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水”持續火熱,養生飲料真的養生嗎
作者:張爾冬
最近,年輕人的“朋克養(yang) 生”又一次受到了關(guan) 注。據北京晚報報道,超市、便利店中越來越多的飲料將“健康”作為(wei) 賣點。一款名為(wei) “一整根”的飲料,瓶中浸泡著一根完整的人參,被網友稱作“熬夜水”;另一款以水和紅小豆(粉)為(wei) 配料的飲品,取名為(wei) “美人水”……養(yang) 生飲品的風潮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冷卻下來,反而大有越吹越旺的趨勢。
養(yang) 生飲品火熱的背後,體(ti) 現了年輕人生活壓力和養(yang) 生意識在一同飛速膨脹。CBNData在2020年發布的《年輕人養(yang) 生消費趨勢報告》顯示,九成以上年輕人已經形成了養(yang) 生意識,而“食補”則是這一群體(ti) 的主要養(yang) 生方式之一。許多商家抓住了年輕人的養(yang) 生需求,先後推出各類養(yang) 生飲品,屢屢登上熱搜,引發關(guan) 注。但從(cong) 消費者健康的角度出發,這些產(chan) 品真的能滿足他們(men) 的養(yang) 生需求,對健康產(chan) 生實質性的幫助嗎?
在產(chan) 品宣傳(chuan) 和售賣的過程中,一些消費者會(hui) 錯誤地將養(yang) 生飲品與(yu) 保健食品混淆。但實際上,養(yang) 生飲品和保健食品是兩(liang) 個(ge) 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據2016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冊(ce) 與(yu) 管理辦法》,保健食品有明確的定義(yi) 和申請、審批流程,也有“藍帽子”標示用作區分。而滋補飲品、養(yang) 生飲品的概念和界限還比較模糊,目前市場沒有明確的製度來規範此類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和宣傳(chuan) ,這就讓消費者很容易跟著商家的宣傳(chuan) 走,錯誤地預估養(yang) 生飲品的功效。
的確,許多滋補飲品使用的原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營養(yang) 價(jia) 值,但它歸根到底不是中藥,難談對健康有所幫助,隻能起到一些提供情緒價(jia) 值的作用。以網紅飲品“一整根”為(wei) 例,據媒體(ti) 報道,人參需要剪成小塊,經過長時間反複浸泡萃取,或用熱水煮,才能將其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而“一整根”采用冷水萃取的生產(chan) 方式,決(jue) 定了其營養(yang) 價(jia) 值不會(hui) 很高。另外,人參這類中藥材的用法、用量及搭配食材的種類,都需要針對個(ge) 體(ti) 情況辨證使用。購買(mai) 滋補飲品被收割“智商稅”尚且是小事,如果因為(wei) 飲用量不當引發其他健康問題,就更得不償(chang) 失。
年輕人對健康的追求和購買(mai) 養(yang) 生飲品的行為(wei) ,其實無可厚非。有些人過著熬夜、飲食不規律的生活,又出於(yu) 主觀或客觀的種種原因無法鞭策自己形成健康的作息,於(yu) 是訴諸飲食渠道就成了他們(men) 挽救健康的一種嚐試。然而養(yang) 生飲品的存在,除了無法對健康產(chan) 生多少正麵影響外,還代償(chang) 掉了一部分所謂的“健康焦慮”——消費者們(men) 如果認為(wei) 喝了養(yang) 生飲品就可以無視熬夜的危害,就可能在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虛假養(yang) 生”的循環中,身體(ti) 不斷滑坡。
養(yang) 生飲料的火熱是在提醒我們(men) ,當下年輕人的健康意識和健康知識存在一定錯位:他們(men) 關(guan) 注自己的健康狀況,也害怕生病,卻未必知道到底哪裏存在健康風險、如何應對。商家也正是利用了這樣的信息差,才托舉(ju) 起了養(yang) 生飲品的火熱市場。
比起追逐種類繁多的養(yang) 生飲品,用各種“偏方”來給自己來上一針安慰劑,年輕人反倒不如聽一聽那些老生常談:盡可能地規律作息、多運動和保證飲水量,養(yang) 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要從(cong) 官方的渠道獲取醫療信息,正確處理自己的健康問題。(張爾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