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探秘②】五常大米為何叫“五常”

發布時間:2022-11-09 09:4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探秘②】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一餐五常米,渾忘酒肉香”,大米各地都有,為(wei) 何產(chan) 自黑龍江的五常大米卻能享譽天下?

  “咱們(men) 五常大米,米粒狹長,飽滿堅硬,色澤清白。蒸煮後米香醇厚,入口香糯,回甘無窮。”五常市大米產(chan) 業(ye) 服務中心主任張野向記者介紹,五常大米的高顏值和好口感來源於(yu) “好出身”。

  俗話說“一兩(liang) 土,二兩(liang) 油”,五常地區的黑土層厚度達1米左右,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最高達10%以上,如此“膏腴”之地,產(chan) 出的大米自然非同一般。

  而五常獨特的地貌和氣候,更可謂是老天賞飯吃。“從(cong) 高空俯瞰五常稻作區,是一個(ge) 三麵環山,開口朝西的馬蹄形盆地,東(dong) 南季風吹過受山脈的阻擋形成回旋,地處北緯45度黃金緯度,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使幹物質和可速溶雙鏈糖積累較多,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適中,口感自然好。”張野給記者詳細解釋,“離開當地的小環境,同樣的稻米品種移種到別處,品質就會(hui) 發生變化。”

  關(guan) 於(yu) 五常水稻的種植曆史說法不一,據說最早可追溯到唐初渤海國時期。清鹹豐(feng) 年間,清政府在當地設立了“舉(ju) 仁、由義(yi) 、崇禮、尚智、誠信”五個(ge) 甲社,以“三綱五常”中“仁、義(yi) 、禮、智、信”五常為(wei) 地名,五常大米亦封為(wei) 貢米,專(zhuan) 送京城。新中國成立後,五常市水稻種植麵積不斷擴大,20世紀50年代,五常的水稻麵積已近10萬(wan) 畝(mu) ,逐漸成為(wei) 中國水稻生產(chan) 第一縣。2022年五常大米品牌價(jia) 值高達710.28億(yi) 元。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