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水盡責 目前全國村級河湖長和巡護河員已超90萬名
目前全國村級河湖長和巡護河員已超90萬(wan) 名
家門口的河變清變美了
本報記者 王 浩
核心閱讀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xiang) 人居環境整治。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紮實推進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鄉(xiang) 村水環境治理。目前全國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超90萬(wan) 名村級河湖長和巡護河員發揮積極作用,農(nong) 村河湖麵貌持續改善。
清水溪蜿蜒流入嘉陵江。兩(liang) 水相匯處,是重慶市沙坪壩區金蓉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村級河長蔣世佳的巡護區域。“這裏水流相互頂托,垃圾、雜草等漂浮物容易堆積。巡河時要格外關(guan) 注,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一年下來,我們(men) 能清理河道垃圾10多噸。”
清理垃圾、上報線索、申請項目……蔣世佳忙得帶勁兒(er) ,“有了村級河長,家門口的河,有人管也管得好。水清岸綠,大夥(huo) 兒(er) 住得更舒心了。”
每一條河、每一個(ge) 湖都有人管了。全麵推行河湖長製以來,全國省市縣鄉(xiang) 村五級120多萬(wan) 名河湖長上崗履職,其中村級河湖長(含巡護河員)已有90多萬(wan) 名,上下貫通、環環相扣的責任鏈條,促進鄉(xiang) 村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守水盡責,農(nong) 村河湖環境向好
小河靜流,草木葳蕤,墩子河畔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梅林村風光如畫。村級河長陳賢彬沿河而行,悉心巡查,“每天出門我都先到河邊走走看看。”
“墩子河雖小,但通向長江,必須守好‘責任田’。”自2015年擔任村級河長以來,陳賢彬一點點摸清門道,“浪花裏氣泡多,說明水體(ti) 含氧量不錯。草叢(cong) 裏的排汙口要多看多聞。滾水壩、泄洪閘等水利設施得按時‘體(ti) 檢’。”
河長上崗,守水有責。“過去汙水直排、垃圾亂(luan) 扔,河水又髒又臭,村民繞道走。”陳賢彬回憶,“從(cong) 上遊水庫放水衝(chong) 汙,過不了幾天水麵又恢複原貌。缺錢又缺人,黑臭淤泥挖不幹淨,效果不盡如人意。”
有難題,找河長。“區、鄉(xiang) 、村設立三級河湖長,同抓共管。水利、生態環境、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等部門聯手。河長辦統籌協調,督導考核,‘九龍治水’變成合力治水。”夷陵區河湖長製辦公室專(zhuan) 職副主任商桑介紹。目前夷陵區設立36名區級河湖長、54名鎮級河湖長、208名村級河湖長。
有隊伍、有資金,治理力度明顯加大。陳賢彬感受深切,“河道得到徹底清挖整治,廁所改造基本完成,排汙溝升級為(wei) 汙水收集管網,九成生活汙水得到有效處理。”陳賢彬說,“棘手問題上報後,當天就有回複。”目前墩子河水質由劣Ⅴ類變為(wei) Ⅲ類。
墩子河的變化,梅林村村民田聖舉(ju) 看在眼裏:“風景變好了,村裏人都來河邊遛彎、跳廣場舞。”
“農(nong) 村河湖雖多為(wei) 小微水體(ti) ,但承擔著灌溉、供水和涵養(yang) 生態等多種功能,在保障糧食安全、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村級河湖長通過常態化管理,解決(jue) 水保護治理的‘末梢’難點。”水利部河湖管理司河湖長製工作處處長吳海兵介紹。
治水要“智”水。手機、無人機等成為(wei) 巡河新工具,巡河更便捷,治理更高效。
在江西省贛縣區東(dong) 田村,東(dong) 田河繞村而過。“手機巡河,幫了大忙。”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級河長成中正說,“打開‘河掌雲(yun) ’手機軟件,簽到定位,巡河足跡可被實時記錄。發現問題拍一拍上傳(chuan) ,小事不出門,大事有人管。”
“村級河長在線曬問題,我們(men) 精準解決(jue) ,管護不留死角。”贛縣區河長辦常務副主任鄧毅介紹。一係列新技術廣泛應用,讓河長有了“順風耳”“千裏眼”。區裏打造智慧河長平台,安裝視頻監控,目前區裏共安排村(居)級河長276人,巡查員或專(zhuan) 管員176人。
技術賦能,河湖長實現“雲(yun) ”裏巡、在線管。各地探索打造“天、空、地、人”立體(ti) 化監管網絡,初步實現“衛星遙感+無人機+視頻監控+手機軟件”的河湖智慧監督檢查。
治水治岸,水美鄉(xiang) 村更加宜居
潺潺小河淌過田野,青青草木映入碧水。“水變清了,岸變綠了,河湖成了村裏的風景線。”江蘇省泗陽縣盧集鎮成子湖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村級河長邵建感慨。
曾幾何時,水質退化困擾水鄉(xiang) 。“治汙的呼聲大,咱要下大力氣解決(jue) 。”邵建說。
