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八月桂花遍地開 脫貧山鄉好風采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常河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張燈又結彩呀,張燈又結彩呀,光輝燦爛閃出新世界……”這首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革命歌曲,歌名叫《八月桂花遍地開》。
盡管至今沒人知道它的確切作者是誰,但有一點已基本達成共識:係由大別山民歌改編而成。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大別山到處燃起革命的星火,鄂豫皖蘇區不斷蓬勃壯大。這首紅色歌曲反映了這個(ge) 時期蘇區建立革命根據地及工農(nong) 紅軍(jun) 熱火朝天的革命鬥爭(zheng) ,洋溢著飽滿的革命熱情。此後,伴隨著紅軍(jun) 的足跡,這首歌傳(chuan) 遍了大江南北,最終成為(wei) 紅色經典。
曆經近百年滄桑,這片當年遍插“鮮紅的旗幟”的熱土,現今又是什麽(me) 模樣?又一個(ge) 農(nong) 曆八月到來,記者來到了它的發源地之一——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一探究竟。
從(cong) 六安市區乘高鐵,僅(jin) 17分鍾便到了金寨。環城皆山、層巒聳翠,大街小巷裏,一簇簇桂樹蒼秀挺拔,待放的花苞擠滿枝頭。
“在金寨,就連四五歲的小孩都會(hui) 哼一句‘八月桂花遍地開’。尤其是果子園鄉(xiang) 佛堂坳村,據研究,這裏是這首歌的主要誕生地!”在金寨縣紅軍(jun) 研究會(hui) 會(hui) 長閻榮安的陪同下,記者來到佛堂坳村。
這是一座藏在山壑裏的安靜村莊,一泓清澈的溪流蜿蜒穿過。沿溪岸踱步,伴著閻榮安渾厚的嗓音,一段動人心弦的故事在水光山色中汩汩流淌:
金寨是人民軍(jun) 隊的重要發源地。1929年5月,金寨爆發立夏節起義(yi) ,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第11軍(jun) 第32師成立。幾個(ge) 月後,區蘇維埃政府準備組建。
“當時正是金秋時節,漫山桂花飄香,佛堂坳小學校長羅銀青按捺不住內(nei) 心的激動,情不自禁哼起民歌《八段錦》小調,並即興(xing) 填了新歌詞,一首極富感染力的歌曲一氣嗬成,並在不久後的慶祝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hui) 上‘一曲走紅’。那時,不知有多少熱血青年,正是在這首歌的鼓舞下,開啟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方將軍(jun) 就是那批熱血青年之一。這首歌他唱了一輩子!”在金寨革命博物館,閻榮安指著一塊寫(xie) 有“八月桂花遍地開”的碑刻說道。碑刻的落款正是開國少將方子翼。
“方將軍(jun) 後來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zheng) 、解放戰爭(zheng) 、抗美援朝,是我國空軍(jun) 第一代飛行員。”閻榮安回憶,“2015年,他病重住院。我代表家鄉(xiang) 父老去北京探望,伏在他耳邊輕輕問:還記得《八月桂花遍地開》嗎?我輕輕哼唱起來。那一刻,老將軍(jun) 的眼神一下子亮了,緊緊握住我的手……”
在心中那麵鮮紅的旗幟引領下,一代代金寨兒(er) 女始終跟黨(dang) 走,向著“光輝燦爛的新世界”堅定前行。像方子翼一樣的開國將軍(jun) ,在金寨就有59位,登記在冊(ce) 的革命烈士約1萬(wan) 人。
而今,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征程上,老區人民依然發揚著敢想敢幹的革命精神。
在響洪甸水庫旁的麻埠鎮,綠意盎然的千畝(mu) 茶園映入眼簾,一排排太陽能殺蟲燈、誘蟲板遍布山丘。茶業(ye) 生產(chan) 車間裏,人們(men) 正忙著晾曬鮮茶。
講起種茶經,六安瓜片傳(chuan) 統手工藝製作傳(chuan) 承人滕飛說:“盡管六安瓜片久負盛名,可在以前,長期粗放發展,好茶沒成大產(chan) 業(ye) 。痛定思痛,政府關(guan) 停了一大批高汙染企業(ye) ,按照綠色生態理念發展了起來。”
一個(ge) “綠”字,讓茶產(chan) 業(ye) 品牌一下子打響了:六安瓜片品牌價(jia) 值超過200億(yi) 元。
花石鄉(xiang) 大灣村,是記者探訪的又一站。這裏海拔超過800米,曾是金寨最貧困的山村之一。可眼前的一切,哪裏還有“落後村”的影子——寬闊的柏油路四通八達,連起青山綠水、良田農(nong) 家。近看樓群錯落有致,遠眺茶園如綠毯鋪地……
近年來,從(cong) 易地扶貧搬遷,到開啟“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的發展模式,當地人脫貧致富走上小康路,一年的村集體(ti) 經濟收入達到157萬(wan) 元。
脫貧戶陳澤申的新房是一幢二層小樓,廚房和廁所幹淨亮堂,精裝修的臥室裏,電視、空調一應俱全。“扶貧、移民、宅基地騰退資金……加起來十幾萬(wan) 元,都是政府補貼的!住了新房子,一分錢沒掏,還能留下結餘(yu) 做點小生意。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陳澤申說。
富了口袋的大灣人,也不忘“富腦袋”。
陳澤申家隔壁,安徽第一個(ge) 村級新華書(shu) 店今年開張了。本村青年餘(yu) 沅既是書(shu) 店的店員,更是“書(shu) 籍介紹員”。大學畢業(ye) 後,她返回家鄉(xiang) ,追尋著振興(xing) 鄉(xiang) 村的夢想。“來書(shu) 店看書(shu) ,現在已經成了村裏的新風尚。大家說,生產(chan) 上有啥不懂的,生活裏有啥想看的,在書(shu) 店總能找到答案。”
穿梭在大灣村縱橫交錯的鄉(xiang) 村街道上,記者不僅(jin) 看到了書(shu) 店,還有大舞台、小廣場、籃球場等各類文化設施。老鄉(xiang) 們(men) 熱情洋溢的笑臉告訴我們(men) :農(nong) 民文化樂(le) 園是村民們(men) 的快樂(le) 家園!
“說村民精神麵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誇張!”餘(yu) 沅告訴記者,過去,大灣村是典型的貧困村,村民晚飯後沒事幹。如今有了各類文化設施,村民們(men) 看書(shu) 、健身、娛樂(le) 都有了去處,鄉(xiang) 風變了,鄰裏矛盾少了,幹群關(guan) 係也越來越緊密。
“張燈又結彩呀,張燈又結彩呀,光輝燦爛閃出新世界……”天剛擦黑,大灣農(nong) 民大舞台上已是霓虹閃爍,熟悉的旋律再度響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