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分享類短視頻打開更多人的寬廣世界
曾用於(yu) 生產(chan) 新中國硬幣的衝(chong) 餅機、民國“大無畏牌”手電筒、1920年生產(chan) 的清花機頭、上海燈泡廠車間複原場景……據近日《解放日報》報道,在上海,經過近一年改造提升的蘇州河工業(ye) 文明展示館完成“變身”,即將重新開放,觀眾(zhong) 可身臨(lin) 其境感受蘇州河兩(liang) 岸曾經工業(ye) 林立的繁榮景象。
蘇州河工業(ye) 文明展示館“變身”重開,是近年來一些地方加強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開發、利用的一個(ge) 縮影。除此之外,北京798藝術區、首鋼園、重慶鵝嶺貳廠文創公園、四川東(dong) 郊記憶景區等脫胎於(yu) 工業(ye) 遺產(chan) 的文化旅遊項目,也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目光,其中一些甚至成為(wei) 網紅打卡地,讓從(cong) 曆史中走來的工業(ye) 遺產(chan) 煥發出新的生機。
具有曆史學、社會(hui) 學、建築學及科研價(jia) 值的工業(ye) 文化遺存,通常包括建築物、機械設備、生產(chan) 場地、實物樣品以及與(yu) 工業(ye) 相關(guan) 的社會(hui) 活動場所等,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地區、一座城市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多地工業(ye) 文化遺存不僅(jin) 承載著城市記憶、寄托著幾代人的情懷,而且記錄著中國建設工業(ye) 文明的創業(ye) 、創新的曆史進程。
如今,不少地方都有保護工業(ye) 遺產(chan) 的意識,不再以不合時宜為(wei) 由而輕易地拆除、毀壞工業(ye) 遺存,這無疑是一種進步。然而,各地保護工業(ye) 遺產(chan) 的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比如,重視曆史建築,而對工業(ye) 生產(chan) 工藝和機器設備等相對輕視;有的老牌工業(ye) 城市中工業(ye) 遺產(chan) 相對分散,為(wei) 保護利用增加了難度;一個(ge) 工業(ye) 遺產(chan) 被多家單位命名、貼牌,主體(ti) 保護單位不夠明確;保護清單中,有的行業(ye) 較多,有的行業(ye) 卻幾乎沒有。
因此,各地工業(ye) 遺產(chan) 的保護理念和方式應盡快從(cong) 粗放走向精細。廠房、焦爐、冷卻塔,不該隻是個(ge) 空殼子、僅(jin) 供遊客拍照打卡的背景,講好工業(ye) 遺產(chan) 背後的故事,才能讓人們(men) 讀懂粗獷建築外表下耐人尋味的精神氣質。保護工業(ye) 遺產(chan) ,“留下來”之後還要“用得好”,即不僅(jin) 滿足於(yu) 將其變成富有個(ge) 性的城市景觀,還應努力尋求工業(ye) 遺存與(yu) 城市生活需求的聯係點,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升級更新。
為(wei) 老廠房注入新功能,用新業(ye) 態置換舊產(chan) 業(ye) ,利用工業(ye) 遺產(chan) 空間開起創意產(chan) 業(ye) 園、現代藝術區,建立工業(ye) 主題博物館等,是當下針對工業(ye) 遺產(chan) 比較常見的保護、開發與(yu) 利用方式,未來,要想更科學合理、可持續地挖掘工業(ye) 遺產(chan) 空間價(jia) 值,無疑需要政府和民間力量提供更大支持、貢獻更多智慧。
為(wei) 此,多地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鑒的樣本。比如,上海努力實現“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間貫通,將岸邊因拆除而由“片”碎成了“點”的工業(ye) 遺存重新“串珠成鏈”;黑龍江牡丹江吸引新企業(ye) 入駐老廠房,利用戶外工廠設備開展青少年拓展訓練,通過工旅融合“喚醒”老舊廠區;浙江杭州具有濃厚包豪斯風格的杭氧廠區已成為(wei) 杭州國際時裝周、ADM生活創新展等的舉(ju) 辦地,昔日車間變身時尚秀場……
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40多處工業(ye) 遺產(chan) 。可以預見,工業(ye) 遺產(chan) 的未來將擁有更多可能。相關(guan) 方麵在保護利用過程中,既要抓住個(ge) 性、發揮想象,也應注重就地取材、因地製宜,多聽取民意,避免同質化,尤其不能忽視工業(ye) 遺產(chan) 的情感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讓工業(ye) 遺產(chan) 留給我們(men) 的無形價(jia) 值得到最大彰顯。韓韞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