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心理疾病隱藏在進食問題背後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食物能給人體(ti) 帶能量和營養(yang) ,美味的食物還能讓人心情愉悅。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陳超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進食情況其實也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食欲下降
當一個(ge) 人持續食欲下降時,提示可能存在抑鬱症。在抑鬱狀態下,人會(hui) 缺乏食欲,進食變成了一項任務。不光是食物,任何事情都無法讓抑鬱症患者提起興(xing) 趣。患者總是開心不起來,缺少愉快的體(ti) 驗,時間長了甚至對生活都喪(sang) 失希望。抑鬱症患者可能還會(hui) 存在睡眠障礙、身體(ti) 疲乏、性欲下降,體(ti) 重減輕等症狀。
進食量變化及異常進食行為(wei)
由於(yu) 性別、年齡、工作強度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每個(ge) 人的進食量也不同。當一個(ge) 人的進食量相較於(yu) 其本人突然出現變化時,提示可能存在進食障礙。
厭食症是患者有意節製飲食,導致體(ti) 重明顯低於(yu) 正常標準的一種進食障礙。患者會(hui) 刻意減少熱量攝入和增加消耗,對瘦存在無休止地追求,會(hui) 伴有體(ti) 象障礙,即使已骨瘦如柴但看到鏡中的自己仍是胖的。還有一種進食障礙患者,會(hui) 頻繁出現不可抗拒的攝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為(wei) ,進食後又因擔心發胖而采用各種方法減輕體(ti) 重的一種進食障礙,臨(lin) 床上稱之為(wei) 貪食症。因為(wei) 怕發胖,患者會(hui) 有清除行為(wei) ,如摳吐、使用瀉藥等。
另外,有些人還會(hui) 出現情緒性進食,同樣是短時間內(nei) 大量進食,但患者沒有清除行為(wei) 。這種進食行為(wei) 會(hui) 有調節情緒的作用,但調節隻是暫時的,長期來看患者會(hui) 伴有自責、內(nei) 疚、空虛的感覺,更容易伴發抑鬱情緒。
胃腸道不適感
生活中,有些人遇到一些負性事件後會(hui) 出現胃腸道不適,檢查後未見異常,或無法解釋現有的症狀,不適感反複出現,嚴(yan) 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lin) 床上稱之為(wei) 軀體(ti) 形式障礙。該疾病也屬於(yu) 一種精神疾病,需要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聯合幹預。(閆妍 實習(xi) 生劉心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