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微度假”價值不微,釋放潛力須深耕
【新聞隨筆】
作者:朱昌俊(媒體(ti) 評論員)
據媒體(ti) 報道,中秋假期3天,全國交通預計共發送旅客6695.7萬(wan) 人次。文旅部及各大在線旅遊係統綜合統計顯示,今年中秋假期,以家庭為(wei) 單位出遊的用戶占據了較大的比例,近郊遊、周邊遊、“微度假”、短途遊為(wei) 假期旅遊市場主導方向。
由於(yu) 長途旅遊帶來的不確定性疫情風險,多頻次、個(ge) 性化的“微度假”、短途遊近兩(liang) 年越來越受歡迎。這一旅遊需求端變化,為(wei) 旅遊市場的供給側(ce) 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近郊旅遊市場如何更好順應這種旅遊模式的變遷,為(wei) 市民提供更多元的旅遊產(chan) 品,打造更多的旅遊消費場景?一些遠離成熟消費市場的傳(chuan) 統旅遊景區又該如何做好轉型?凡此種種,已成為(wei) 當前旅遊行業(ye) 無法繞開的議題。
其實,近幾年從(cong) 政府部門到旅遊企業(ye) 都在進行動態調整。比如,去年以來,露營在很多地方都成為(wei) 一種新潮的旅遊方式。一些城市周邊公園、景區也因地製宜為(wei) 遊客開辟了露營場地。這個(ge) 中秋假期,露營訂單量環比增長超4倍,也反映出這種新興(xing) 旅遊現象的火爆。此外,很多地方出現了“騎行熱”,當地也順勢打造了近郊徒步、騎行路線。這些做法無疑都讓疫情下大眾(zhong) 的旅遊熱情得到較好的安放,同時也在最大限度上助力了社會(hui) 旅遊消費的複蘇。
這些轉變固然與(yu) 疫情因素的倒逼有關(guan) ,但拋開這一特殊因素,背後實際上是全民旅遊時代的長遠發展趨勢。應該看到,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整體(ti) 提高,旅遊逐漸成為(wei) 一項國民剛需。如今人們(men) 提到旅遊,不再專(zhuan) 指過去那種“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遊,它變得更“日常化”“休閑化”“全員化”。“微度假”、近郊遊、家庭遊越來越流行,就是這種趨勢的具體(ti) 表現。
尤其是,這類旅遊大多屬於(yu) 沉浸式旅遊、社交式旅遊,既包括對自然風光的深度領略,也包括一整套文化體(ti) 驗。體(ti) 驗民風民俗,看展、觀劇、親(qin) 子娛樂(le) 等形成了一個(ge) 鏈條,並日漸和密室、夜遊、實驗戲劇、網紅展、主題文旅樂(le) 園等新興(xing) 業(ye) 態融合。這當中蘊藏的文旅融合轉型趨勢,文旅部門及相關(guan) 企業(ye) 須敏銳把握、長期深耕。
相關(guan) 數據顯示,中國居民旅遊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占比已從(cong) 2015年的19.2%提升到2019年的21.9%。在當前“促進消費恢複成為(wei) 經濟主拉動力”的大背景下,保障旅遊消費的企穩,實際也是促進經濟複蘇的重要一環。而刺激旅遊消費的活力,肯定要設置新的旅遊場景、打造新的旅遊體(ti) 驗。
旅遊作為(wei) 一種發展和享受性消費,兼具物質和精神雙重消費功能。一個(ge) 社會(hui) 進行多大規模的旅遊消費、可選的旅遊消費種類有哪些,折射著社會(hui) 發展指數、生活幸福指數。不斷與(yu) 時俱進拓展旅遊類型、適配多樣人群、提供更新鮮的文化體(ti) 驗,才能助力公眾(zhong) 幸福感和生活品質的提升。
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微度假”當然不“小”,值得文化旅遊行業(ye) 細品深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