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長陽:紅柿掛枝頭 點亮致富路
深秋時節,一個(ge) 個(ge) 火紅的柿子綴滿枝頭,格外好看。“最高賣到5塊錢一斤,一畝(mu) 地大概有8000塊的收入!”湖北長陽縣漁峽口鎮沿坪村村民覃遠雙一手握住柿子的莖蒂,一手持剪刀麻利地剪下,“哢嚓”一聲,柿子便落入手中。今年,漁峽口鎮近2000畝(mu) 高山紅柿喜獲豐(feng) 收,每天有5萬(wan) 多斤高山紅柿,經過采摘分揀包裝後,發往廣東(dong) 、武漢等全國各地。
最高興(xing) 的要數高山紅柿的“媒人”秦俊鬆。2015年,秦俊鬆在秭歸一家苗木基地裏,第一次品嚐到了這種口感脆甜的柿子,它不同於(yu) 家鄉(xiang) 普通的軟柿子,兼具柿子的香味和蘋果的口感!
秦俊鬆當即買(mai) 下100多斤柿子帶回家。又騎著摩托車,一路奔往高峰村找村民們(men) 試吃,“大家都誇這柿子口感獨特、好吃!”秦俊鬆說,這讓他心裏一下子有底了。
開過出租、跑過貨運,走南闖北的經曆,讓秦俊鬆眼界更為(wei) 開闊。雖然自家有七八畝(mu) 地的椪柑,但他卻不想固守著父輩的果園。而彼時,漁峽口鎮出產(chan) 的清江椪柑,早已經聲名在外不愁賣。
秦俊鬆卻有自己的主意。“椪柑適合生長在500米以下的清江河穀地帶,海拔600米到1200米的中山地帶,一直沒有好產(chan) 業(ye) 。” 秦俊鬆認為(wei) ,高山紅柿恰好可以填補中山地帶的產(chan) 業(ye) 空白。
說一千道一萬(wan) ,不如自己帶頭幹。2015年,秦俊鬆帶領高峰村部分村民,試著種下100多畝(mu) 紅柿。兩(liang) 年後,果苗長成一人多高的大樹,紅紅的果實掛上枝頭。試種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苦於(yu) 沒有好產(chan) 業(ye) 的村民,開始主動找秦俊鬆取經。2017年,他牽頭成立宜昌長陽潤龍甜柿專(zhuan) 業(ye) 種植合作社,並給自己取了個(ge) “柿長好”的網名,心無旁騖發展高山紅柿產(chan) 業(ye) 。
種植缺技術!不怕!合作社邀請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柿協會(hui) 專(zhuan) 家當起了技術顧問,不僅(jin) 在社員交流群裏答疑解惑,還到村裏義(yi) 務開展技術培訓。
銷售沒渠道!不怕!合作社一方麵實行統一收購,另一方麵“授人以漁”,教村民通過網絡進行銷售。“隻有種植戶的口袋鼓起來,紅柿產(chan) 業(ye) 才能真正做大做強!” 秦俊鬆說,隻有產(chan) 業(ye) 活了,也才能留住人、謀振興(xing) 。
新鮮紅柿作為(wei) 鮮果出售,果形較小的則風幹製成柿餅,柿葉還是中藥材原料……如今,漁峽口鎮中山紅柿產(chan) 業(ye) 欣欣向榮,僅(jin) 沿坪村就發展高山紅柿400多畝(mu) ,綜合產(chan) 值達到300萬(wan) 元,全村近四成村民依托高山紅柿產(chan) 業(ye) 增收致富。
黨(dang) 的二十大提出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這也讓秦俊鬆這位新農(nong) 人信心更足了,在深耕品質的同時,他還計劃做優(you) 品牌,拓寬銷售渠道,爭(zheng) 取讓高山紅柿走進商超。(經濟日報記者 柳潔 通訊員 覃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