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湖南省汝城縣鄉村振興局:為了鄉親們的好日子

發布時間:2022-09-08 09: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光明日報記者 趙嘉偉(wei)

  “這兩(liang) 年,來沙洲村的遊客越來越多,我的土菜館生意紅火得很,家庭年收入超過了30萬(wan) 元。”中午時分,朱小紅家的農(nong) 家樂(le) 裏吆喝聲不斷,上菜的服務員忙個(ge) 不停,後廚一片繁忙景象。“這樣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是“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1968年出生的朱小紅正是“半條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孫子。隨著“半條被子”的故事火遍全國,遊客也紛至遝來。

  村子有了人氣,朱小紅盤算著開一家小餐館,這時候卻犯了難。“種了大半輩子田,咋搞得來顛勺。”正巧,當時的汝城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在村裏開展技能培訓,中草藥種植、田間管理、電工技能、電商管理等課程一應俱全,朱小紅第一時間報名了廚師培訓,學得了一手廚藝。

  “老百姓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做什麽(me) 。”汝城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副局長郭建斌說,“汝城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在一線找問題,解問題。看到村鎮旅遊業(ye) 不斷發展,我們(men) 立馬跟進了酒店管理等課程。”

  汝城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從(cong) 各機關(guan) 單位中選拔技術人才120多人,組成技術服務團,連同科技特派員,全部派到農(nong) 村一線,到田間地頭、扶貧車間、村頭巷尾,把技術培訓、技術服務送到貧困戶麵前。

  “再也不是‘坨坨’果嘞。”東(dong) 山村原貧困戶朱根文靠種小黃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又開始學種水晶梨,但是品相卻一直沒有提升。村裏舉(ju) 辦的實用技術培訓班,給了朱根文“充電”的機會(hui) ,通過提升種植管理技術,朱家果園的水晶梨從(cong) 畝(mu) 產(chan) 2000斤提高到7000斤,實實在在嚐到了科技甜頭。

  在延壽瑤族鄉(xiang) 桑坪村,63戶243名易地搬遷戶搬到新居後,汝城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請來皮具專(zhuan) 家和技術能手,到村裏專(zhuan) 門開展了3期皮具家具加工專(zhuan) 題培訓班,點對點輔導,手把手教會(hui) ,做到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技能是把金鑰匙。”郭建斌說,“人人有技能培訓”“田間地頭做指導”,一項項特色鮮明的專(zhuan) 項培訓課程在汝城縣各村鎮展開,提供了多樣化的“菜單式”培訓和“跟進式”服務,培養(yang) 了一批“科技達人”,許多人搖身一變成了種養(yang) 大戶、產(chan) 業(ye) 工人、農(nong) 莊老板。

  為(wei) 了在一線摸實情、謀實策,汝城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組織調度6000多名幹部與(yu) 群眾(zhong) 結對幫扶,選派319名優(you) 秀幹部擔任鄉(xiang) 村振興(xing) 駐村第一書(shu) 記和工作隊員。

  “項目停擺在那裏,沒法安心。”項目管理股股長譚儒康做完顱內(nei) 手術不久,為(wei) 不影響工作進度和質量,恢複期還沒結束就返回了崗位。60後女幹部曹靜波是該局原紀檢組長,她主動請纓擔任駐村工作隊長,與(yu) 妹妹共同投入扶貧事業(ye) ,成了村民口中的扶貧“姐妹花”。

  “沒有一個(ge) 幹部不學農(nong) 業(ye) 技術,沒有一塊拋荒地,沒有一個(ge) 懶漢。”一位長期到汝城開展聯點督導的工作人員有感而發。見麵說產(chan) 業(ye) 、田間指導產(chan) 業(ye) 、到農(nong) 戶家談產(chan) 業(ye) ,汝城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幹部通過產(chan) 業(ye) 培訓扶起了民誌,也牽住了民心。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