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推動產業鏈轉型升級
核心閱讀
實現上下遊互聯互通、解決(jue) 行業(ye) 共性問題、挖掘新業(ye) 務潛力……近年來,“根雲(yun) 平台”通過提供設備實時數據采集、產(chan) 品生命周期管理、大數據分析等服務,為(wei) 打通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和改造升級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提供助力。
在湖南長沙三一集團“18號工廠”,偌大的車間裏,智能焊接機器人可以自動識別物料進行焊接,重型無人車滿載物料在廠房內(nei) 穿行……在智能化係統的指揮下,上百台機器人協同作業(ye) 。
為(wei) 設備“穿針引線”的,是樹根互聯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以工業(ye) 互聯網操作係統為(wei) 關(guan) 鍵的“根雲(yun) 平台”。它可以為(wei) 工廠提供設備實時數據采集、產(chan) 品生命周期管理、大數據分析等服務。在“18號工廠”,“根雲(yun) 平台”根據廠房內(nei) 數千個(ge) 傳(chuan) 感器反饋的數據,為(wei) 每一道工序、每一個(ge) 機型甚至每一把刀具等匹配最優(you) 參數,優(you) 化生產(chan) 流程。
除了像“18號工廠”這樣的工廠,“根雲(yun) 平台”還在更多領域為(wei) 打通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和改造升級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提供助力。
推動企業(ye) 數字化協同
在辦公室內(nei) 的終端屏幕上,常德佳鴻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譚宇岐正注視著訂單、生產(chan) 線數據與(yu) 庫存數據的跳動。“揀貨狀態、作業(ye) 差錯、作業(ye) 績效,以及產(chan) 線上各台設備的利用率等,管理人員都可以很直觀地看到。更重要的是,我們(men) 的大客戶三一集團的訂單需求,可以通過這套電子數據交換係統與(yu) 我們(men) 的生產(chan) 能力緊密對接,指導我們(men) 安排生產(chan) 。”譚宇岐說。
在2017年以前,佳鴻機械是一家年產(chan) 值5000萬(wan) 元左右的傳(chuan) 統機械製造業(ye) 企業(ye) ,是三一集團、中聯重科等工程機械龍頭企業(ye) 的供應商。“在湖南的工程機械上遊產(chan) 業(ye) 鏈中,我們(men) 雖有一席之地,卻也麵臨(lin) 轉型壓力。”譚宇岐說。
壓力,來自於(yu) 上遊供應商如何緊跟下遊企業(ye) 的節拍。“終端市場用戶需求飛速變化,對三一、中聯等行業(ye) 龍頭提出要求,進而傳(chuan) 導給我們(men) 這些上遊供應商。”譚宇岐坦言。
2020年,佳鴻機械借著搬遷新址的契機,將老廠設置為(wei) 預處理粗加工車間,將新廠開辟為(wei) 智能製造精加工車間,一批自動化數控設備成為(wei) 生產(chan) 主力。
借助“根雲(yun) 平台”,企業(ye) 接入了供應商設備互聯方案,生產(chan) 模式也為(wei) 之一新:數據實時同步與(yu) 流轉,實現車間業(ye) 務流程可視化管理;通過掃碼實現倉(cang) 庫材料出入庫管理,使質量問題可追溯到生產(chan) 履曆和用料批次;提升設備綜合利用率,充分釋放產(chan) 能,降低運維成本;電子化質檢,防止錯檢漏檢……
“目前,新廠的生產(chan) 線設備智能化率達90%左右。因為(wei) 接口統一,數據可以互認,和下遊客戶的需求對接就非常便捷。下遊客戶檢查產(chan) 品質量,可以直接調取電子質檢記錄,互信度也提高了。”譚宇岐說,經過數字化提升改造後,佳鴻機械年產(chan) 值已突破3億(yi) 元。
樹根互聯高級副總裁王錦霞介紹,目前,已從(cong) 過去的單一企業(ye) 競爭(zheng) 發展為(wei) 產(chan) 業(ye) 鏈競爭(zheng) ,需要整合供應體(ti) 係來應對快速的市場變化。
2021年,三一集團依托“根雲(yun) 平台”,推進產(chan) 業(ye) 鏈互聯互通,實現200多家供應商1000多台設備互聯;推行係統電子數據交換(EDI)互聯,實現200多家供應商係統互聯,744家供應商庫存共享,51家供應商排產(chan) 共享。“得益於(yu) 數字化改造,交貨周期縮短,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在存貨和現金占用等方麵都實現了改善。”王錦霞說。
解決(jue) 製造業(ye) 共性問題
幾年前,三一集團起重機部門一台關(guan) 鍵設備的生產(chan) 流程優(you) 化,讓王錦霞印象深刻。
