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初心如磐 本色依舊——走近2022年度“最美退役軍人”

發布時間:2022-09-21 09:3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 章文

  2022年度“最美退役軍(jun) 人”評選結果9月21日發布,1個(ge) 先進集體(ti) 和19個(ge) 先進個(ge) 人獲此殊榮。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誌。廣大退伍軍(jun) 人雖然脫下了軍(jun) 裝,但軍(jun) 人風采依舊,將個(ge) 人理想融入國家事業(ye) ,建功各行各業(ye) 。

  一如既往,服務國防和軍(jun) 隊建設

  在一個(ge) 名叫“小麗(li) 的炊事營”的微信群裏有近兩(liang) 百位退伍大學生士兵,“小麗(li) 姐”是他們(men) 共同的親(qin) 人。這個(ge) “小麗(li) 姐”就是清華大學黨(dang) 委武裝部國防人才培養(yang) 辦公室主任、講師王曉麗(li) 。2011年,王曉麗(li) 退伍返校繼續學業(ye) ,碩士畢業(ye) 後留校任教,負責學校國防教育以及國防類學生群體(ti) 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2017年,她創立“八一”工作室,為(wei) 有意向到國防領域就業(ye) 的同學提供谘詢。

  “聽黨(dang) 指揮、報國為(wei) 民、擔當有為(wei) 、無私奉獻。”從(cong) 作戰部隊“指導員”到地方街道“指導員”,廣東(dong) 省廣州市黃埔區“紅棉老兵·永和街東(dong) 縱精神傳(chuan) 承連”思想政治指導員盧運柏從(cong) 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曾間斷。他常說:“讓退役軍(jun) 人在平凡崗位建立不平凡的功勳是我的期盼。”為(wei) 了凝聚退役軍(jun) 人力量,盧運柏牽頭組建“紅棉老兵·永和街東(dong) 縱精神傳(chuan) 承連”誌願服務隊,累計開展10餘(yu) 類誌願服務360餘(yu) 場次,服務群眾(zhong) 超萬(wan) 人。

  奮不顧身,維護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

  “沒有生來的英雄,隻有無畏的選擇。”每當談起三棲應急救援保障服務隊,隊長徐俊都倍感驕傲和自豪。創建於(yu) 2018年的上海浦東(dong) 新區三棲應急救援保障服務隊,是一支以退役軍(jun) 人為(wei) 骨幹的應急救援誌願服務社會(hui) 組織。該組織成立以來,參加了河南、山西特大暴雨救災和浙江臨(lin) 海、江西南昌抗洪搶險等義(yi) 務賑災及救援行動。他們(men) 參加各種救援活動百餘(yu) 次,組織各種專(zhuan) 業(ye) 救援培訓及演練300餘(yu) 場次,完成大型群眾(zhong) 性活動安全保障60餘(yu) 次。

  愛民、助民同樣是吉林省長春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代理副大隊長劉亮的初心與(yu) 使命。20年紮根特勤大隊的劉亮,營救遇險群眾(zhong) 470多人,完成各類急難險重任務5400餘(yu) 次。“隻要群眾(zhong) 有難,我都會(hui) 奮不顧身、一往無前。”劉亮說。

  扶弱濟困,帶領群眾(zhong) 脫貧致富

  退役從(cong) 警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公安局經濟犯罪偵(zhen) 查大隊教導員龐欣,幾十年如一日照料漢族、維吾爾族、回族8個(ge) 困難老人家庭,以“一名警察”名義(yi) 匿名為(wei) 52名孤兒(er) 和貧困學生捐款捐物。他說:“我是一名人民警察、一名退伍軍(jun) 人,群眾(zhong) 有難我盡力幫助,是我應該做的。”

  年近六旬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建瑩水果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法人馬永慶,是一個(ge) 曾經在戰場上負傷(shang) 截肢的三級殘疾軍(jun) 人。但他身殘誌堅,帶頭開發荒地1200畝(mu) ,種植棗樹、香山硒砂瓜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吸納8名退役軍(jun) 人共同就業(ye) ,幫助34名下崗員工、殘疾人員就業(ye) 。

  從(cong) 一名普通退役士兵成長為(wei) 當地有名的“蜂王”,福建省武平縣梁野仙蜜養(yang) 蜂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鍾亮生幫助全縣192名殘疾人就業(ye) 創業(ye) ,創新激勵扶貧機製模式,幫助287戶原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帶動全市2800多人加入養(yang) 蜂隊伍,經營的蜂蜜品牌獲得省“著名商標”,推動蜜蜂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武平農(nong) 業(ye) 支柱產(chan) 業(ye) 之一。

  “說啥也要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住上舒適的房子。”退役後的山東(dong) 省濟寧市嘉祥縣嘉祥街道吉祥社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王永寬,先後建設18棟樓房700餘(yu) 套房屋,投資270餘(yu) 萬(wan) 元建設兩(liang) 棟老年公寓樓,捐贈600餘(yu) 萬(wan) 元完善社區基礎設施,極大改善了村裏的生活環境,帶領鄉(xiang) 親(qin) 脫貧致富。與(yu) 王永寬一樣,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xiang) 毛納村村民王柏和為(wei) 家鄉(xiang) 的建設傾(qing) 注了大量心血。退役後,王柏和回到毛納村,帶頭開發570多畝(mu) 茶園,帶領鄉(xiang) 親(qin) 發展特色茶產(chan) 業(ye) ,建成了極富民族特色的小康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萬(wan) 元。退役軍(jun) 人董裴原供職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烏(wu) 蘭(lan) 察布市商都縣委辦公室,2018年,他主動請纓到商都縣小海子鎮麻尼卜村任第一書(shu) 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帶領群眾(zhong) 建造完善67個(ge) 蔬菜大棚和1個(ge) 馬鈴薯儲(chu) 窖。到2020年底,麻尼卜村111戶、24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成為(wei) 行家,在不同崗位上建功立業(ye)

  “守護亞(ya) 洲象就是保護我們(men) 賴以生存的生態家園。”雲(yun) 南雲(yun) 投集團西雙版納野象穀景區有限公司亞(ya) 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亞(ya) 洲象觀測保護小組組長岩罕陸,是一名轉業(ye) 軍(jun) 人,24年來,他常年與(yu) 大山為(wei) 伴,傾(qing) 情投入亞(ya) 洲象觀測保護工作,帶領隊員們(men) 在150萬(wan) 畝(mu) 的原始森林中追隨野生亞(ya) 洲象活動,進行安全預警及數據觀測,為(wei) 中國境內(nei) 觀測、保護和救助野生亞(ya) 洲象,提供了大量有價(jia) 值且十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盤軸加工廠特級技能師趙天楊,是一名“大國工匠”,同樣是轉業(ye) 軍(jun) 人中的一員。他常年在軍(jun) 工企業(ye) 航空發動機研製生產(chan) 一線鑽研攻關(guan) 。18年來完成各類技術攻關(guan) 、優(you) 化及改進200餘(yu) 項,為(wei) 企業(ye) 創造經濟價(jia) 值數千萬(wan) 元。

  在高鐵建設第一線,退役軍(jun) 人、中鐵一局集團新運工程有限公司鋪架隊隊長郝鐸,探索出“郝氏作業(ye) 法”,將以前至少6小時才能完成一孔箱梁架設的時間縮短至4小時以內(nei) ,使高鐵橋梁架設效率提高了30%。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