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輪椅校長”房金妹:為殘疾人子女插上夢想的翅膀

發布時間:2022-09-20 10:22: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9月20日消息(記者郭佳麗(li) )房金妹今年74歲了,出現在眾(zhong) 人麵前時,她總是把微卷的短發打理一番,臉上掛著慈祥的笑容,安靜地坐在輪椅上。

  高位截癱的房金妹於(yu) 1999年成立了興(xing) 家殘疾人子女義(yi) 務輔導學校(以下簡稱“興(xing) 家”),被人稱為(wei) “輪椅校長”。“興(xing) 家”從(cong) 當初僅(jin) 有34位來自複旦大學的誌願者,到如今誌願者人數已累計達3萬(wan) 餘(yu) 人,並將30餘(yu) 萬(wan) 次無償(chang) 課程輔導送達服務對象家中。

  談及與(yu) 病魔鬥爭(zheng) 和創辦學校的故事,她語氣溫和但又堅定地說,“我們(men) 是一隻翅膀的天使,隻有互相擁抱著才能飛翔!”

  跨越生死的山界

  在1988年的“噩耗”來臨(lin) 前,房金妹是一名健康的紡織女工,她心靈手巧又努力上進,總能帶領班組的姐妹出色完成生產(chan) 任務。因為(wei) 表現優(you) 秀,房金妹多次榮獲先進生產(chan) 者等榮譽稱號。

  但她卻不幸被病魔盯上了。1987年末,腹部疼痛讓房金妹停下了她熱愛的工作,多次去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wei) 脊髓內(nei) 腫瘤。而後一次次被推上手術台,多次手術後,她成了一名高位截癱患者。

  “我又一次被推進了手術室。長長的走廊盡頭,丈夫攙著女兒(er) 的手翹首站立著。這個(ge) 畫麵在我腦海裏將會(hui) 永遠保留。”房金妹曾寫(xie) 道。

  術後半年,她回到家中,看到久未轉動的縫紉機和一堆以前的褲子、鞋子,房金妹淚流滿麵。這些身體(ti) 健全時曾擁有的東(dong) 西,給她帶來巨大的刺激和悲慟。

  相比“無法行走”“大小便失禁”等問題,房金妹更害怕給親(qin) 人帶來麻煩。她認為(wei) 自己就是一個(ge) 累贅。

  她曾經藏起一把鋒利的剪刀,想過永遠離開這個(ge) 世界。但是,她又無法割舍很多她愛的人。“我舍不下我的丈夫、女兒(er) 、公公婆婆……我知道,我這一去就是永別,永生永世都無法與(yu) 他們(men) 相見了……可我隻想讓他們(men) 解脫。”房金妹說。

  臥病在床後,廠裏的姐妹們(men) 曾問她是否有毛衣需要代織。這樣的關(guan) 心,反而讓要強的房金妹很難過。“在記憶裏,這類事情一向都是別人有求於(yu) 我,怎麽(me) 一切都要顛倒了?”

  她仰臥病榻,倔強地拿起了毛衣針,艱難地織著每一針。但看著女兒(er) 穿著她親(qin) 手織的毛衣出門時,房金妹悲喜交集。參照當時流行的款式,她把家裏的毛線編織成一件件漂亮衣物,贈予親(qin) 友。甚至,她還參加單位舉(ju) 辦的比賽,獲了獎……她又找到了生命的價(jia) 值。

  除了編織衣物,房金妹還開始聽廣播、看報紙,並漸漸愛上了閱讀。她說,“讀書(shu) ,讓我堅強了許多。”

  閱讀之餘(yu) ,房金妹還開始嚐試寫(xie) 作,用文字記錄人生的感悟。一個(ge) 僅(jin) 有初中學曆的紡織女工,發表了200餘(yu) 篇文章,刊登在報刊、雜誌上,鼓舞了很多身處逆境的人。

