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追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楊叔子
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
——追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楊叔子
11月4日22時50分,有“中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第一人”之譽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機械工程專(zhuan) 家、原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楊叔子,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
楊叔子,1933年9月生於(yu) 江西省湖口縣。和許多中國孩童一樣,少年楊叔子學會(hui) 的第一首詩是《靜夜思》。
1938年,日本侵略者逼近江西湖口,5歲的楊叔子在跟著家人逃難途中,辛亥元老、曾做過孫中山秘書(shu) 的父親(qin) 楊賡笙,將詩中的遊子思鄉(xiang) 之情化作山河破碎的悲憤,囑告年幼的楊叔子要一句一句銘刻在心,奮發圖強。
一心向學的時光裏,楊叔子也有過少年意氣。化學課上,有些調皮的楊叔子被老師批評:“楊叔子沒有化學頭腦,學不好化學。”他從(cong) 此就不好好學化學了。
中考時,楊叔子投考了九江市同文中學,險些落榜:他的語數外成績幾乎滿分,但是物理化學不及格,其中化學隻考了25分。楊叔子後來得知,之所以錄取他,是因為(wei) 同文中學的考官看到他幾近滿分的語數外成績時,首先想到的是,“這個(ge) 孩子語數外學得這麽(me) 好,物理、化學會(hui) 真的差嗎?”
讓楊叔子頗有感慨的是,多少年後,即使已是大學校長,他遇到和自己當年情形相仿的學生,想幫一把,卻有心無力,“今天的硬性標準不能揚其長避其短,犧牲掉了一部分有稟賦的孩子”。
“九層之台,起於(yu) 累土”,這位從(cong) 小背詩拚不過哥哥老是被打的科學家認為(wei) ,後天的勤奮最重要。
在華中科技大學,流傳(chuan) 著一段傳(chuan) 奇故事:為(wei) 了節約時間,楊叔子從(cong) 1956年大學畢業(ye) 參加工作,到結婚,再到有女兒(er) ,全家人吃了30年的食堂,直到女兒(er) 1986年結婚後才有了改變。
在國門還沒有完全打開的年代,睜眼看世界需要充分掌握外文知識。華中科技大學的老同事至今自歎不如,每次和楊叔子一起坐火車出差,晚上車廂內(nei) 的燈熄了,正在背單詞的他沒有停下,拿起單詞書(shu) 徑直走到廁所門前,借著門口微弱的光線繼續背。
楊叔子沒有辜負父親(qin) 的期望。他一生致力於(yu) 機械工程與(yu) 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學科的交叉研究,開發出國內(nei) 第一個(ge) 信號處理係統,出版國內(nei) 第一本“基於(yu) 知識的診斷推理”的學術專(zhuan) 著,發表國內(nei) 第一篇關(guan) 於(yu) 智能製造的學術論文,47歲成為(wei) 湖北省當時最年輕的兩(liang) 位正教授之一,成了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第一位院士。
他還被稱為(wei) 國內(nei) 高校領導人中“人文素質教育第一人”,在大學校長任上掀起的“人文風暴”,時至今日依然影響著千千萬(wan) 萬(wan) 的大學生。
1994年,一封在校學生的來信吸引了時任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叔子的關(guan) 注。
這名同學在信中提出一個(ge) 困惑:為(wei) 什麽(me) 中國大學生英文考試不及格,拿不到學位證,但他們(men) 寫(xie) 文章時錯別字一大堆,用詞不妥、造句不通、文章不順,照樣拿學位?
楊叔子將這封信帶到了校長辦公會(hui) 上。
在他的提議下,一個(ge) 我國高等教育史上裏程碑式的決(jue) 定誕生了:不論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必須通過學校組織的“中國語文水平達標測試”,不合格者不予頒發學位證書(shu) 。同時,係列人文講座也在他的倡導下開始創辦。
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文風潮”由此發端,清華、北大、南開等高校紛紛加入人文素質教育的大潮。
楊叔子有一句名言,“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就是落後,一打就垮;然而,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沒有民族傳(chuan) 統,沒有人文文化,就會(hui) 異化,不打自垮”。
見證今天許多青少年的浮躁和壓抑,這位耄耋老人更加篤定自己的這一人生信條——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交融,兩(liang) 翼齊飛,不可或缺。
從(cong) 20世紀90年代開始,楊叔子一直在公開呼籲取消中學文理分科,改革中小學課程體(ti) 係,開展素質教育。
“文理分科培養(yang) 出的是1/4人,甚至是1/8人”“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科學”……在許多公開場合,楊叔子都直陳其弊,“分科太細,甚至學工的不懂理,更不懂文,學機械的不懂電氣,學製造的不懂汽車,如何能有交融和創新?”
多年來,他對自己的博士生有一個(ge) 廣為(wei) 人知的嚴(yan) 格要求,就是博士論文答辯前要先背《老子》,後來又加上了《論語》的前七章。
這一“另類”要求,也曾給楊叔子帶來不少爭(zheng) 議,但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浮躁、焦慮和壓抑,他堅信自己是對的,“背是形式,最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浮躁的心寧靜下來,讓人的精神升華起來”。
這位總是寄望於(yu) 青少年一代的老院士曾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坦言,這其實是在補中學甚至小學的“課”。多年奔走大學、中學講壇,他有一個(ge) 一以貫之的觀點,那就是“要先育人,後製器”,“兩(liang) 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而今,那個(ge) 在人文素質教育講堂上,置身無數青年學子之中、舞動著雙手、大聲吟誦那些撞擊青春心靈的古詩詞的老校長身影,永遠定格在無數華中大學子的心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