“當時企業(ye) 麵臨(lin) 兩(liang) 個(ge) 選擇,一是再購買(mai) 一台設備,但價(jia) 格昂貴,二是優(you) 化原有這台的生產(chan) 效率。”王錦霞說,“我們(men) 采用了後者,用視覺人工智能識別的方法,判斷設備的生產(chan) 流程問題。果然發現在某個(ge) 動作上,產(chan) 線上工人的進出料方式有必要改進,進而有效提升了作業(ye) 效率。”
“如果是數控設備,‘根雲(yun) 平台’可以從(cong) 設備的控製器上采集數據;如果是傳(chuan) 統機械,也可以通過加裝數據采集模塊等方式,獲取關(guan) 鍵信息。”王錦霞說,針對產(chan) 業(ye) 鏈上不同類型企業(ye) 的發展現狀,“根雲(yun) 平台”目前已有不同的解決(jue) 方案。
在郴州嘉禾縣,鑄造行業(ye) 就充分領略了數字化改造的優(you) 勢。2021年,嘉禾縣鑄件產(chan) 量占湖南全省的40%。在行業(ye) 發展壯大的同時,園區能耗水平高、信息化基礎弱等短板,成為(wei) 製約發展的主要問題。由於(yu) 缺乏信息化管控工具,生產(chan) 作業(ye) 主要靠人工記錄,生產(chan) 效率低、差錯多,監管部門對企業(ye) 的能耗、環境、安全等數據也無法實現全局、精準管控。
“1號爐能耗正常,全廠能耗正常……”嘉禾宏盛鑄造有限公司總經理蔣斌打開手機上的能源管理應用,圖文數據顯示著加熱爐、空氣壓縮機的實時能耗水平。最近半年多來,根據能源管理係統提供的建議,蔣斌安排企業(ye) 錯峰用電,及時維護能效較差的設備,每月的綜合電費降低了5%以上。
“根雲(yun) 平台”能源管理應用可以在線監測工廠的能耗及設備運行安全,輔助園區指導企業(ye) 進行生產(chan) 用電調配及能耗優(you) 化。“第一批10家試點企業(ye) 平均環比降耗6.5%。”嘉禾縣科技和工業(ye) 信息化局黨(dang) 組書(shu) 記李建軍(jun) 說。
當前,鑄造行業(ye) 的製造模式以小批次、多品種為(wei) 主,下遊需求變化也很快。“如果按照過去的手動派工生產(chan) 方式,一旦一個(ge) 環節參數調錯,整批鑄件都會(hui) 報廢。”蔣斌說,“根雲(yun) 平台”打通了企業(ye) 的“銷售—生產(chan) —報工—質檢”全環節,減少了人為(wei) 失誤,綜合生產(chan) 效率提高了10%。
如今,“根雲(yun) 平台”已為(wei) 裝備製造、鋼鐵冶金、汽車整車及零配件、電氣等數十個(ge) 行業(ye) 近千家工業(ye) 企業(ye) 提供工業(ye) 互聯網服務,並連續4年入選工信部“跨行業(ye) 跨領域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清單”。
新技術催生新業(ye) 務
“我們(men) 企業(ye) 有專(zhuan) 人負責管理維護壓力容器的檔案。”位於(yu) 長沙經開區的頂立科技副總經理羊建高介紹,檔案包括產(chan) 品質量證明書(shu) 、強度計算書(shu) 、安裝使用說明書(shu) 、圖紙等,要陪著壓力容器終身保管,直到報廢為(wei) 止。
在過去,每一台機器及其檔案都是“孤島”,每個(ge) 設備的良率、狀態、保養(yang) 都不一樣。如今,這些實體(ti) 檔案正逐漸被應用區塊鏈技術的電子檔案所補足和升級。
“工業(ye) 互聯網把爐子連起來,把機床連起來,也把上下遊連起來。”羊建高舉(ju) 例說,“就像高壓氣瓶,通過應用區塊鏈技術,氣瓶生產(chan) 企業(ye) 在生產(chan) 時就留下了檔案,每一瓶灌裝多少,都被機器記錄下來。我們(men) 生產(chan) 的裝備,客戶也可以追溯信息。”
與(yu) 此同時,區塊鏈技術和工業(ye) 互聯網的普及應用,也催生了一批新的業(ye) 務。
工程機械後市場配件防偽(wei) ,是一個(ge) 令很多廠商頭疼的問題。“傳(chuan) 統的防偽(wei) 碼技術,由於(yu) 數據是提前編輯完成的,防偽(wei) 標識一旦被複製,就很難再發揮作用。”王錦霞說。
近年來,通過區塊鏈技術,能夠實現配件流通數據實時“上鏈”。“一物一碼一證,不僅(jin) 配件本身可追溯,流通的每一個(ge) 過程都形成了區塊鏈上的數據,每一次流通過程都清清楚楚,實現真正意義(yi) 上的防偽(wei) 。”王錦霞說。
“我們(men) 與(yu) 長沙銀行共同優(you) 化了對某些製造業(ye) 行業(ye) 的授信模型。”王錦霞說,開機率、開工率、故障率、用電量等,是精準且實時的企業(ye) 運行信息。利用工業(ye) 互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獲得這些可用信息,經過大數據分析後,可以為(wei) 企業(ye) 和銀行提供更加科學的資信評級,授信貸款更加精準。
樹根互聯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賀東(dong) 東(dong) 說,企業(ye) 通過一係列新技術,整合製造業(ye) 企業(ye) 的需求和能力,打造出通用的工業(ye) 互聯網操作係統,構建起豐(feng) 富的應用生態,不同行業(ye) 的數字化轉型效率將得到提升,門檻和成本也會(hui) 下降,將有助於(yu) 製造業(ye) 的高質量發展。(本報記者 孫 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