  2003年,她在文章《跨越生與(yu) 死的山界》中寫(xie) 道:“歲月匆匆,我早已將我的‘遠行’計劃淡忘了,雖然病軀的痛苦依然天天在提醒著我,但我已不再絕望。我看到了我的前方有著點點光亮,我已越過了生死的山界。”

  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賬冊(ce)

  如果閱讀和寫(xie) 作為(wei) 房金妹的生命帶來了光,那周圍人的愛便是她勇敢活下去的動力。

  患病住院期間,女兒(er) 總會(hui) 把精心準備的故事講給她聽,逗她開心。丈夫劉光榮也承擔起最苦最累的活,幫她洗衣、擦身,還騎車穿過半個(ge) 上海為(wei) 妻子抓藥、熬藥……他毫無怨言。

  房金妹說,30多年了,她從(cong) 來沒有感受到丈夫有一絲(si) 不耐煩,他依舊敬她、愛她。

  多次手術,也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居委黨(dang) 支部的一些退休老黨(dang) 員紛紛主動為(wei) 她捐款,五元、十元、二十元……最後,他們(men) 將幾百元愛心款送到房金妹的病榻前,鼓勵她勇敢麵對。出院後,上海市肢殘人協會(hui) 牽線,誌願者醫師鄧筱琴每天開車往返近100公裏,來給房金妹換藥治療,幫助她康複。

  房金妹說,“家人、鄰裏親(qin) 朋和社會(hui) 好心人在最難的時候給了我溫暖,他們(men) 的愛把我拉回了人間。我一定不能忘記眾(zhong) 人的這份情,一定要好好地活,要懂得感恩和回報。”

  愛,帶給了房金妹信念。有了信念的支撐,生命變得堅強起來。

  躺在床上的她每天都想著怎樣回報這份恩情。“挖空了心思,我也就覺得做書(shu) 包還算是我的強項吧。”1996年,房金妹決(jue) 定為(wei) 貧困地區的孩子縫製100個(ge) 書(shu) 包。因為(wei) 隻能躺在床上縫,以致臀部都生了褥瘡。

  當她得知接收100個(ge) 書(shu) 包的貧困鄉(xiang) 村還有失學的孩子時,房金妹又開始動員親(qin) 朋好友,與(yu) 孩子們(men) 結對助學。經過努力,105位孩子重背書(shu) 包返回校園。

  她說,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賬冊(ce) ,在獲得親(qin) 人、朋友、社會(hui) 的善意時,也要用自己的方式奉獻愛、回報愛。

  房金妹總覺得自己應該做更多的事。她注意到,身邊的很多殘疾朋友文化水平不高,而且經濟困難,但他們(men) 都有一個(ge) 共同的心願和寄托,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才,活出更好的人生。

  為(wei) 讓殘疾人子女可以免費補習(xi) 功課,幫助他們(men) 用知識改變命運,1999年,房金妹在丈夫和女兒(er) 的幫助下成立了興(xing) 家殘疾人子女義(yi) 務輔導學校。2008年,在上海楊浦區正式注冊(ce) 為(wei) 民辦非企業(ye) 單位,全稱為(wei) “上海興(xing) 家殘疾人子女義(yi) 務輔導中心”。

  “興(xing) 家”是房金妹給這所輔導學校取的名字,寓意是希望來這裏上課的孩子們(men) 未來都可以“振興(xing) 家庭”。

  23年來,她坐著輪椅、帶著導尿袋走進上海各高校——參加培訓、組織招募大學生誌願者、約請誌願者教師。這些加入到“興(xing) 家”的誌願者穿街走巷,把無償(chang) 的家教服務送到有需要的殘疾人家中,為(wei) 孩子們(men) 答疑解惑。

