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網評論員:“浪費教育資源”,是一種無知的觀點

發布時間:2022-09-19 09:25:00來源: 光明網

  光明網評論員:9月13日, 52歲的魯新林來到湖北輕工職業(ye) 技術學院報到,他成為(wei) 該校曆史上年紀最大的新生。有人稱讚他“活到老學到老”,也有人質疑他“浪費教育資源,應該把機會(hui) 留給年輕人”。

  9月15日,魯新林回應記者稱,被人質疑浪費資源是一種誤解。原因有二:很多大專(zhuan) 高職院校完不成招生計劃;國家倡導學習(xi) 型社會(hui) 。

  魯新林的回應有道理,但還不徹底,難道大專(zhuan) 高職院校能完成招生計劃,他就算浪費教育資源了?很顯然,這是沒有道理的。憑自己分數考上的學校,外人有什麽(me) 理由不讓去。

  但細細琢磨,“浪費教育資源”雲(yun) 雲(yun) ,是一種非常無知的觀點,甚至是一種不人道的觀點,透著一股輕蔑的意味。這種觀點仿佛是說,資源是天上掉下來的,而人是對資源的消耗與(yu) 負擔。在資源麵前,人是要分成三六九等的,以此來決(jue) 定有沒有資格去享有。

  年紀大了上學是浪費教育資源,這個(ge) 邏輯如果推而廣之,那麽(me) 老人就不應該去醫院看病,畢竟醫療資源得留給年輕人;老人最好也不要坐地鐵,交通資源也得留給年輕人……如此一來,哪還有一副文明社會(hui) 的樣子?

  人非但不是資源的負擔,相反,人是資源的創造者,教育也好醫療也罷,哪個(ge) 資源不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學校不是天上掉的、地下長的,它是財政經費建設出來的,魯新林當然也是納稅人之一。也正因為(wei) 如此,所有的資源也都是為(wei) 人服務的。人隻要合理合法獲取了資源,就沒有浪費一說,任何人當然有資格享受他應得的資源。

  其實所謂的“浪費”,無非是魯新林占了一個(ge) 名額,一個(ge) 比他年輕、學習(xi) 還沒有他刻苦、分數沒有他高的人的名額。這個(ge) 人其實是假想的,但若真出現這麽(me) 一個(ge) 人,他又有什麽(me) 立場去要求魯新林把資格還給他呢?因為(wei) 他分數不高,因為(wei) 他不夠刻苦,還是因為(wei) 他更年輕?

  “浪費教育資源”的說法讓人厭惡,是因為(wei) 這蘊含著把人當物的算計。這個(ge) 算計就是評估魯新林的年紀,考慮到他不到10年可能就要退休,教育對他的“產(chan) 出”提升有限,所以不劃算。但這種算計經不起推敲,因為(wei) 哪怕把教育資源分配給一個(ge) 年輕人,他也可能退學,可能不學無術,可能會(hui) 辜負他的教育。到那時,又該用什麽(me) 標準去篩選享有資源的人,確保“產(chan) 出”最大化?

  其實這樣的算計根本不可能實現,也沒有意義(yi) 。這是建立在理想與(yu) 想象之上的假設,沒有現實可行性。一個(ge) 好的社會(hui) ,隻能有大的原則,而沒有小的算計。所謂大的原則就是基本的機會(hui) 公平、人人平等,魯新林考上了學校,那就理所應當去。至於(yu) 那些小的算計,比如魯新林還能工作多少年、掙多少工資、納多少稅,則根本不能也不應該在考慮之列。這不是計算機不夠強大,而是不可預料的人生不可能如此算計。

  一個(ge) 講大的原則的社會(hui) ,一定是個(ge) 權利充分保障的社會(hui) ,人的可能性得到最大發揮的社會(hui) ,這甚至根本不用算計,一定是個(ge) 更繁榮、更強大的社會(hui) 。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