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季丨李聚東和他的3.0版馬鈴薯
占全年糧食產(chan) 量3/4、麵積超13億(yi) 畝(mu) 的秋糧,是我國全年糧食生產(chan) 的重要組成部分。從(cong) 東(dong) 北平原到煙雨江南,玉米金黃,高粱紅豔,水稻飄香,全國各地秋糧正陸續收獲。
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近85萬(wan) 畝(mu) 馬鈴薯陸續進入收獲季。一場細雨過後,秋意漸濃。安定區魯家溝鎮的種植大戶李聚東(dong) 每天穿梭在黃土高原的梁峁間,采收成熟的鮮薯,分秒必爭(zheng) 。
秋雨之後,隴中黃土高原上的涼意又增添了一分。清晨,天色尚未大亮,空氣中還凝著霧,李聚東(dong) 和老鄉(xiang) 們(men) 已經在田間忙活了好一陣了。李聚東(dong) 的合作社種著1300多畝(mu) 的馬鈴薯,邁入9月,為(wei) 期近70天的采收季拉開序幕。這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每天都需要30多個(ge) 臨(lin) 時工幫忙。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近85萬(wan) 畝(mu) 馬鈴薯陸續成熟,李聚東(dong) 迎來收獲季。
伴隨著轟鳴的機器聲,一顆顆馬鈴薯被深翻出土,迅速滾落在地裏。比馬鈴薯更快的,是農(nong) 民的手。
如何看馬鈴薯的好壞?一個(ge) 是看它的大小,再一個(ge) 看它的外觀。外觀光潔,薯形標準的馬鈴薯更受市場青睞。李聚東(dong) 介紹,馬鈴薯分三個(ge) 類,大薯、中薯、次薯,其中大薯和中薯都可以用作商品薯,次薯會(hui) 運到澱粉廠裏製成澱粉,今年,李聚東(dong) 種植的馬鈴薯僅(jin) 大薯率就達到70%以上。“今年的價(jia) 格要8毛錢,比去年高2毛錢。”李聚東(dong) 說。
馬鈴薯顆粒歸倉(cang) ,將按照大薯、中薯、次薯的分類,銷往不同的市場。今年,李聚東(dong) 合作社種植的馬鈴薯大薯率超70%。
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這句當地人的戲言印證著這裏土地的貧瘠。因為(wei) 海拔高、降水少,在黃土高原的溝壑間,隻有馬鈴薯能茁壯生長。和很多同輩一樣,15歲那年,李聚東(dong) 也離開家,離開隻有馬鈴薯可吃、還吃不飽的日子。
在外打工的他端過盤子,也給酒店的洗過碗,賣過小百貨,也到過建築隊打工。“後來我看著定西發生了好多變化,國家對農(nong) 業(ye) 的支持力度也比較大,農(nong) 民的兒(er) 子愛土地,我想著就回來把自己家鄉(xiang) 的地再種起來,能不能變得好一些,農(nong) 民的兒(er) 子愛土地。”回憶過去,李聚東(dong) 有點動情。
“農(nong) 民的兒(er) 子愛土地”,李聚東(dong) 說了兩(liang) 遍。魯家溝鎮的土地,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蒸發量卻是降水量的10倍以上。2014年底建成投用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給李聚東(dong) 帶來了他期盼的、也超乎預期的變化。
甘甜的洮河水流到了魯家溝鎮的田間地頭。有了水,土地有了生機,李聚東(dong) 的心也活泛了。他辭掉工作,返回家鄉(xiang) ,一口氣流轉了500畝(mu) 撂荒地,全都種上了馬鈴薯。
眼看著來了洮河水,李聚東(dong) 琢磨著,水多馬鈴薯肯定能長好。不料大水漫灌到地裏,造成土壤板結,當年,馬鈴薯隻長秧子不結果。李聚東(dong) 的馬鈴薯事業(ye) 起步並不順利。
吃了虧(kui) 的他開始找專(zhuan) 家請教農(nong) 技,上網課自學竅門,如何讓馬鈴薯巧喝水,如何實現標準化穩產(chan) ……憑著一股子倔勁兒(er) ,李聚東(dong) 發展水肥一體(ti) 化,膜下滴灌等先進技術,終於(yu) 把土地的“遙控器”握在了自己手中。