清淤泥、連水係、治汙水,一套組合拳讓河暢流、水常清。“原本髒臭的底泥被清除,河道每隔50米就有一個(ge) 抽水泵,流水潺潺、清水見底、遊魚細石的景象又回來了。”邵建細數變化。
生活汙水收集處理是難題。“過去一套管網通到底,雨水汙水一起流。如今,開展雨汙分流改造,建設處理廠,讓汙水得到根治。”邵建介紹。
泗陽縣河湖眾(zhong) 多、水網交織,為(wei) 了守好水環境,當地以河湖長製為(wei) 抓手,全力推進河道疏浚、河水治汙、河岸綠化,打造幸福河湖。今年以來,縣、鄉(xiang) 兩(liang) 級河湖長累計巡河3000多次,村級河湖長巡河8200多次。目前,35條河道實現係統化治理,治理河道137多公裏,實施河道清淤100多公裏。
問題在水裏,根子在岸上。村級河湖長治水更治岸,統籌推進農(nong) 村河湖保護和人居環境整治,打造更多人水和諧的美麗(li) 鄉(xiang) 村。
織女河流經山東(dong) 省壽光市台頭鎮三座樓村,小橋橫臥,步道延綿。“織女河成了村民們(men) 的親(qin) 水線,唱歌的、跳舞的,晚上都過來,河邊可熱鬧了。”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級河長張吉光說。
織女河變美,來之不易。“過去,汙水流河裏,垃圾倒河邊,家裏是幹淨了,河裏卻變得髒亂(luan) 差。”張吉光說,當上河長,思路打開了。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改水改廁、垃圾處理、村容改善一手抓,治水、治岸、治村一體(ti) 推進。
“過去垃圾為(wei) 啥堆河邊,還不是因為(wei) 沒地兒(er) 倒?近些年在市裏支持下,村裏有了保潔員、村道上放了垃圾桶,專(zhuan) 業(ye) 保潔公司定期清運,垃圾再也不落地。”張吉光介紹,“安裝路燈、鋪綠化帶、修小廣場,織女河的‘顏值’更高了。”
“透過河水能看到水草了,魚群變多了,消失好些年的白鷺飛回來了。”日常巡河中,張吉光總能欣喜地發現織女河的新變化。
一個(ge) 個(ge) 水美鄉(xiang) 村更宜居。10年來,農(nong) 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生活垃圾和汙水治理水平明顯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2021年水利部基本完成第一批55個(ge) 水美鄉(xiang) 村試點縣建設任務,治理農(nong) 村河道3800多公裏、湖塘1300多個(ge) ,受益村莊3300多個(ge) 。
興(xing) 業(ye) 富民,好生態帶來好產(chan) 業(ye)
小河彎彎,清水淙淙,一道風景線孕育一條產(chan) 業(ye) 帶。
在河北邯鄲,滏陽河迤邐奔淌。上遊的溢泉湖,水天一色。“大家的營生從(cong) 水裏搬到岸上,河變美了,人也富了。”磁縣路村營鄉(xiang) 下莊店村村民孫超說,“賞美景、品河鮮,漁家樂(le) 生意紅火,忙的時候一天能招待五十來桌。”
孫超見證著滏陽河的變遷,“以前家裏網箱養(yang) 魚,雖說掙著了錢,可河水水質越來越差。”縣裏開展網箱清理,孫超帶頭上岸,辦起漁家樂(le) 。
“清理網箱、治理汙水、美化環境,隨著治理推進,清淩淩的滏陽河又回來了。”下莊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級河長王金柱說,靠水吃水有了新吃法,開民宿、辦漁家樂(le) ,不少人吃上“生態飯”。
以水為(wei) 景,以景興(xing) 產(chan) 。磁縣將水生態治理、水景觀打造與(yu) 水文化、民俗產(chan) 業(ye) 、旅遊開發等相融合,2021年全縣接待遊客700多萬(wan) 人次。
邯鄲大力實施滏陽河全域生態修複,對沿線145個(ge) 村莊開展環境美化。一河碧水帶動沿線發展。源頭的峰峰礦區,鮮切花、中草藥等一批特色產(chan) 業(ye) 依河而興(xing) 。中遊永年區,河堤頂路竣工,綠色蔬菜運輸更加方便。下遊曲周縣,好水“澆灌”出多肉植物產(chan) 業(ye) ,育苗企業(ye) 發展到30多家,年培育種苗8億(yi) 多株。
“滏陽河是綠色生態帶,更是璀璨文化帶、繽紛旅遊帶,我們(men) 在強化治理的同時,提升景區品位、靚化沿岸風貌、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形成以古跡踏尋、通航觀光、林果采摘、特色農(nong) 業(ye) 等為(wei) 主的沿河產(chan) 業(ye) ,讓生態之河成為(wei) 富民之河。”邯鄲市水利局局長侯有民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廣西北海市努力實現河長全覆蓋、責任無盲區,實施水係連通及水美鄉(xiang) 村建設,良好的水環境為(wei) 生態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旅遊提供有力支撐。陝西漢中市推進河湖長製與(yu) 全域旅遊、文化建設等深度融合,在漢江、嘉陵江沿線打造生態城鎮,讓河湖生態優(you) 勢逐步轉化為(wei) 經濟發展優(you) 勢。
吳海兵介紹,鄉(xiang) 村河湖對農(nong) 村生態環境保護、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等發揮著重要作用。村級河湖長要統籌好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引來源源不斷“生態水”“發展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