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巧思,播撒知史愛黨的種子
如何讓紅色情懷入腦入心,青年師生這樣說——
妙手巧思,播撒知史愛黨(dang) 的種子
編者按
紅色資源火起來,紅色基因傳(chuan) 下去。自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開展以來,各地高校青年師生創新方式方法,注重可視化、數字化學習(xi) ,綜合運用影視、戲曲、美術、音樂(le) 等藝術手段解讀黨(dang) 史、宣傳(chuan) 黨(dang) 史,讓百年黨(dang) 史以青春之姿走入百姓生活、點亮青年人生。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學有所悟,而後篤行。在又一個(ge) 國慶節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men) 走近五位青年師生,在他們(men) 向陽成長的故事裏感受知史愛黨(dang) 、知史愛國的熾熱情感。
【一線講述】
一抹鮮亮的紅在指尖躍動
講述人:南通大學藝術學院青年教師、非遺撕紙藝術研究所所長 翟天麟
去年,一幅長達百米的紅色主題撕紙長卷亮相校園,吸引不少師生駐足觀看:從(cong) 南湖紅船到南昌起義(yi) ,從(cong) 新中國成立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百年黨(dang) 史上一個(ge) 個(ge) 重要曆史事件,濃縮在長卷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撕紙作品中。這是我為(wei) 了“講好黨(dang) 史故事”精心創作的,表達了心中對那段紅色曆史的無上敬意。
我出生在撕紙世家——徐州“翟家大院”,4歲起就跟著家裏長輩學習(xi) 手藝,18歲那年通過家族考試,被認定為(wei) 家族撕紙藝術第十八代傳(chuan) 承人。
一直以來,我們(men) 家族撕紙的題材都是傳(chuan) 統圖樣。2017年,我赴延安參加了一次實踐活動,被那段紅色曆史深深打動了。“為(wei) 什麽(me) 不用撕紙來展示黨(dang) 史,在傳(chuan) 統撕紙作品中加一抹鮮亮的紅呢?”一股創作靈感浮上心頭,我很快下定了決(jue) 心。此後三年多時間,我自費到全國80多個(ge) 紅色基地采風,一邊深入了解黨(dang) 的光輝曆程、重溫先輩創業(ye) 史,一邊將所見所感融入撕紙創作中。
2019年,在“井岡(gang) 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hui) 實踐專(zhuan) 項活動中,我舉(ju) 辦了井岡(gang) 山主題撕紙藝術作品展。沒想到,傳(chuan) 統非遺與(yu) 紅色故事碰撞出絢麗(li) 的火花,很多人手捧撕紙作品仔細端詳、輕聲感歎,似乎重回那段崢嶸歲月。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撕紙藝術作品巡展中,我的92幅紅色文化主題撕紙作品,同樣受到了觀眾(zhong) 的喜愛。撕紙作品采用紅色與(yu) 留白兩(liang) 種色彩,對比強烈的構圖讓一個(ge) 個(ge) 曆史瞬間力量迸發,黨(dang) 帶領中華兒(er) 女團結向前的奮鬥姿態躍然紙上。
來到南通大學藝術學院任教後,我成立了撕紙社團、撕紙工作坊、非遺撕紙研究所;我的“撕紙藝術”課程被納入學校公共藝術選修課,麵向全校各專(zhuan) 業(ye) 、留學生普及推廣;在作品展覽現場,我增設了互動環節,現場教撕紙,讓紅色故事可觸可感。
最近,我越發感到指尖的忙碌。不久前,我指導100名學生創作了100幅以黨(dang) 史故事為(wei) 主題的撕紙作品,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傳(chuan) 遞理想信念之光,讓它照耀更多青年的前行之路。
【一線講述】
字裏行間,紅色音符在流淌
講述人:“紅傳(chuan) 航道”項目創始人、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博士生 孫巧真
