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網評論員:“看展式社交”興起有何啟示

發布時間:2022-09-08 09:24:00來源: 光明網

  【閱讀提示】“看展式社交”興(xing) 起 助推藝術走近大眾(zhong)

  光明網評論員:隨著全國疫情逐漸緩解,城市裏的“煙火氣”恢複了,藝術展行業(ye) 得到了逐步複蘇,久違的“藝術氣息”回來了。隨之,年輕人“看展式社交”成為(wei) 網絡熱詞。

  據媒體(ti) 報道,年輕人熱衷看展,並在社交媒體(ti) 上分享自己的看展體(ti) 驗。有年輕觀眾(zhong) 告訴記者,“每次去博物館都能遇到很多知識儲(chu) 備豐(feng) 富的愛好者和誌願講解員,大家會(hui) 添加微信約著下一次一起逛,和誌同道合的人一起,開心加倍。現在看展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也算是一項可以多人參加的社交活動,當然也有出於(yu) 內(nei) 心的熱愛。”

  傳(chuan) 統的線性的文化經濟活動,消費達成就意味著一個(ge) 經濟活動的終結。但“看展式社交”,雖然其主體(ti) 活動多在線下發生,但隨之而來的分享、邀約,遵循的卻是網絡經濟文化的特點,更強調自我價(jia) 值實現、精神體(ti) 驗和交互分享。也正是因為(wei) 網絡文化消費的主動性、分享性等特征,使得受眾(zhong) 在調研、交流和分享文化內(nei) 容商品的過程中,無意識地參與(yu) 到了文化內(nei) 容再生產(chan) 、再推廣和再消費中。而正是此種消費過程與(yu) 消費鏈條都很長的活動,構成了網絡文化經濟的大生態係統。

  長鏈條的文化消費活動也讓文化體(ti) 驗變得更加深刻——看展前有攻略,看展後有在社交媒體(ti) 或者網絡社群的分享、推介與(yu) 總結,一次看展活動,不僅(jin) 在時間上有延長,在思想的深度或者說可能達到的思想深度上遠超之前。當然,這也對藝術展覽的表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men) 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快速廣泛,當藝術品和觀眾(zhong) 共處同一空間時,怎樣創造出線上無法比擬的體(ti) 驗感,是當下最重要的一個(ge) 命題,也是我們(men) 麵對的挑戰。”

  而“看展式社交”在當下的流行,依托於(yu) 幾個(ge) 重要條件。首先,毋庸置疑是觀眾(zhong) 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個(ge) 優(you) 秀的觀眾(zhong) ,要去理解或者試圖理解藝術家所表達的思想、價(jia) 值觀與(yu) 情緒,需要調動自身的文化儲(chu) 備、情感儲(chu) 備和理性思維。這樣的我們(men) 覺得理所應當的行為(wei) ,曆史並不久遠。在很長的一個(ge) 曆史時期中,博物館、藝術展對普通大眾(zhong) 來講是冷漠的。直到上個(ge) 世紀中後期,世界進入“博物館繁榮”的時代,藝術館、博物館才確立了服務社會(hui) 的宗旨,普通大眾(zhong) 也才能進入其中,由此完成觀眾(zhong) 與(yu) 藝術家、與(yu) 曆史、與(yu) 文化對話。

  硬件也很重要。根據“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發布的數據,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ju) 辦展覽3.6萬(wan) 場,接待觀眾(zhong) 近8億(yi) 人次,其中青少年群體(ti) 是主要人群。正是平均不到兩(liang) 天就有一家博物館建成開放,以及平均每25萬(wan) 人擁有一家博物館的發展目標的實現,才使得大量看展的活動有了物理的空間。目前我國90%以上的博物館向公眾(zhong) 免費開放,基本達成了參觀博物館“零門檻”。

  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媒體(ti) 的興(xing) 起,也是“看展式社交”大行其道的一個(ge) 重要原因。網絡社會(hui) 是新的社會(hui) 形態,也是新的社會(hui) 模式。這種“新”,重新定義(yi) 著我們(men) 今天生活的方方麵麵,也包括文化活動。

  吸納知識、體(ti) 驗文明,陶冶情操、升華氣質,了解社會(hui) 、思考人生,抑或舒適優(you) 雅、充滿樂(le) 趣,在這些常有的標簽之外,去博物館、藝術館看展覽又被貼上了“誌同道合、交流互動”的新標簽。而那個(ge) 著名問題——“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去博物館”,在今天看來,似乎又多了一個(ge) 答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