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正是秋意漸濃時
【節氣裏的韻味中國】
作者:王禹欣
秋風何冽冽,白露為(wei) 朝霜。處暑之後,秋色愈深,便到了白露時節。
正所謂一夜白露一場霜。白露時節,天氣逐漸轉涼。古有曆書(shu) 所載:“鬥指癸為(wei) 白露,陰氣漸重,淩而為(wei) 露,故名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言:“水土濕氣凝而為(wei) 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禮記》則雲(yun)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晝夜交替之間,涼風帶走日漸疏薄的暑氣,沁漉的輕冷化作花草樹木上的清露,剔透而無瑕。寒生露凝之處,天地間一片清爽,給人帶來素淨輕盈之感,也翻開了仲秋的序章。
時逢白露,南方金風去暑、北方玉露生涼,一日而四時之氣皆備。中國古人將白露時節分為(wei) 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yang) 羞。”隨著空中逐漸升騰起肅殺之氣,候鳥啟程南飛、留鳥儲(chu) 食過冬。抬頭遠望、天朗氣闊,常可見“雁南飛一行”的曠美秋景。雁陣過處,清風撩撥起人們(men) 脆弱易感的心緒。那是“白雁亂(luan) 飛秋似雪,清露生涼夜”的靜謐淡泊,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的開闊蒼涼,亦是“長風萬(wan) 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豪邁磅礴。詠雁詠秋,皆是借景抒懷。清冷的秋日總讓人感懷於(yu) 自身沉浮際遇,人們(men) 便將綿延的秋思安放於(yu) 白露時節,為(wei) 她籠上一層纖美雋永的人文氣韻。
這份詩意也蔓延到民俗文化之中。早在古代,民間就有白露時節“收清露”的習(xi) 俗。《本草綱目》中記載:“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傳(chuan) 統時令信仰中,收集清露可用於(yu) 治療眼疾。繁重的秋露承托於(yu) 百草之上,見證著日月流光、歲時榮枯,亦承載著人們(men) 對除病益壽的期許、對自然饋贈的感恩。這樣好的清露,當以好茶好酒相配。“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白露時節的茶葉經過酷暑的焙烤,退去苦澀稚嫩、生出成熟醇厚,令人唇齒留香。而在湖南一帶,每到白露節氣,每家每戶都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起“白露米酒”以饗眾(zhong) 人,回甘中蕩漾著人世間的脈脈溫情,渲染出濃厚的節日氣氛,構成白露時節和諧安康的民俗文化景觀。
露沾蔬草白,天氣轉青高。世間萬(wan) 物、行流散徙,都有其自身規律;節氣便也發揮著確立歲時、服務農(nong) 耕的作用。民諺有雲(yun) :“白露遍地金,處處要留心。”白露時節,切不可耽誤農(nong) 時,否則將事倍功半。隨著大豆、穀子和高粱等都進入收獲季節,農(nong) 人們(men) 紛紛搶收和秋播,及時收割作物、騰茬整地、選種育種,從(cong) 而預防凍害、保障豐(feng) 收。東(dong) 北主產(chan) 區收割水稻、搶種小麥,西南中稻開鐮收獲,黃淮海和西北夏玉米正在灌漿,南方晚稻拔節孕穗;更有草木棉花在入秋後漸次開放,繪成一片“促織鳴,棉花盛”的勞作圖畫。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種子與(yu) 嫩苗經過農(nong) 人栽培、驕陽照耀、雨露滋潤,才能結出沉甸飽滿的果實和穗粒;人與(yu) 自然的一切相伴而生,同樣要遵循生態法則行事、與(yu) 天地相參,方能收獲生活的喜悅繁盛。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白露前後、風寒秋燥,時令的變化也影響著人們(men) 的休養(yang) 生息,形成多彩的飲食民俗。《本草綱目》所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故民間有白露吃甘薯的習(xi) 俗,以防止飯後返酸。在福建福州,白露時節的龍眼個(ge) 頭大、甜度高,能益氣補脾、養(yang) 血安神,因此也有“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除了細究藥理,人們(men) 有時也從(cong) 取名中立意,如在浙江溫州等地,人們(men) 會(hui) 在白露當天采集名字中帶有“白”字的十樣草藥——稱作“十樣白”,用於(yu) 煲煨烏(wu) 骨雞湯或白鴨湯,以此滋陰潤肺、祛除秋燥。一半煙火,一半清歡中,人們(men) 的社會(hui) 生活也隨著時序的變換有序運行,演繹成白露時節的淡淡鄉(xiang) 愁。
在四時八節的循環往複中,民俗文化承接著遠古的記憶,刻畫著文明的燦爛一角。在太湖周邊的漁家,有白露祭祀先王大禹的習(xi) 俗。古籍《禹貢》所載,禹王治理水患、疏通三江,最終在太湖將興(xing) 風作浪的鼇魚鎮於(yu) 湖下,終使“震澤底定”。因此,每逢白露時節,太湖兩(liang) 岸、蘇南、浙北、上海的漁民們(men) 會(hui) 為(wei) 禹王舉(ju) 辦盛大的祭典,獻上豐(feng) 厚祭禮、搭起堂皇香棚,祈求他護佑魚蟹生膘、一方平安。乾隆年間《太湖備考》所載,禹王香期一般為(wei) 七天,每天都要唱一台戲,分四出、文武各半。“日落西山天已晚,一輪明月照蘆花”,《打漁殺家》等劇目廣為(wei) 傳(chuan) 唱,歌頌著勞動人民不畏強暴、勇於(yu) 反抗的精神,更體(ti) 現了人們(men) 對於(yu) 樂(le) 觀進取、公義(yi) 良序質樸的堅守。喜聞樂(le) 見的神話故事、祭祀慶典、舞蹈戲劇,更賦予白露節氣以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傳(chuan) 遞著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為(wei) 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記憶不斷續寫(xie) 新的篇章。
秋荷一滴露,清夜墜玄天。白露已至,讓我們(men) 共賞清露晨曦、萬(wan) 物自化之美,用心潤澤秋日的靜怡歲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