5年前,作為(wei) 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專(zhuan) 業(ye) 的師範生,我在支教過程中發現,一些中小學紅色文化教育內(nei) 容單調、形式單一,孩子們(men) 興(xing) 趣不高、認知有限。怎麽(me) 才能讓孩子們(men) 愛上紅色文化呢?在學校老師指導下,我們(men) 建立了一支以青春激情、專(zhuan) 業(ye) 所長推進紅色文化傳(chuan) 播的大學生團隊。
5年來,團隊成員走遍了全省84個(ge) 縣級行政區,攜手紅色資源所在地有關(guan) 部門共同編製旅遊、研學、文創等方案。年輕人擅長的AR、VR、vlog、彈幕等新技術新手段派上了大用場。在一雙雙巧手下,一批鮮活靈動、可知可感的紅色文化產(chan) 品動了起來、火了起來。
福建是革命老區,黨(dang) 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可我們(men) 發現,很多中小學生對革命曆史的了解還比較碎片化,對省裏的革命舊址也沒有完整的認識。於(yu) 是,我們(men) 編輯出版了《跟著紅旗走八閩》一書(shu) 。在專(zhuan) 家指導下,團隊成員從(cong) 全省2500多處紅色文化遺址中遴選出具有代表性的100餘(yu) 處,以手繪圖與(yu) 文字記敘相結合的方式,為(wei) 這些散落在八閩大地的紅色地標拂去曆史的塵埃。書(shu) 中還規劃了紅色旅遊線路,推出以紅色文化為(wei) 主題的研學旅行、體(ti) 驗精品旅遊線路,推出後,竟然小小地“火”了一把。
無論是在田間地頭、紅色鄉(xiang) 村挖掘資源,還是在電腦前整合資源、製作產(chan) 品,我們(men) 一次次被革命先輩矢誌不渝的精神所震撼。帶著感動之情,我們(men) 把紅色血脈灌注到每個(ge) 文字、每幅圖畫中,讓孩子們(men) 了解黨(dang) 和國家走過的艱辛曆程,找到“為(wei) 什麽(me) 曆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響亮答案……
特別讓人期待的是,在省委黨(dang) 建辦2022年重點培育項目資助下,我們(men) 團隊主編的《跟著紅旗走鄉(xiang) 村——福州》《跟著紅旗走鄉(xiang) 村——泉州》《八閩鄉(xiang) 愁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即將與(yu) 讀者見麵。
賡續紅色血脈,我們(men) 永遠在路上。
【一線講述】
承紙影之形,述黨(dang) 史華章
講述人:湘潭大學機械工程與(yu) 力學學院工業(ye) 設計係2019級本科生 郭玉峰
一方幕布,幾盞光源,一個(ge) 簡單的竹架結構。“劇者口唱戲調,手牽彩色紙人”,一方小小幕布上,生動的故事開始了……
2020年,在學院工業(ye) 設計係傅燕翔老師的帶領下,我初識省級非遺“湘潭紙影戲”,其獨特的表演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深深著迷的我隨即加入了學校的“湘影笙笙”團隊。隨著對紙影文化的了解不斷加深,我們(men) 逐漸認識到:從(cong) 曆史中走來的紙影戲,必須融入現代生活。
為(wei) 此,我和同伴們(men) 在頭腦風暴中,想出了用紙影戲講黨(dang) 史故事的新模式。我們(men) 決(jue) 定圍繞紅船故事創作立體(ti) 書(shu) 、紙影組裝表演、線上H5三個(ge) 文創產(chan) 品。
我們(men) 多次去湘潭市升平軒紙影博物館,在非遺傳(chuan) 承人吳升平、吳淵的帶領下,學習(xi) 並體(ti) 驗紙影的動作和姿態,包括人物的抬腿、舉(ju) 手、轉身等基本技法,力求把黨(dang) 史故事展示得鮮活生動。
多次練習(xi) 後,團隊成員通過燈影的投射,配合娓娓道來的韻味解說,雙手上下翻飛、靈活操作,呈現出的效果越來越好。幾個(ge) 月後,我們(men) 設計的《紅船舊影》劇目走上舞台,吸引了很多觀眾(zhong) 。這越發堅定了我內(nei) 心的想法:今後,我們(men) 要巧設創意、多借外力,讓漸行漸遠的紙影戲重回大家視野,讓黨(dang) 史學習(xi) 充滿趣味性和沉浸感。
【一線講述】
跟著“吉星”,走進火熱歲月
講述人:吉林動畫學院漫畫學院院長助理 馬鈺博
最近,我們(men) 的“紅色漫畫原創IP”係列作品正在和漫畫平台洽談,計劃近期上線。這可是凝聚了我們(men) 數年心血的創作啊,大家都非常激動。
