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房地產政策疊加有助強信心穩預期

發布時間:2022-10-12 10:54:00來源: 經濟日報

  國慶假期的前兩(liang) 天,房地產(chan) 市場密集迎來3項調控舉(ju) 措。其一是9月29日,央行、銀保監會(hui) 決(jue) 定階段性調整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符合條件的城市可自主決(jue) 定在2022年底前階段性維持、下調或取消當地新發放首套住房貸款利率下限。其二是9月30日,人民銀行下調首套個(ge) 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0.15個(ge) 百分點,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別調整為(wei) 2.6%和3.1%。其三是9月30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文支持居民換購住房個(ge) 人所得稅退稅。2023年12月31日前,對出售自有住房並在1年內(nei) 重新買(mai) 房的,對其出售現住房已繳納的個(ge) 人所得稅予以退稅優(you) 惠。

  上述舉(ju) 措出台,表明政策層麵積極以金融、財稅方麵的調整力促房地產(chan) 市場企穩回升。階段性調整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舉(ju) 措意味著一些城市可以下調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減輕購房者的還貸壓力。首套個(ge) 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的下調同樣能夠為(wei) 繳存職工減少一定購房資金壓力。“賣一買(mai) 一”退個(ge) 稅的優(you) 惠則將有助於(yu) 調動改善性需求的購房積極性。

  這些舉(ju) 措均指向降低剛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購房資金成本,政策疊加有助於(yu) 為(wei) 當前正在企穩的市場注入動力,有望增強購房者信心,穩定房地產(chan) 市場預期。

  這是一段時間以來各項穩樓市舉(ju) 措的再升級。今年以來,在房地產(chan) 市場總體(ti) 出現下行趨勢的情況下,有關(guan) 部門和各地積極出台調控政策穩定市場,包括取消限購、放鬆限貸、降低首付比例、給予購房補貼等。利好房地產(chan) 市場的政策舉(ju) 措力度大、種類多,隨著因城施策調控逐步深入,政策越發精準和精細。廣州、北京等城市重點針對二手房買(mai) 賣出台了帶押過戶、連環單業(ye) 務並行辦理等舉(ju) 措,破解二手房交易痛點,有助於(yu) 活躍市場交易。四川等多地提出對多孩家庭放寬購房資格條件。

  政策加碼,市場反響幾何?分化仍是當前房地產(chan) 市場較為(wei) 明顯的特征。9月和10月,是房地產(chan) 市場的傳(chuan) 統銷售旺季。很多房地產(chan) 開發企業(ye) 均加大了推新盤和促銷的力度。節前房貸利率下調政策已在眾(zhong) 多城市迅速落地,一段時間以來持續性的利好政策能激活一部分購房需求。因此,國慶假期期間,無論是一二線,還是三四線,均有一些城市市場活躍度有較為(wei) 明顯的提升。不過,也有相當數量的城市,市場依然較為(wei) 冷清。而同一座城市裏,也出現了冷熱不均的狀況,有的新房項目大賣,有的則是乏人問津。同時,受到前期一些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項目出現停工情況的影響,購房者對購買(mai) 期房是否能如期交付仍存顧慮,轉向關(guan) 注二手房,從(cong) 而出現了一些城市二手房回暖趨勢好於(yu) 新房的局麵。

  購房者對未來房地產(chan) 市場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決(jue) 定著市場的走向。從(cong) 長遠看,信心來自於(yu) 我國仍處於(yu) 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城鎮每年新增上千萬(wan) 人口,對城市的住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仍有大量需求;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等也有很大任務量。因此,房地產(chan) 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仍有相當大的空間。從(cong) 近處看,個(ge) 別房地產(chan) 項目出現停工,一些房地產(chan) 開發企業(ye) 資金鏈緊張,這些均影響了購房者的信心。目前,這種情況正在得到扭轉,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等有關(guan) 部門出台了專(zhuan) 門措施,以政策性銀行專(zhuan) 項借款的方式,支持有需要的城市推進已售逾期難交付的住宅項目建設交付;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一些城市的“保交樓”也取得積極進展。

  可以看到,政策“組合拳”正在逐步顯現效果,不斷修複市場信心。隨著房地產(chan) 調控政策工具箱的不斷打開,各地相關(guan) 配套措施進一步落地,購房者的信心和積極性有望繼續修複,房地產(chan) 市場有望進一步企穩回升。要強調的是,政策疊加旨在促進市場企穩,重點均在更好滿足剛需和改善性需求。對於(yu) 一線熱點城市,仍要牢牢堅持“房住不炒”定位,避免投機炒作卷土重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亢舒)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