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發展動能強勁 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至42萬億元
數字經濟發展動能強勁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呈現強勁態勢。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位,從(cong) 2012年的11萬(wan) 億(yi) 元增至2021年的45.5萬(wan) 億(yi) 元,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成為(wei) 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工業(ye) 互聯網應用已覆蓋45個(ge) 國民經濟大類,電子商務交易額從(cong) 2017年的29萬(wan) 億(yi) 元增長至2021年的42萬(wan) 億(yi) 元。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10年來,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跨越發展。”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局長王崧介紹,移動通信技術從(cong) “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領”,4G基站占全球一半以上,5G基站達到185.4萬(wan) 個(ge) ,5G移動用戶數超4.5億(yi) 戶,所有地級市都全麵建成光網城市,行政村實現寬帶網絡全覆蓋,算力規模全球排名第二位。
從(cong) 曾經的“登高找信號”到如今的“光速秒傳(chuan) ”,10年間,千兆網絡走進千家萬(wan) 戶。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已有29個(ge) 城市建成首批“千兆城市”,千兆光網具備覆蓋超過3億(yi) 戶家庭的能力;有線電視網絡加快整合,基礎傳(chuan) 輸網絡完成全國範圍內(nei) 互聯互通;蜂窩物聯網用戶規模持續擴大,3家基礎電信企業(ye) 發展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達13.99億(yi) 戶;其中應用於(yu) 智慧公共事業(ye) 、智能製造和智慧交通的終端用戶占比分別為(wei) 22.4%、18.1%、15.6%。同時,工業(ye) 互聯網標識建設、應用和管理有序推進,建成二級節點 168個(ge) ,服務5萬(wan) 家企業(ye) ,促進標識解析體(ti) 係拓展至31個(ge) 重點行業(ye) ,國家頂級節點日解析量突破8000萬(wan) 次,主動標識載體(ti) 超過400萬(wan) 個(ge) 。
算力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生產(chan) 力。近年來,我國新型算力網絡格局正加快完善,其中“東(dong) 數西算”工程加速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地區省份啟動建設全國一體(ti) 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互聯網骨幹網絡架構得到進一步優(you) 化,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數量增至19個(ge) ,累計啟動4個(ge) 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試點,進一步打通了基礎電信企業(ye) 與(yu) 互聯網企業(ye) 、雲(yun) 服務企業(ye) 、內(nei) 容分發網絡企業(ye) 之間的互聯通道,企業(ye) 用網體(ti) 驗進一步得到改善。
數據中心規模大幅提升。據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520萬(wan) 標準機架,平均上架率超過55%,在用數據中心服務器規模達1900萬(wan) 台,存儲(chu) 容量達到800EB,電能使用效率持續下降,行業(ye) 內(nei) 先進綠色數據中心PUE(電源使用效率)已降低至1.1左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被稱為(wei) “可以為(wei) 全世界每一粒沙子編上一個(ge) 地址”的IPv6正在規模部署和應用上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IPv6申請地址數量為(wei) 63052塊,活躍用戶數達6.08億(yi) 。從(cong) 具體(ti) 使用上看,物聯網連接數達1.4億(yi) ,移動網絡流量占比達35.15%,固定網絡流量占比為(wei) 9.38%,政府門戶網站IPv6支持率達97.2%。當下,數據中心和域名係統基本支持IPv6,雲(yun) 服務平台具備IPv6服務能力,為(wei) 企業(ye) 上雲(yun) 用雲(yun) 架起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一批5G基站、工業(ye) 互聯網平台、算力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的建成,對打造融通產(chan) 業(ye) 生態、夯實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具有重要意義(yi)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任愛光說。
持續賦能實體(ti) 經濟
曾幾何時,電解鋁行業(ye) 普遍麵臨(lin) 著生產(chan) 安全隱患多、設備智能化程度不足、生產(chan) 管理信息不暢等問題。為(wei) 此,雲(yun) 南神火鋁業(ye) 有限公司與(yu) 中興(xing) 通訊合作,利用5G、工業(ye) 互聯網等技術,打造有色金屬冶煉綠色智慧工廠。在這裏,5G專(zhuan) 網打破了傳(chuan) 統工廠布線複雜的瓶頸,實現生產(chan) 設備端采集到數據的實時傳(chuan) 輸。“目前,我們(men) 的工業(ye) 物聯網平台接入感知數據源已經超過1萬(wan) 種,通過大數據分析精細化管理能耗,並實時監測與(yu) 控製鋁電解槽的爐膛類型、氧化鋁濃度等生成環節,在大幅度減少人工操作的同時,提高電解槽穩定性。每噸鋁可降低直流電耗100千瓦時至200千瓦時,每年可節約用電9000萬(wan) 千瓦時以上。”雲(yun) 南神火鋁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章說。
