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反哺”讓老年人一起來“5G衝浪”
年輕人教老年人過上新生活
“數字反哺”讓老年人一起來“5G衝(chong) 浪”
“我知道有一家奶茶店真的絕絕子”“今天跟集美也是在逃公主的一天”……這些對話來自住在養(yang) 老院中的一對閨蜜。
最近,25歲的河南許昌小夥(huo) 兒(er) 樊金林因拍攝自己創辦的“網紅養(yang) 老院”的日常生活火出圈了。在他的鏡頭裏,不僅(jin) 有“老閨蜜”的爆笑對話,也有老爺爺戴著墨鏡“打碟”,還有老人玩起了時下流行的“羊了個(ge) 羊”小遊戲改造的撲克牌。有網友笑稱,“爺爺奶奶們(men) 都在‘5G衝(chong) 浪’啦!”
如今,習(xi) 慣了在互聯網上“衝(chong) 浪”的老年人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操心父母養(yang) 老的同時,也在嚐試讓老年人更深度地融入數字時代,“數字反哺”現象變得更加普遍。一些像樊金林一樣的年輕創業(ye) 者,試圖在養(yang) 老行業(ye) 中發掘新的關(guan) 注點。
年輕人教老年人過上新生活
“這些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學習(xi) 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強。”樊金林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視頻中的很多對話源自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我們(men) 把他們(men) 當同齡人一樣交流,聽到我們(men) 經常說的詞後他們(men) 會(hui) 記住,還能將‘絕絕子’‘emo’等網絡詞匯和熱梗用得恰到好處”。
今年2月,這家“網紅養(yang) 老院”開始試營業(ye) 。在這裏,老年人不僅(jin) 可以免費入住,還能在電競室、電影院、小酒館等休閑場地裏享受到年輕人喜歡的新鮮事物。樊金林發現,隻要耐心解釋,老年人慢慢地總能跟上流行節拍。
“就像拍視頻一樣,老年人一開始會(hui) 因為(wei) ‘要上電視了’開心,後來知道自己拍的視頻受到歡迎也會(hui) 搶著拍,想讓更多親(qin) 戚朋友看到自己。”在日常拍攝中,視頻內(nei) 容框架由樊金林設定,具體(ti) 的內(nei) 容由老人們(men) 自由發揮。“沒想到每一次拍攝,爺爺奶奶們(men) 都會(hui) 給我們(men) 驚喜。”
樊金林笑稱,有時候還有老人因自己沒出鏡而吃醋,要求他補拍幾個(ge) 鏡頭。“很多人的子女也跟我們(men) 反映說,老人的精神狀態好了,甚至與(yu) 孫子孫女都有共同話題,還有不少子女催更要看父母的鏡頭。”
5年前,樊金林的父親(qin) 正在運營“福壽園”養(yang) 老院。那時,在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播音與(yu) 主持藝術專(zhuan) 業(ye) 讀書(shu) 的樊金林雖然在那裏實習(xi) ,但他一直覺得不是自己心中養(yang) 老院的樣子,“老人在這裏的娛樂(le) 就是抬頭看天花板、曬太陽,最多也就是每半個(ge) 月看一次戲。”
為(wei) 什麽(me) 養(yang) 老院的氛圍、裝修不可以活潑、陽光一些呢?建一所理想中的養(yang) 老院成了他的目標。2020年下半年,由他獨立設計、裝修、改造的新養(yang) 老院“福瑞園”開業(ye) 了,裝修風格現代簡約,整體(ti) 運營團隊更加年輕化。
彼時,短視頻平台發展正盛,在父親(qin) 的鼓勵下,樊金林重拾大學所學專(zhuan) 業(ye) 知識,開始拍攝養(yang) 老院日常生活,“沒想到獲得了1000多個(ge) 讚”。隨後,他又拍攝了一期“老閨蜜”打鬧的日常,反響更好了。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幾次拍攝試水得到網友喜愛,我覺得拍視頻可以堅持下去,既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養(yang) 老院已經發展得很好了,也可以讓年輕人設想未來和閨蜜的快樂(le) 生活。”
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銀巢養(yang) 老服務中心,也有一群不一樣的老年人。2017年,1996年出生的浙江女孩李靖慧和同學一起成立了這個(ge) 服務中心,“想為(wei) 老年群體(ti) 做點事情”。自那時起,她每天都能在很多微信群裏,收到“祝您平安”的表情包,她發布的朋友圈下麵,時常會(hui) 有“早點回家”“好好吃飯”的留言。
許多老人也經常分享自己的最新動態,一條朋友圈得到很多人的關(guan) 注,他們(men) 還會(hui) 開心地截圖發在群裏向其他人“炫耀”。
這些老人大多是該中心開設的老年大學班上的學生。從(cong) 擁有自己的社交網絡賬號,在網絡上分享生活,到進行一場網上購物,都是銀巢老年大學開設的智能手機課程內(nei) 容。這兩(liang) 年,與(yu) 短視頻平台、修圖軟件和唱歌軟件相關(guan) 的課程,成了這所老年大學裏受歡迎的課程。
