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進補 體健如虎(解碼二十四節氣)
秋季豐(feng) 收的喜悅還未散去,陣陣西北風起,寒氣漸侵衣,立冬悄然而至。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ge) 節氣,於(yu) 公曆11月7-8日交節。《禮記·月令》記載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水麵開始結冰;二候“地始凍”,土地開始出現冰凍;三候“雉入大水為(wei) 蜃”,雉為(wei) 野雞一類的大鳥,蜃即是蛤蜊。立冬後,天上的大鳥已不多見,海邊出現了蛤蜊,蛤蜊的花紋與(yu) 雉鳥的羽毛顏色相近,古人便認為(wei) 這是雉鳥跑到水裏變成蛤蜊。生命的流轉、物種的變遷,被古人演繹成浪漫的想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yun) :“冬,終也,萬(wan) 物收藏也。”自然界草木凋落,動物準備冬眠,糧食也收入倉(cang) 庫。民間有俗語說“霜降醃白菜,立冬不使牛”,秋收已畢,農(nong) 事稍歇,人們(men) 歡歡喜喜地為(wei) 冬季的來臨(lin) 做著各種準備。
按照傳(chuan) 統,從(cong) 立冬節氣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時間氣溫低,最適合做黃酒,稱為(wei) “冬釀”,立冬前後則是黃酒開始投料的日子。浙江紹興(xing) 俗語講“兒(er) 子要親(qin) 生,老酒要冬釀”,“老酒”是紹興(xing) 人稱呼黃酒的土話。古法冬釀要經過浸米、蒸飯、落缸、投料、前發酵、開耙、灌壇後發酵、壓榨、過濾、煎酒、封壇陳化等一係列步驟。其中最關(guan) 鍵的一步是開耙。開耙指的是人工調節飯醪溫度,其中工藝極為(wei) 複雜,須得由經驗豐(feng) 富的老師傅來把關(guan) 。這些老師傅在酒廠裏被親(qin) 切地稱為(wei) “酒頭腦”,是釀酒過程中的靈魂人物。酒醪的發酵程度全憑“酒頭腦”看、摸、聞、嚐的感覺來掌控,若是發酵得宜,成品酒的口感便會(hui) 甘潤、鮮靈。開耙後的酒醪單獨裝入一個(ge) 個(ge) 陶土壇中,蓋上荷葉、壇蓋,整齊碼放在戶外,進行“後發酵”,靜待3個(ge) 月後的立春開榨。
立冬日,人們(men) 殺雞宰羊或是以其他營養(yang) 品進補,稱為(wei) “補冬”。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意思是嘴饞了,該吃點好東(dong) 西了。人們(men) 食用一些驅寒的食物補充熱量、充實元氣,為(wei) 抵禦嚴(yan) 寒做好準備。北京人在立冬喜歡吃蕎麵;潮汕人講究立冬日吃甘蔗,俗信以為(wei) 可以保護牙齒;汕頭一帶在立冬日吃蓮子、蘑菇、板栗、蝦仁、紅蘿卜做成的炒香飯;無錫人在立冬這天流行吃團子。南京舊有立冬吃生蔥之俗,冬季江南多濕冷天氣,蔥味辛、性微溫,能解毒調味、發表通陽,使氣運通暢,減少疾病發生,因此民間有“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之說。
舊時因條件限製,冬日裏洗澡不那麽(me) 勤,疥蟲、跳蚤等容易繁殖,引起皮膚病,立冬日清潔身體(ti) 、保持皮膚健康的“掃疥”習(xi) 俗就顯得非常必要了。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立冬日,人們(men) 用各色香草伴著菊花、金銀花泡水沐浴。民國初年的《滬諺外編》也記載了立冬日用菊花、金銀花、香草煎湯沐浴掃疥的習(xi) 俗。
從(cong) 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順天應時的智慧隨著節氣習(xi) 俗而傳(chuan) 承不息。立冬奏響了冬的序曲,人們(men) 備辦過冬衣物,以美食滋補身體(ti) ,以健康姿態迎接寒冬的考驗。
(作者袁 瑾為(wei) 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