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護百湖 守萬物 築江城——武漢生態保護紀實
新華社武漢11月5日電 題:護百湖 守萬(wan) 物 築江城——武漢生態保護紀實
新華社記者
時值深秋,位於(yu) 武漢西南的沉湖濕地,澄澈的湖水倒映出天光雲(yun) 影,長長的淺灘上密密麻麻落滿了各種候鳥。這片曾因圍湖養(yang) 魚導致水質惡化、鳥兒(er) 不敢親(qin) 近的濕地,如今已變身為(wei) 候鳥的天堂。
候鳥,如同一個(ge) 縮影,見證了武漢為(wei) 生態保護所付出的努力,也詮釋了為(wei) 何《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選擇在武漢舉(ju) 辦。
打開武漢市地圖,猶如一座“濕地上的城市”,境內(nei) 江河縱橫、湖泊密布,擁有165條河流、166個(ge) 湖泊,全市濕地麵積約為(wei) 16.24萬(wan) 公頃,占區域麵積的18.9%。5個(ge) 濕地自然保護區、10個(ge) 濕地公園,猶如散落在城市之中的綠色明珠。
在這座鑲嵌於(yu) 河湖間的“國際濕地城市”,如何處理人與(yu) 濕地的關(guan) 係是一道“必答題”。
20多年前,隨著城市化、工業(ye) 化快速推進,填湖造樓、圍湖造田一度導致不少湖泊萎縮,濕地遭到破壞。
“水被汙染了,鳥兒(er) 也不願意來了。”武漢市蔡甸區消泗鄉(xiang) 漁樵村原村支部書(shu) 記陳為(wei) 炳說,生態環境不好的時候,飛來過冬的雁群常常無處落腳。
2010年,武漢痛定思痛,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為(wei) 濕地保護立法,出台了《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2014年,《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chang) 暫行辦法》開始實施,探索用激勵機製引導農(nong) 民調整種植和養(yang) 殖方式。
從(cong) 完善製度設計,到健全保護管理體(ti) 係,武漢濕地保護駛入“快車道”。退養(yang) 還濕和濕地生態修複等一些具體(ti) 措施被提上日程。從(cong) 2017年到2021年,武漢市累計投入濕地保護修複資金9.65億(yi) 元,共計退漁還濕9.5萬(wan) 畝(mu) 、退耕還濕1萬(wan) 畝(mu) 。
今年十月,一隻大紅鸛現身沉湖,這是繼去年之後大紅鸛第二次在此現身。在武漢市觀鳥協會(hui) 副會(hui) 長魏斌看來,如果去年大紅鸛是“誤闖”沉湖,那今年再次駐足,說明它們(men) 也覺得武漢的生活條件不錯。
在沉湖濕地七壕保護站的大屏幕上,監控傳(chuan) 回的畫麵顯示著周圍鳥類的活動情況。與(yu) 此同時,係統自動通過圖像、聲紋實時監測著鳥的種類和數量。
“智慧監測係統為(wei) 濕地保護添加了科技翅膀,提升了濕地管理智慧化、精細化、標準化水平。”武漢市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方瑛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這座“百湖之市”停留。而武漢,也在竭力創造更好的城市生態環境。
70歲的趙誌剛是武鋼退休職工,抱著相機來到家附近的青山江灘成了他退休後的一大愛好。“我特別喜歡拍青山江灘。”他說,以前這裏拖運砂石、鋼材的車輛很多,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灰,“現在大變樣,環境好風景好”。
這得益於(yu) 幾年前的武青堤堤防江灘綜合整治工程,將防洪功能與(yu) 城市景觀自然融合,還江於(yu) 民。“青山江灘采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武漢生態環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觀設計師熊穎介紹,大量的植被以及緩坡、下沉式生態草溪和雨水花園,讓雨水通過景觀水係內(nei) 的植物根係生態過濾後,補充地下水。
在城市建設和生態布局中,武漢沒有辜負濕地資源豐(feng) 富的自然稟賦,已建成小微濕地23處,今年底將達到32處。淨化水質、調節微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小微濕地變身城市的“毛細血管”,濕地生態服務範圍由傳(chuan) 統的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向城市中心區域不斷輻射。
水在城中,城在景中。如今的武漢,高樓林立間覓得綠色湖塘,叢(cong) 林掩映中藏著幽靜步道,越來越多的市民在享受濕地帶來的綠色空間時,也將保護濕地的理念刻進了心裏。
“看,這個(ge) 鳥是黑鸛,被稱作‘鳥中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武漢天興(xing) 洲郊野公園,武漢外國語學校五年級學生李茂寧正舉(ju) 著望遠鏡看得出神。現在的他,還有一個(ge) “特殊”身份——天興(xing) 洲的“濕地小衛士”。
2020年起,武漢市開展了青少年進濕地研學教育活動,每年麵向全市百餘(yu) 所中小學招募9至18歲的孩子擔任“濕地小衛士”。走進自然,“認領”一塊濕地,親(qin) 身參與(yu) 到濕地保護和科普中,成了許多中小學生的“新任務”。
“學到知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們(men) 心中種下守護的種子。”武漢市園林和林業(ye) 局生態保護修複處處長唐聞說,珍惜濕地資源,愛護自然環境,要把更多自然知識和環保理念傳(chuan) 遞下去。
在江城的綠意中,守護濕地的種子正悄然發芽。(記者侯文坤、徐鵬航、熊翔鶴、龔聯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