“10年來,我國製造業(ye)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加速推進,總體(ti) 態勢持續向好。”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王建偉(wei) 介紹,尤其是工業(ye) 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紮實推進,網絡、平台、安全等體(ti) 係建設不斷完善,產(chan) 業(ye) 規模突破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成為(wei) 推動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的關(guan) 鍵支撐。目前,已建成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ye) 影響力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超過150家,工業(ye) 設備連接數量超過7900萬(wan) 台套,服務工業(ye) 企業(ye) 超過160萬(wan) 家,提質、降本、增效作用不斷顯現。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級巡視員王鵬認為(wei) ,隨著工業(ye) 互聯網向研發、製造等核心環節延伸,賦能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效應更加凸顯,“5G+工業(ye) 互聯網”已經在鋼鐵、采礦等10個(ge) 重點行業(ye) 領域形成20個(ge) 典型應用場景。工業(ye) 互聯網產(chan) 業(ye) 聯盟調查數據顯示,工業(ye) 互聯網在中小企業(ye) 中的應用普及率近年來持續走高,83%的企業(ye) 表示應用工業(ye) 互聯網後生產(chan) 經營效率明顯提升。
我國信息技術軟硬件水平不斷提升,服務邊界不斷延伸,推動數字經濟加速走深向實。2021年,我國信息技術服務業(ye) 收入6萬(wan) 億(yi) 元,較2012年翻了兩(liang) 番。今年1月至7月,信息技術服務業(ye) 實現收入3.03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2.0%,在軟件業(ye) 全行業(ye) 收入占比達65.5%。從(cong) 細分領域來看,雲(yun) 計算產(chan) 業(ye) 年均增速超過30%,全球市場占比達14.6%,較2012年增加10.9個(ge) 百分點。企業(ye) 上雲(yun) 步伐不斷加快,全國累計上雲(yun) 用雲(yun) 企業(ye) 超過360萬(wan) 家。
數字治理能力提升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指出,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等為(wei) 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在重塑政府治理流程、提升治理的精準化與(yu) 高效化水平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1年,我國有近30個(ge) 省份在其“十四五”規劃中指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提高社會(hui) 治理智能化水平。一些城市已經走在了前列,例如,深圳推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ti) 方案》《關(guan) 於(yu) 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的若幹意見》,對標全球智慧城市先進案例,致力於(yu) 打造具有深度學習(xi) 能力的城市智能體(ti) ,成為(wei) 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杆和“數字中國”城市典範。
“10年來,數字政府建設向更大範圍、更深程度推進,治理服務效能顯著增強。”中央網信辦副主任曹淑敏告訴記者,我國電子政務在線服務指數全球排名提升至第九位,“掌上辦”“指尖辦”已經成為(wei) 各地政務服務的標配,全國一體(ti) 化政務服務平台實名用戶已超過10億(yi) 人,匯聚1萬(wan) 多項高頻應用標準化服務,各地省級平台均設置了“跨省通辦”專(zhuan) 區。
數字政府建設驅動營商環境持續優(you) 化。截至 2021年年底,在省級行政許可事項中,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超過50%,網上審批和“零跑動”比例達56.36%,90.5%的事項實現網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例如,山西省自然資源廳上線的行政審批三級聯辦在線服務平台,將審批事項全部納入係統辦理,以選擇、填空方式在網上並行審查,做到同一事項全省無差別辦理,不再出具紙質文件。同時,申請辦件從(cong) 受理到上報再到補正和辦結,每個(ge) 環節均通過短信告知申請人,方便其隨時掌握辦理進度,有效提升審批效率。
作為(wei) 數字政府治理體(ti) 係和能力建設的重要載體(ti) ,近年來智慧城市發展迅猛。在江蘇南通,崇川經濟開發區依托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麵向開發區管委會(hui) 、社區基層工作者和社區居民,構建“1+4+N”智慧社區體(ti) 係,不僅(jin) 破解了社區治理難題、提高企業(ye) 安全生產(chan) 能力,還為(wei) 營造社區適老化環境、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在遼寧沈陽,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與(yu) 綠盟科技共同建設城市安全運營中心,推動當地智慧城市安全發展,該中心以數字基礎設施、數字資產(chan) 和信息係統為(wei) 保護對象,建立全程在線、全域覆蓋、實時反饋的網絡安全態勢地圖,快速有效感知、預警、調度、處置城市網絡安全風險。
李芃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