  “興(xing) 家”故事

  興(xing) 家殘疾人子女義(yi) 務輔導學校成立後,房金妹又多了一個(ge) 新名字——房媽媽。

  這是“興(xing) 家”首批誌願者對她的稱呼,流傳(chuan) 開來後,所有人都會(hui) 對房金妹喚聲“房媽媽”。

  如今,“興(xing) 家”從(cong) 當初複旦大學的34名誌願者發展到已有21所高校參與(yu) ,誌願者累計達3萬(wan) 餘(yu) 人;先後有60餘(yu) 位教師誌願者站在“興(xing) 家講台”,組織安排課堂輔導達4500課時,服務家庭8000餘(yu) 戶。

  23年來,“興(xing) 家”收獲的鮮花、錦旗、感謝信難以計數,有數不清的感人故事。

  房金妹分享了學生許悅的故事。許悅在23個(ge) 月的時候,媽媽因肝癌去世,本就有眼疾的爸爸因傷(shang) 心過度而雙目失明。在許悅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房媽媽聽說了此事,立刻聯係許悅和他父親(qin) 來到“興(xing) 家”。在一屆又一屆誌願者接力輔導下,許悅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進入大學後,許悅也到“興(xing) 家”報名,成了一名誌願者,就像當初哥哥姐姐輔導他一樣,他也盡自己所能輔導其他殘疾家庭的學生。“很多受助同學考入大學後,就回到‘興(xing) 家’當誌願者,又去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這份傳(chuan) 遞的愛是‘興(xing) 家’最大的收獲。” 房媽媽說。

  除學生誌願者外,“興(xing) 家”還有一群“來了就不走”的誌願者老師。十幾年來,他們(men) 當中有人已成為(wei) 年級組長、校長,雖然承擔繁忙的工作,但“興(xing) 家”的課程一節也沒有耽誤。

  十六年前,上海市昆明學校的黨(dang) 繼鋒老師與(yu) “興(xing) 家”結緣,成為(wei) 了“興(xing) 家”的誌願者教師,之後常年在此輔導孩子們(men) 數學課程。雖然,他每次在“興(xing) 家”隻有一個(ge) 半小時的授課時間,但前期備課加上來回路程卻要花掉一上午時間。即便如此,黨(dang) 繼鋒依舊十幾年如一日走進“興(xing) 家”的課堂。他說,雖然這裏沒有報酬,卻能感受到傳(chuan) 道受業(ye) 的快樂(le) ,如果非要說回報,那就是孩子們(men) 感激的眼神。

  “興(xing) 小家、興(xing) 大家、興(xing) 國家”,這是學校剛成立時,複旦大學的誌願者經常說的一句話,後來也成為(wei) “興(xing) 家”的口號和服務宗旨。

  在房金妹的帶領下,“興(xing) 家”榮獲了中國優(you) 秀誌願服務集體(ti) 、中國百個(ge) 優(you) 秀青年誌願服務集體(ti) 、全國優(you) 秀巾幗誌願服務隊及上海市扶殘助殘先進集體(ti) 等數十項榮譽,並被上海市委宣傳(chuan) 部命名為(wei) 首批大學生社會(hui) 實踐基地。

  20多年前,視力障礙的魯君偶爾在一則廣播中聽到了房金妹“百隻書(shu) 包寄深情”的感人故事,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3年,在一個(ge) 會(hui) 議現場,魯君結識了那則故事裏的主人公房金妹。魯君說,現在她和房媽媽認識快20年了,她始終堅強、樂(le) 觀,是一個(ge) 至善至美的人。

  魯君的兒(er) 子今年初一,從(cong) 小學一年級開始,“興(xing) 家”誌願者一直幫忙檢查孩子作業(ye) 。每年暑期,兒(er) 子也會(hui) 參加“興(xing) 家”的誌願者活動,和房媽媽一起逛上海書(shu) 展。

  前幾天中秋節,兒(er) 子突然對魯君說:“媽媽,我們(men) 去看看房奶奶吧?”魯君說,聽到這話她感到很欣慰,一份美好情感在人與(yu) 人之間得到傳(chuan) 承。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