5年前,從(cong) 吉林動畫學院畢業(ye) 的我,心底萌生了把紅色文化與(yu) 漫畫相結合的想法。在母校“聯合創業(ye) ,融合發展”新型合夥(huo) 人創業(ye) 模式的召喚下,我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人才回到母校,組建了團隊,正式開始了紅色漫畫創作之路。
我們(men) 與(yu) 中國人民大學的專(zhuan) 家學者開展合作,他們(men) 根據史實、紅色精神等創作故事腳本,我們(men) 在此基礎上完成漫畫繪製。
“吉星”是我們(men) “紅色漫畫原創IP”係列故事的主人公。他的人物設定是一名大三學生,爺爺是位誌願軍(jun) 戰士,“吉星”自小就接受愛國主義(yi) 教育,對黨(dang) 和國家感情深厚。2021年,“吉星”踏上了一次特別的紅色采風之旅,我們(men) 用他的視角來講述他看到的故事。目前,已經完成了近4000幅“吉星”畫麵的繪製,組成了200多個(ge) 故事。
現在,我們(men) 團隊已經發展到100多名成員,還吸納了吉林動畫學院漫畫學院的600餘(yu) 名師生加入。對於(yu) 青年們(men) 來說,紅色漫畫的創作過程也是黨(dang) 史學習(xi) 的過程。有位學生在查閱了紅軍(jun) 爬雪山、過草地的詳細資料之後,邊繪畫邊抹淚。
每每看到青年學生們(men) 用心創作的樣子,我都會(hui) 感到肩頭沉甸甸的責任。未來,我們(men) 想在各大漫畫平台上展播“吉星”係列漫畫,打造“紅色漫畫原創IP”係列和文化衍生品,創作動畫、短視頻等體(ti) 係化作品,讓紅色文化點亮更多青少年的生活。
【一線講述】
“繪”講故事,紅色基因代代傳(chuan)
講述人:榆林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播火者——愛國主義(yi) 繪本教育資源開發”團隊指導教師 楊靜濤
2019年那個(ge) 溽熱的暑假,我和師生們(men) 共同撰寫(xie) 了《陝北紅色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及應用》申報書(shu) 。項目順利獲批後,我們(men) 帶領漢語言文學、視覺傳(chuan) 達設計專(zhuan) 業(ye) 的學生與(yu) 陝北民歌博物館、陝北紅色藏品陳列館展開合作,不斷摸索、力求創新,為(wei) 榆林本地博物館設計開發了一批文創產(chan) 品。
團隊中有一半是師範專(zhuan) 業(ye) 學生,因此大家很關(guan) 注中小學生的教育現狀。一次偶然機會(hui) ,成員們(men) 到各個(ge) 書(shu) 店調研,發現最暢銷的繪本竟然都來自國外。大家一致覺得,隻有讓孩子們(men) 更充分了解陝北的文化,他們(men) 才能深深熱愛腳下這方土地。簡單討論後,我們(men) 決(jue) 定立足陝北文化,開發一套講述陝北紅色故事的繪本。
陝北的紅色曆史燦若星辰。項目組從(cong) 老師到同學,18個(ge) 人耗時三百多個(ge) 日夜,奔赴陝北各個(ge) 地區考察,繪製稿圖上千幅。在用腳步丈量陝北每一寸土地後,我們(men) 才真正明白,陝北的紅色文化並沒有因革命時代的遠去而漸行漸遠,而是就藏在綿綿軟細的厚土中,藏在那激蕩曲折的黃河間。
於(yu) 是,從(cong) 2020年9月開始,40平方米的工作室裏,白天人頭攢動,晚上燈火通明,大家一起分析文稿,逐字逐句刪減更改;一起調整圖稿畫麵,力求每處細節都完美……2021年6月,完成了陝北民歌係列繪本的創作後,我們(men) 和出版社達成了合作意向。
最近,團隊又依托榆林學院紅色校史舞台劇《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創作了繪本《陝北紅色人物繪本李子洲篇》。為(wei) 了確定李子洲在北大期間的經曆與(yu) 見聞,團隊師生一起研讀了北大校史。在創作涉及五四運動時期報紙的畫麵時,我們(men) 找到了當時《申報》的原始資料,最終呈現的報紙畫麵和曆史上的《申報》分毫不差。
七百多個(ge) 日夜的付出,隻為(wei) 講好黨(dang) 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讓革命薪火代代傳(chuan) 承。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蘇雁、高建進、龍軍(jun) 、禹愛華、任爽、張哲浩、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蘆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