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藝術呈現海洋科考壯麗發展曆程

發布時間:2022-10-12 10:3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好書(shu) 薦讀·文學】

  藝術呈現海洋科考壯麗(li) 發展曆程

  ——評長篇小說《海上漂來你的信》

  作者:崔昕平(太原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中國兒(er) 童文學研究會(hui) 理事)

  科技,是人類探索無邊的未知世界的巨大動力和重要工具,承載著也實現著人類一個(ge) 又一個(ge) 朝向未來的瑰麗(li) 夢想。科技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切實地推動著人類文明向前發展,但又始終如同蒙著一層神秘的麵紗,與(yu) 大眾(zhong) 的認知隔著遙遠的距離。一封封來自遠洋海域的海洋科考人的信件,將這層麵紗與(yu) 距離巧妙地消融了。於(yu) 瀟湉的兒(er) 童小說《海上漂來你的信》(青島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以深切的科學關(guan) 懷和巧妙的文學構思,通過海洋科考人鮮活的生命故事,切入我國海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主題,以一代代海洋科考人飽滿執著的精氣神,展望我國走向海洋強國的美妙圖景。

  於(yu) 瀟湉近年來屢屢在科技類主題創作領域發力,逐漸摸索出一條讓大國重器、尖端科技融入文學表達尤其是兒(er) 童文學表達的有效路徑。這部《海上漂來你的信》對海洋科考人鮮活而富有溫度的人物群像進行了豐(feng) 滿立體(ti) 的藝術呈現。作品以藝術性的文學表達,講述著閃耀崇高感的個(ge) 人生命故事,傳(chuan) 遞出真摯的情感溫度。作者善於(yu) 以小切口寫(xie) 大事件,以個(ge) 體(ti) 人物勾勒科考人群像,以眾(zhong) 多默默無聞的科考奉獻者還原中國海洋科考事業(ye) 艱辛而輝煌的發展曆程。

  《海上漂來你的信》以書(shu) 信的形式,巧妙跨越了時間、空間、認知領域的製約,呈現出科學事業(ye) 的整體(ti) 風貌。在敘事的時間層次上,作品以重疊、跳躍、回溯等方式,實現多個(ge) 時間層的並行。作品對具體(ti) 時間點進行了清晰的表述。最早的時間點,以1989年孩子千帆與(yu) 父親(qin) 的通信為(wei) 重心。其間,父親(qin) 以信件交流的形式,向孩子描繪了20世紀80年代第一艘海洋實習(xi) 調查船——東(dong) 方紅號的遠洋科考實景,穿插了為(wei) 海洋科考犧牲的科學家曲成海和葉勳遇難的事件。之後,作品跳轉到一個(ge) 6歲就失去父親(qin) 的男孩的自述。直到在他高考結束與(yu) 一位叫葉子的筆友恢複通信,才顯示出2003年這個(ge) 時間點。信件往來間,葉子大學畢業(ye) ,成為(wei) 遠望三號測量船的女舵手。男孩大學畢業(ye) ,應聘登上遠望五號。再之後,敘事又來到2010年,千帆從(cong) 事科研工作的媽媽登上遠洋一號,以信件形式向女兒(er) 描述遠洋科考人在船上的真切感受與(yu) 科研場景。其間穿插了蛟龍號女潛航員張宜的故事。借張宜的信件,介紹了潛航員極為(wei) 特殊的考試項目和艱苦複雜的工作任務。另一個(ge) 時間點聚焦在千帆身上。畢業(ye) 後從(cong) 事海洋科普雜誌編輯的千帆,登上海洋科考船做跟蹤報道,與(yu) 一個(ge) 叫夜星的男孩通信,時間顯示已經到了2014年。此外還有給自己小時候寫(xie) 信的葉叢(cong) 的故事,雪龍號船長王忠的故事等。

  作家以信件的形式,填充了大量的細節。不同人之間的通信,牽出了不同時間點上不同的人物與(yu) 故事。從(cong) 初代海洋科考人乘東(dong) 方紅號、以人工下潛取樣,到2005年葉子所在的遠望三號以“接力式跟蹤”執行神舟六號圍繞地球飛行保障任務,再到2021年曲承所在的遠望五號執行長征5號B火箭升空的測控任務,還有張宜、葉叢(cong) 等描繪的從(cong) 一張白紙上開啟的深潛事業(ye) 等。圍繞這一封封信件,作品生動描繪出我國科考事業(ye) 的發展步履,複現了一次次科研爬坡的艱辛,也凸顯了技術的不斷創新與(yu) 進步。

  作家占有了豐(feng) 富的海洋科學知識,涉及的時間、數據和術語,都力求做到嚴(yan) 謹準確。大量的素材儲(chu) 備,支撐了作品精細的海洋科學描述。海底奇景、黑潮、暖流、冷泉、黑煙囪、海雪等的描繪,構成了來自神秘科學世界與(yu) 神奇海洋世界的雙重閱讀吸引力。誠如作家所願,《海上漂來你的信》是一次頗為(wei) 成功的、科學和文學的“破壁”,引領讀者進入遙遠、陌生且神秘的科學領域,描繪出獨特的科學之美。

