示:6月13日至8月30日,區域性高溫事件持續79天,覆蓋範圍超過500萬(wan) 平方公裏,全國有23個(ge) 省份出現40攝氏度以上高溫,366個(ge) 國家氣象站的日最高氣溫達到或突破曆史極值。

  由於(yu) 高溫持續時間較長,一些河流在主汛期出現幹枯現象。在長江流域,多處水位創有記錄以來曆史同期最低,洞庭湖、鄱陽湖提前“入枯”。同時,高溫天氣也給人們(men) 生產(chan) 生活帶來種種不利影響,如用電需求激增、水電產(chan) 能下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受阻、森林出現火災等。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陳濤表示,今年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範圍偏大、強度偏強,是造成持續性高溫天氣最直接的原因。在它的控製下,我國南方地區整體(ti) 受下沉氣流控製,天空晴朗少雲(yun) 。白天在日照輻射的影響下,近地麵加熱強烈,熱空氣滯留在地麵,吹不走、散不出,因此出現大範圍的持續性高溫天氣。

  不僅(jin) 我國,今夏的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和伊朗高壓均階段性增強,形成大範圍的環球暖高壓帶,在北半球多地形成高溫天氣。

  “夏季出現高溫熱浪事件,從(cong) 氣候態角度來講是正常的。但今年夏季高溫熱浪事件持續的時間、強度和影響範圍,都已經達到超強的水平。”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li) 娟分析,持續性大氣環流異常是持續性高溫的“罪魁禍首”。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且異常西伸,西側(ce) 到達青藏高原東(dong) 部。同時,副熱帶高壓的南、北邊界均外擴,麵積非常大。夏季我國南方大部地區高溫事件持續時間長,結束時間比常年明顯偏晚。

  強大的副高帶阻斷了低緯度海洋上的水汽向南方地區輸送

  副熱帶高壓是什麽(me) ?為(wei) 何高溫酷暑事件中常有它的身影?今年它為(wei) 何會(hui) 異常強大?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高級工程師章大全介紹,大家熟知的副熱帶高壓,一般是指對我國影響較大的位於(yu) 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它常年存在,位於(yu) 大氣對流層的中低層,是一個(ge) 穩定而少動的暖性深厚係統。由於(yu) 赤道地區太陽輻射較強,大氣受熱上升,向溫度較低的南北兩(liang) 極流動。在地球自轉的影響下,在南北緯30度附近沉降,之後氣流回到赤道,形成了一個(ge) 大氣環流圈,被稱為(wei) 哈德萊環流。氣流在南北緯30度附近的副熱帶地區下沉時,便形成副熱帶高壓。

  受海陸分布等因素的影響,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分裂,呈若幹個(ge) 高壓單體(ti) ,分別為(wei) 北太平洋高壓、北大西洋高壓、伊朗高壓,其中北太平洋高壓的西段——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對我國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其階段性“北跳”與(yu) 我國東(dong) 部季風區的雨季起止時間和雨帶位置直接相關(guan) ,而異常進退和穩定維持是導致我國天氣氣候異常的重要因素。每年“梅雨”結束後,西太副高主體(ti) 直接控製長江中下遊地區,下沉氣流導致晴熱少雲(yun) ,太陽輻射很強,通常出現高溫伏旱天氣。

  今年副熱帶高壓異常強大,導致長江流域持續高溫少雨,比常年高溫伏旱天氣更多更強。從(cong) 影響因素來看,一方麵與(yu) 全球變暖的總體(ti) 趨勢有關(guan) ,另一方麵,在季節尺度上也與(yu) 青藏高原熱力異常、拉尼娜現象以及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溫異常有關(guan) 。

  今年夏季,青藏高原加熱作用顯著,青藏高原上空南亞(ya) 高壓異常偏強,西太副高加強西伸並且與(yu) 高原西部的伊朗高壓打通。強大的副高帶阻斷了低緯度海洋上的水汽向我國南方地區輸送,受副高控製區域持續高溫少雨。從(cong) 海洋條件來看,今年夏季處於(yu) 拉尼娜狀態,赤道中東(dong) 太平洋海溫異常偏低,西太平洋和南海海溫偏高。熱帶海溫異常通過海氣相互作用有利於(yu) 西太副高持續偏強、偏大,導致今年高溫發生範圍廣,黃淮、江漢、川渝等地都被覆蓋在內(nei) 。

  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積極應對

  陳麗(li) 娟認為(wei) ,今年高溫事件的極端性特征和氣候變化的背景是密切相關(guan) 的。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中指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20世紀中葉以來已經觀測到了許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其中高溫熱浪的多發是非常顯著的特征。

  “這對我們(men) 來說是一個(ge) 警示,提示我們(men) 要更加深刻地認識氣候變化,從(cong) 各個(ge) 方麵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章大全說,“這幾年,我國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洪澇災害、建築設計等方麵應對氣候風險和減災防災的能力都在提高。但另一方麵,也應提高全社會(hui) 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利用氣候預測產(chan) 品未雨綢繆應對氣候風險,努力將社會(hui) 經濟影響和損失降到最小。”

  專(zhuan) 家解釋,在氣候變暖大背景下,今年夏天的高溫熱浪打破了曆史紀錄,具有一定的極端性。但從(cong) 氣候周期性規律來說,由於(yu) 地球氣候係統有自我調節功能,極端事件發生概率的上升並不意味著相同類型的極端事件每年都會(hui) 發生。

  另一方麵,隨著社會(hui) 經濟的發展,國家和各行各業(ye) 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這要求氣象部門進一步提升預報準確率,同時將預報對象向下遊進行拓展,發展基於(yu) 災害風險評估的氣候風險預測,以便於(yu) 決(jue) 策部門和社會(hui) 公眾(zhong) 更加科學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