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對理財亂象要及時亮劍

發布時間:2022-11-08 09:27:00來源: 經濟日報

  近日,銀保監會(hui) 對3家商業(ye) 銀行及1家理財公司開出共計1040萬(wan) 元的罰單。這是繼今年6月份監管部門首次對2家商業(ye) 銀行及2家理財公司的理財業(ye) 務違規作出處罰後,年內(nei) 第二次對多家金融機構開出大額罰單。

  不難理解,監管部門頻出重拳整治理財業(ye) 務違規,其目的是引導金融機構在大資管業(ye) 務起步初期及時構建起與(yu) 自身業(ye) 務特點和風險狀況相適應的合規管理體(ti) 係,為(wei) 我國財富管理市場依法合規、有序轉型夯實基礎。

  今年是《關(guan) 於(yu) 規範金融機構資產(chan) 管理業(ye) 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的首年,資管行業(ye) 開啟了打破“剛兌(dui) ”新模式,“賣者盡責、買(mai) 者自負”成為(wei) 理財市場的必然選擇。在近4年的過渡期內(nei) ,多數金融機構深入整改資產(chan) 管理類產(chan) 品,推動理財產(chan) 品向全麵淨值化轉型。然而,難免有部分金融機構為(wei) 了維護既有利益蛋糕,不舍得丟(diu) 掉保本理財產(chan) 品這個(ge) 業(ye) 務,延緩出清存量保本理財產(chan) 品。在此次被處罰的金融機構中,有幾家機構因老產(chan) 品規模在部分時點出現反彈、同業(ye) 理財產(chan) 品未持續壓降而吃到罰單,這與(yu) 今年6月份被罰的金融機構存在的違規問題如出一轍。這表明,在理財業(ye) 務日常監管常態化的當下,金融機構若想用老產(chan) 品打擦邊球的方法蒙混過關(guan) ,必定將為(wei) 其違規行為(wei) 付出代價(jia) 。

  我國資管行業(ye) 正步入良性發展階段。今年上半年銀行業(ye) 理財市場轉型持續深化,淨值型理財產(chan) 品存續規模占比超95%。理財市場整改工作之所以取得較快進展,一方麵得益於(yu) 金融監管部門初步建立起理財公司和理財業(ye) 務規則體(ti) 係,比如從(cong) 資管新規到理財新規,再到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涵蓋範圍廣、涉及主體(ti) 多。即便是作為(wei) 托管機構的母行,如果托管業(ye) 務違反資產(chan) 獨立性原則要求、操作管理不到位也難辭其咎,此次一同被罰的理財公司及其母行就是一個(ge) 佐證。另一方麵得益於(yu) 我國理財市場行業(ye) 環境的逐步改善,比如,不規範的關(guan) 聯交易、監管套利等亂(luan) 象得到一定遏製,理財市場和產(chan) 品正走上規範化運行軌道。

  在一係列監管規則引導下,理財市場逐步擺脫過去粗放競爭(zheng) 的狀況,同時也讓理財公司認識到合規經營才是生存之本。根據理財相關(guan) 監管辦法要求,在理財產(chan) 品銷售機構和銷售人員展業(ye) 過程中,不得使用未說明選擇原因、測算依據或計算方法的業(ye) 績比較基準,單獨或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示業(ye) 績比較基準。目前來看,個(ge) 別被罰機構向投資者傳(chuan) 遞了不規範的業(ye) 績比較基準信息,誤導並招攬投資者購買(mai) 有關(guan) 理財產(chan) 品,遭到重罰應引以為(wei) 戒。

  麵對罰單,無論是商業(ye) 銀行還是理財公司,對內(nei) 要自查自糾,對理財產(chan) 品的薄弱領域、易滋生問題的環節來一場徹底的大掃除;對外要向投資者及時、全麵披露產(chan) 品信息,讓投資者充分知悉淨值化理財產(chan) 品風險以及收益情況,這是未來資管行業(ye) 轉型必須邁過的坎。

  而對投資者來說,如果還抱著原來保本保收益的理念投資理財產(chan) 品的話,恐將遭受市場挫折。今年一季度,向來以穩健收益著稱的銀行理財產(chan) 品出現小規模“破淨”,投資者“躺贏”賺錢的想法難以實現。因此,金融機構要引導投資者正確看待市場變化,理性評估市場波動對自身投資的影響,合理選擇權益類、混合類等風險波動較大的理財產(chan) 品。(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寶會(hui) )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