李聚東(dong) 在水肥一體(ti) 化控製室進行操作,這項技術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
今天的馬鈴薯大田裏,機械已取代“二牛抬杠”成為(wei) 播種收獲的主力。不到10分鍾,采收車就能跑完八畝(mu) 地,再開往下一塊地。采收車留下的戰場就成了20多個(ge) 農(nong) 民的“舞台”。大家利索地越過田埂,熱熱鬧鬧地翻出馬鈴薯,收進筐。
采收機後,鄉(xiang) 親(qin) 們(men) 忙著撿拾出土的馬鈴薯,將它們(men) 裝上車。
遠處,一輛小車駛來,李聚東(dong) 一眼認出,是區裏的農(nong) 技專(zhuan) 家陳雄。這是他的老朋友,他趕忙拉著陳雄去另一片田看晚熟品種。
定西市安定區農(nong) 技服務中心高級農(nong) 技師陳雄(左一)正查看馬鈴薯田的土壤情況,進行技術指導。
李聚東(dong) 的合作社種著好幾個(ge) 馬鈴薯品種,不僅(jin) 可以錯峰上市,還能供應不同渠道。和農(nong) 技師陳雄一起診斷了土壤情況,他決(jue) 定,收完今年這一輪,明年讓三分之一的土地倒倒茬,再換幾個(ge) 新品種試試種植效果。
從(cong) 1.0版的救命薯到2.0版的溫飽薯,再到現在的致富薯,半個(ge) 世紀以來,定西馬鈴薯就是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飛速發展的縮影。種馬鈴薯七年,李聚東(dong) 不僅(jin) 把父輩的馬鈴薯種到了3.0版,今年6月還被評為(wei) 區裏的農(nong) 民技術員,負責給安定區北部7個(ge) 鄉(xiang) 鎮推廣技術。
李聚東(dong) 的合作社種著好幾個(ge) 馬鈴薯品種,這樣可以錯峰上市,還能供應不同渠道。
“看著這個(ge) 洋芋我真的有一種親(qin) 切感,我們(men) 父輩一直在種洋芋,那個(ge) 時候是救命薯,靠它活命;到我這輩,就是溫飽薯,靠它就不餓肚子了。現在馬鈴薯就是致富薯,能帶來不錯的經濟收益。小時候我愛吃洋芋也在種洋芋,長大以後還是在吃洋芋種洋芋,但我發現種和種不一樣,有差距的,方法不一樣,產(chan) 量也不一樣,技術也不一樣。”李聚東(dong) 正說得滔滔不絕,手機鈴聲打斷了他,收購商要一批中等大小的馬鈴薯發去四川做薯片,想看看馬鈴薯品質。
“整體(ti) 就這個(ge) 樣子,就這麽(me) 個(ge) 東(dong) 西。”李聚東(dong) 舉(ju) 著手機,衝(chong) 著地頭貯藏庫裏的一袋土豆拍了段小視頻。全程沒有一句花哨的推銷話術。他說,說得天花亂(luan) 墜沒用,還得實事求是看品質。
這筆訂單很快敲定,300噸,明天出倉(cang) 。李聚東(dong) 囑咐了一遍,又囑咐一遍,送貨前,一定要把裝著馬鈴薯的每一個(ge) 網袋再搖一搖,把附著在上麵的土再弄幹淨些。
傍晚,落日的餘(yu) 暉將馬鈴薯大田染成金色,也將李聚東(dong) 臉上的汗珠映得透亮。黃土高原上日複一日的烈風,在他的臉上刻下深深的橫紋。顆粒歸倉(cang) ,這個(ge) 剛過不惑之年的西北漢子露出結實的笑。
收工前,李聚東(dong) 把夥(huo) 計們(men) 叫到一起,實時轉賬結算臨(lin) 時工的工資。
“莊稼人種莊稼,是為(wei) 了多掙點錢,收益高一些,把錢能揣到兜裏。”李聚東(dong) 說,他的想法就是讓在合作社務工的農(nong) 民,一年下來能落下兩(liang) 三萬(wan) 塊錢,讓他們(men) 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當被問到掙了錢想做什麽(me) 時,李聚東(dong) 樸實地說:“養(yang) 活婆娘娃娃,老人、孩子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
這裏是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中國馬鈴薯之鄉(xiang) ”。這裏是全國馬鈴薯種植麵積最大、依靠馬鈴薯增收最多的縣區之一。
“養(yang) 活婆娘娃娃”,隻是這一場豐(feng) 收後,好日子的起點。
李聚東(dong) 知道,每個(ge) 人都知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