  於(yu) 瀟湉生活在海濱城市青島,成長在中國海洋大學的校園。那裏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所在地,新中國五六十年的海洋科學研究,在這裏發軔、積澱、壯大。行走在海洋大學的於(yu) 瀟湉,常常會(hui) 與(yu) 海洋科學研究者和他們(men) 的真實故事溫暖擦肩。這長久的耳濡目染,都以情感的形式,深深地印刻在作品之中。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海洋的深愛與(yu) 熟稔。作品在密集的科技實景描繪中,不但展現了中國海洋科技事業(ye) 令人振奮的迅猛發展,而且塑造了多位血肉豐(feng) 滿的人物形象。科學家忘我投入的科研實景,家庭成員間深沉內(nei) 斂的情感互動,都以大量的細節為(wei) 支撐。作品雖是宏大主題,卻始終具有鮮活真實的氣息,讓這些可敬的科技工作者,變成仿佛可觸、可感的身邊人。

  對犧牲的曲成海與(yu) 葉勳的描寫(xie) ,不是力求高大,而是抓他們(men) 的生活細節。作者寫(xie) 日本留學回來的博士曲成海,屢次寫(xie) 到他吃東(dong) 西的模樣,迅猛、專(zhuan) 注,吃東(dong) 西時不抬頭、不眨眼的表情,與(yu) 做實驗時一模一樣,生動描繪了人物對科學事業(ye) 的專(zhuan) 注和癡迷。葉勳為(wei) 了繪製浮遊生物與(yu) 底棲生物圖譜,認真學習(xi) 下潛。一個(ge) 夏天練過去,英俊的葉老師像換了張臉一樣。而之後再出海,葉老師的臉怎樣曬也不會(hui) 變色,這背後說的是科技人員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的艱苦磨礪,是執著科研不計一切的投入。葉子信件中描述的遠望三號處理故障過程攝人心魄:為(wei) 了最快時間內(nei) 排查故障,全船人以身體(ti) 測試每一根電纜。故障終於(yu) 排除,測控長努力控製內(nei) 心的激動,開展及時而準確的報告,但“目光還是直線,聲音卻是曲線”。科技工作者頂住壓力創造奇跡的精神與(yu) 行為(wei) ,令人動容。

  作品情感表達最柔軟的部分,莫過於(yu) 以曲承為(wei) 中心的故事。曲成海去世後,媽媽談“船”色變,船成為(wei) 家裏的禁忌,孩子寄信,把信折成了帆船形狀,媽媽都得改成板正的四方形才肯寄出。而對大海與(yu) 航船的癡迷,刻在孩子的骨子裏了。孩子最終聽從(cong) 內(nei) 心召喚,應聘登上遠洋科考船。媽媽得知孩子選擇去學校的時候,默默給孩子帶去資金,也固執地轉身離去;孩子執行任務,媽媽牽腸掛肚,深夜為(wei) 了看直播,摔骨折了仍向孩子隱瞞病情。這位媽媽,支持了丈夫畢生的科考事業(ye) ,太知道用怎樣的自我犧牲與(yu) 隱忍,確保科考人無後顧之憂。作品展現了海洋科學研究突破的背後,有著沉甸甸的信念力量和巨大無私的付出。

  於(yu) 瀟湉對筆下人物之間的關(guan) 係,保持著足夠的神秘感。直至作品尾聲,這些看似相對獨立的人物與(yu) 故事,現出緊密關(guan) 聯。千帆是開篇故事中那個(ge) 踢到搪瓷茶缸的孩子,曲承是曲成海的兒(er) 子,葉子是葉勳的女兒(er) ……一代代海洋科考人,以一種天然的使命感,前赴後繼地推動著我國海洋事業(ye) 的高質量發展。即便是理科思維不夠優(you) 秀的千帆,也以海洋雜誌編輯的身份投入科普工作,表達著對海洋事業(ye) 融入血脈的摯愛與(yu) 身體(ti) 力行的傳(chuan) 承。

  《海上漂來你的信》中那些子承父業(ye) 進行科學接力的年輕人,那步履依然矯健的老院士,那些暈船嚴(yan) 重,吐得渾身乏力卻仍要“搶海水”的科技工作者,那些朝氣蓬勃的80後首席科學家,是中國海洋科考人群體(ti) 的典型代表。他們(men) 精神深處的共通性,就像千帆所述,“在所有的科考船上我都能感受到一種魂,這種魂讓人從(cong) 登船那一刻起,就和船融於(yu) 一體(ti) ”。這樣一個(ge) 群體(ti) ,這樣執著、勇毅的科學精神,支撐起代際相傳(chuan) 的海洋科考事業(ye) ,點亮海洋強國的璀璨未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