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一代“人造太陽”又迎突破,離核聚變點火更近一步

發布時間:2022-11-08 09:09:00來源: 科技日報

  新一代“人造太陽”又迎突破,離核聚變點火更近一步

  提高三乘積,讓可控核聚變走向現實

  ◎實習(xi) 記者 都 芃

  依托現有核科技工業(ye) 體(ti) 係,凝聚核工程領域具有專(zhuan) 業(ye) 經驗和技術基礎的相關(guan) 研究單位和企業(ye) ,逐步搭建聚變能的技術開發體(ti) 係和工業(ye) 體(ti) 係,集中力量開展核聚變工程和技術攻關(guan) ,再經過三十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到2050年左右,人類將能利用核聚變能源。

  段旭如

  中核集團核聚變堆技術領域首席專(zhuan) 家

  核聚變,是一種核反應的形式,即輕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結合成較重原子核(例如氦)時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在不加約束的情況下,核聚變往往是劇烈而不可控的。長期以來,實現可控核聚變,為(wei) 人類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是人們(men) 的願景。核聚變點火作為(wei) 實現可控核聚變的關(guan) 鍵步驟,是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前提和基礎。如今,實現核聚變點火這一目標,正在逐漸走向現實。

  近日,中核集團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傳(chuan) 來捷報,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HL-2M)等離子體(ti) 電流首次突破100萬(wan) 安培(1兆安)。

  100萬(wan) 安培電流是個(ge) 什麽(me) 概念?有怎樣的關(guan) 鍵意義(yi) ?專(zhuan) 家指出,達到100萬(wan) 安培這個(ge) 數字,標誌著我國“人造太陽”向著核聚變點火邁出了重要一步。

  三大關(guan) 鍵參數,實現聚變點火必要條件

  如果說通過分裂重原子核來產(chan) 生能源的核裂變,是將原本完整的鏡子打碎,那麽(me) 核聚變可以說恰恰相反,其產(chan) 生能源的方式是將打碎的鏡子複原,通過“破鏡重圓”來釋放能量。

  中核集團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主持工作)、HL-2M實驗負責人鍾武律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核聚變產(chan) 生能源的基本原理是由於(yu) 氫的同位素——輕原子核氘和氚結合成較重的原子核氦時會(hui) 釋放巨大能量。太陽內(nei) 部便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類似的核聚變反應,從(cong) 而源源不斷地發出光和熱。

  而想要兩(liang) 個(ge) 原本獨立的原子核克服各種阻礙合為(wei) 一體(ti) ,就需要溫度、密度、約束時間等參數滿足極為(wei) 苛刻的條件。否則反應無法維持,核聚變就不會(hui) 發生。

  英國物理學家勞森在上世紀50年代對核聚變反應堆的能量平衡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後,提出了核聚變研究中著名的“勞森判據”,即當核聚變反應的能量產(chan) 出率大於(yu) 能量損耗率,並且有足夠能量使核聚變反應穩定持續時,通常意味著核聚變點火成功。利用具體(ti) 的計算公式,目前可以將勞森判據直觀地轉換為(wei) 對溫度、密度、約束時間這三個(ge) 參數的乘積,即所謂聚變三乘積大小的判斷。

  鍾武律表示,衡量核聚變裝置及核聚變研究的水平,主要看三個(ge) 參數:燃料的離子溫度、等離子體(ti) 密度和能量約束時間,三者缺一不可。

  而在磁約束核聚變裝置中,上述三個(ge) 參數中的等離子體(ti) 密度和能量約束時間恰恰與(yu) 等離子體(ti) 電流成正比。“等離子體(ti) 電流越高,等離子體(ti) 密度和能量約束時間這兩(liang) 個(ge) 參數就越高,就可以更加接近點火要求的聚變三乘積。”鍾武律說,“因此,如果根據聚變三乘積的結果倒推,未來托卡馬克要實現穩定運行,等離子體(ti) 電流必須超過1兆安。”

  此外,鍾武律還介紹,聚變堆的聚變功率與(yu) 等離子體(ti) 電流的平方成正比,等離子體(ti) 電流若提升10倍,聚變功率便可提升100倍。

  多種先進技術,不斷刷新各項國內(nei) 國際紀錄

  “勞森判據”已經指出實現核聚變點火需要提高的三個(ge) 參數,實現核聚變點火似乎已經變成一場“開卷”考試。可是答案雖已寫(xie) 明,“解題”過程卻仍需不斷探索。圍繞著提高聚變三乘積、實現核聚變點火這一最終目標,多年來,我國的托卡馬克裝置不斷刷新著新的紀錄。

  托卡馬克裝置通常有著大體(ti) 相似的結構,鍾武律向記者介紹,托卡馬克裝置的中央是一個(ge) 環形真空室,裏麵注滿氣體(ti) ,外麵纏繞著線圈。線圈通電後,會(hui) 在托卡馬克內(nei) 部產(chan) 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裏麵的氣體(ti) 將被電離成等離子體(ti) 並形成等離子體(ti) 電流。當等離子體(ti) 被加熱到極高溫度後,便可實現核聚變。