為(wei) 老人上課的大多是青年誌願者。不過,李靖慧觀察到,年齡的差距反而是種優(you) 勢,相比中年誌願者,老人們(men) 好像更願意接受年輕人,“他們(men) 互相更加包容”。她發現,老人和年輕人在一起會(hui) 更開心,“感覺自己也年輕了”。
“老年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men) 對其視而不見。”李靖慧說,希望通過老年大學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探索他們(men) 的“黃金20年”。
滿足“新老人”的新消費需求,有巨大的市場
今年,廣州“銀齡學堂”的學員路阿姨專(zhuan) 門為(wei) 誌願者發來一封感謝信。在參加“銀齡學堂”前,她是一名在微信上一言不發的“沉默girl”,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學習(xi) 和跟練,路阿姨使用智能機越來越熟練,還成為(wei) 微信群、朋友圈裏的“話癆老師”。
據了解,“銀齡學堂”上線“老年人手機課”公益課程小程序,通過係列化場景短片,為(wei) 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hui) 提供可持續的社會(hui) 幫扶,還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多地打造線下培訓試點課程,發放《銀齡互聯網寶典》紙質書(shu) 籍。
在微信視頻號上,“北京大媽有話說”走在北京景點中介紹各種“冷知識”,“烏(wu) 雲(yun) 奶奶”“時尚奶奶”“老頑童爺爺”等還做起了直播,帶領老年用戶培養(yang) 反詐意識。“銀齡學堂”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從(cong) 產(chan) 品改造適老、公益活動助老、營造社會(hui) 環境護老三個(ge) 層次,為(wei) 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hui) 提供可持續的社會(hui) 幫扶,助力提高老年人數字生活品質,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後疫情時代的互聯網適老化研究》報告發現,很多老年人內(nei) 心深處渴望被認可、被接納,他們(men) 有較強的學習(xi) 、適應網絡和智能化服務的動力。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提倡各界共同努力,打破老年人刻板負麵的數字形象,尊重老年人的話語權和主體(ti) 性,讓他們(men) 跨越數字鴻溝,重返公共生活。
隨著我國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工作的逐步開展,不少老年人過上了年輕人般的生活,不僅(jin) 是用上智能手機、網絡購物、出行打車、拍照美圖,他們(men) 在享受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期待更加深度融入數字生活。
前段時間,湖南長沙的58歲黃大媽自信地站上了《脫口秀大會(hui) 》的舞台,一段脫口秀表演“炸了場”。短視頻平台上,73歲的退休物理學教授“科學姥姥”火了,不少人“追更”她的趣味物理實驗……
“不僅(jin) 錄視頻上傳(chuan) 抖音交作業(ye) ,還會(hui) 跟老師連麥,比我都熟悉抖音操作。”澳盈資本創始合夥(huo) 人肖毅向記者描述了他母親(qin) 退休後的數字生活:每天看朗誦教學老師的直播,跟老師連麥模仿學習(xi) ,有時候還會(hui) 給老師刷禮物,購買(mai) 老師帶的貨。最近老人家被朋友介紹去錄製喜馬拉雅有聲書(shu) 小說,還學會(hui) 了視頻剪輯,並搭配合適的音樂(le) 。
“既豐(feng) 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又鍛煉了自己的記憶力,提高了精氣神,還為(wei) 社會(hui) 創造了價(jia) 值。”在肖毅看來,圍繞老年人當下的生活喜好,興(xing) 趣主播和興(xing) 趣電商等背後的產(chan) 業(ye) 鏈都值得深入探索挖掘,“旅遊外出等畢竟不是日常活動,尤其在後疫情時代,針對老年人興(xing) 趣愛好的線上教學、直播帶貨等,不僅(jin) 可以帶動消費,還能帶動一部分人的就業(ye) ”。
“我們(men) 往往把相對年輕、健朗的老年人稱為(wei) ‘活力老人’或‘新老人’。”盤古智庫老齡社會(hui) 研究院院長馬旗戟表示,“活力老人”更願意進行社會(hui) 交往和參與(yu) 社會(hui) 事務,他們(men) 依舊喜歡旅遊、交往、外出吃飯,喜歡各種文體(ti) 活動。不同於(yu) “傳(chuan) 統老人”,已經和即將退休的60後“新老人”,科技素養(yang) 、技術水平和收入消費能力都大幅提升。
馬旗戟表示,“在醫療管理、健康養(yang) 生、休閑娛樂(le) 、興(xing) 趣愛好等方麵,滿足‘新老人’和‘活力老人’的這些新消費需求,無論是提供老年技能教育、老年就業(ye) 崗位,還是圍繞著老人參與(yu) 經濟生活相關(guan) 的設施設備、一係列公共服務等,都蘊含著巨大的市場。”(記者 孟佩佩 見習(xi) 記者 龔阿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