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各地上演 高精尖科技成果走近大眾

發布時間:2022-09-28 10:19:00來源: 工人日報

  科普,讓我們(men) 走近科學

  “零距離”觸摸模擬版空間站,戴上VR眼鏡跟著“深海一號”遨遊1500米深的海底世界,看手術機器人現場表演剝蛋殼絕技……近日,2022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各地上演,通過一係列精彩紛呈的科普活動,讓高精尖的科技成果走近大眾(zhong) 。

  科學的力量不僅(jin) 托起我們(men) 探究未知的夢想,也悄然改變著我們(men) 的衣食住行。怎樣讓民眾(zhong) 走近科學,擁有更高的科學素質?從(cong) 國家鼓勵科普的各種政策頻頻出台,到全國科普日等多項科普生動實踐,都在致力於(yu) 構建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科普新格局。

  帶你“上天入海”

  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合個(ge) 影,成為(wei) 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人氣最旺的項目之一。

  這是神舟十三號返回艙的首次展出,艙體(ti) 表麵在返回地球時與(yu) 大氣摩擦產(chan) 生的燒灼痕跡清晰可辨。有不少家長帶孩子駐足觀看,低聲跟孩子講述中國人的飛天夢。

  北京科技中心的“光年深處”深空探索主題展集中呈現我國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的最新成果。其中,神舟十三號返回艙、返回艙降落傘(san)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殘骸等一批珍貴的航天器實物同時亮相。

  在國之重器“深海一號”VR體(ti) 驗展上,觀眾(zhong) 戴上VR眼鏡就可開啟一段水下探險。“這是有故事情節的體(ti) 驗。”展覽現場的中海油研究總院工作人員介紹,體(ti) 驗者將下沉到海底1500米,了解深海油氣勘探開發、工程設計、施工建造的全過程。

  追逐宇宙之夢,探索星辰大海,讓人們(men) 近距離感受科技創新的澎湃力量,給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正成為(wei) 越來越多科普活動的目標。

  讓民眾(zhong) 走近科學

  具有天然抗除草劑的優(you) 質穀子、二氧化碳利用新技術、地熱能開發等科技成就,科技小院開展農(nong) 村科普、數字大腦賦能智慧鄉(xiang) 村等生動實踐,都向公眾(zhong) 展現著一幅幅科技助力美好生活的畫卷。

  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各地創新科普內(nei) 容、形式和手段,一場場富有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的科普盛宴,讓公眾(zhong) 不僅(jin) 大飽眼福,也學到不少科學知識。如南京地質博物館為(wei) 公眾(zhong) 揭示億(yi) 萬(wan) 年前古生物化石珠光寶氣的科學原理,長達1.5小時的直播吸引了5000餘(yu) 人次的觀看;在杭州,科普專(zhuan) 項行動的誌願者教老人如何使用手機支付、導航、打車等功能,幫助他們(men) 跨越數字鴻溝……

  據介紹,今年全國科普日活動積極織密優(you) 質科普資源的“服務網”,廣泛開展社會(hui) 需要、群眾(zhong) 喜歡、影響力大、服務麵廣的係列科普活動。截至目前,全國科普日平台已經匯聚各地各行業(ye) 科普活動6萬(wan) 餘(yu) 個(ge) 。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認為(wei) ,“科普作為(wei) 提升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推動了科技的創造、傳(chuan) 播和應用,廣泛影響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的各個(ge) 領域。”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呈現出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特征,也促使科普的理念、手段、機製發生變化,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技術應用、教育文化呈現交互推動、融合發展的新態勢。

  構建大科普格局

  “太空中沒有氧氣,載人飛船裏有氧環境是怎麽(me) 創造的?氧氣又如何儲(chu) 存?”“空間站有再生式環控生保係統,就是利用環境、資源進行氧氣的再生和電解製氧”。……

  近日,“雙進”服務“雙減”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同上一堂科學課”主題活動在中國科技館舉(ju) 行,航天英雄楊利偉(wei) 為(wei) 青少年帶來航天主題科學課,這也激起了青少年認知航天科學的熱情。

  我國正積極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拉近前沿科學與(yu) 公眾(zhong) 的距離。不斷完善的實體(ti) 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nong) 村中學科技館和線上數字科技館等,把最具體(ti) 驗感和參與(yu) 性的科普服務從(cong) 城市延展到鄉(xiang) 村。還有不少科技大咖進行“雲(yun) 科普”,成為(wei) 科普領域的新“網紅”。

  為(wei) 推動全民科學素質全麵提升,為(wei)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強支撐,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科普事業(ye) 的發展。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科普服務創新發展的作用顯著提升,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

  “2020年全社會(hui) 科普經費中,政府撥款約占80%。”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說,要進一步製定政策舉(ju) 措,鼓勵和引導社會(hui) 資金通過建設科普場館、設立科普基金、開展科普活動等形式投入科普事業(ye) 。

  “科學應該成為(wei) 人的一種內(nei) 在素質,這需要我們(men) 構建一個(ge) 終身學習(xi) 型社會(hui) 。王挺如是說。

  於(yu) 忠寧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