  在此次新一代“人造太陽”HL-2M實現等離子電流1兆安突破前,我國的另一個(ge) “人造太陽”,由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ti) 所研製的被稱為(wei) 東(dong) 方超環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也頻頻進入大眾(zhong) 視野。它也是我國自主設計的世界首個(ge) 非圓截麵全超導托卡馬克。

  在突破聚變三乘積的道路上,常規的托卡馬克裝置存在著一定的固有缺陷。目前,世界上的多數托卡馬克裝置主要以實驗研究為(wei) 目的,要不斷對約束等離子體(ti) 的磁場的形態和性質進行深入研究。這就要求其約束磁場能夠長時間穩定運行。雖然磁場可以約束上億(yi) 攝氏度的等離子體(ti) ,但是其本身卻並不穩定。維持強大的約束磁場,需要非常大的電流。但是普通線圈在高強度、長時間通電後難免會(hui) 大量發熱。如果僅(jin) 從(cong) 這一角度來看,常規托卡馬克在長時間穩定運行方麵存在著諸多挑戰。

  為(wei) 了解決(jue) 常規托卡馬克的瓶頸,超導技術便被引入到了托卡馬克建設中。超導材料由於(yu) 具有顯著的零電阻特性,幾乎不產(chan) 生電阻熱,可以通過強大的電流穩定地產(chan) 生強磁場,因此被認為(wei) 是未來托卡馬克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wei) 全球首個(ge) 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的中間是高11米、直徑8米的圓柱形大型超導磁體(ti) ,外側(ce) 則由超導材料製成的線圈圍成。得益於(yu) 超導材料的零電阻等特性,EAST在運行過程中可以大大節省供電功率,並且長時間維持磁體(ti) 工作。因此,EAST在能量約束時間這一參數上具有格外強大的優(you) 勢。

  同時,借助電子回旋與(yu) 低雜波協同加熱等技術,EAST在建成後先後成功突破等離子體(ti) 中心電子溫度1億(yi) 攝氏度、可重複的1.2億(yi) 攝氏度101秒和1.6億(yi) 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ti) 運行、1056秒的長脈衝(chong) 高參數等離子體(ti) 運行等多項國內(nei) 、國際紀錄。

  作為(wei) 我國最新一代托卡馬克裝置,HL-2M采用的是常規磁體(ti) ,應用了先進的結構與(yu) 控製方式。鍾武律表示,HL-2M的等離子體(ti) 體(ti) 積是國內(nei) 同類裝置的2倍以上,在未來,其等離子體(ti) 電流能力將提高到2.5兆安以上。

  一個(ge) 宏偉(wei) 目標,力圖2050年實現能源化利用

  今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中核集團核聚變堆技術領域首席專(zhuan) 家、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科技谘詢委員會(hui) 副主席段旭如表示,若依托現有核科技工業(ye) 體(ti) 係,凝聚核工程領域具有專(zhuan) 業(ye) 經驗和技術基礎的相關(guan) 研究單位和企業(ye) ,逐步搭建聚變能的技術開發體(ti) 係和工業(ye) 體(ti) 係,集中力量開展核聚變工程和技術攻關(guan) ,再經過三十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到2050年左右,人類將能利用核聚變能源。

  目前在磁約束核聚變領域,集結了全球多個(ge) 主要經濟體(ti) 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最為(wei) 受人矚目。該計劃的目標是建設能產(chan) 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托卡馬克裝置。

  段旭如表示,我國自2006年正式參加ITER計劃以來,承擔了ITER裝置重要關(guan) 鍵部件的製造任務。我國多個(ge) 托卡馬克裝置在吸收ITER先進技術的同時,也為(wei) ITER計劃提供了寶貴的研究參考。利用ITER計劃這一良好國際合作平台,我國的聚變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從(cong) 過去的跟跑步入了並跑階段,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此次實現突破的HL-2M裝置接下來也將繼續與(yu) ITER計劃展開合作,開展相關(guan) 物理實驗,力爭(zheng) 掌握或突破聚變堆工程相關(guan) 技術,如高功率輔助加熱和電流驅動、偏濾器排灰排熱、聚變產(chan) 物診斷等關(guan) 鍵技術。

  鍾武律表示,HL-2M不僅(jin) 可以實現高參數的等離子放電,其離子溫度也可達到1.5億(yi) 攝氏度,實現與(yu) 聚變堆相關(guan) 的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ju) 電流等離子體(ti) 運行。在未來,HL-2M將繼續有條不紊地開展後續實驗工作,衝(chong) 擊更高的等離子體(ti) 電流和離子溫度等參數,全麵提升聚變三乘積,實現我國“人造太陽”研究的新飛躍。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