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消費者想“占點便宜”不容易
編者按
一年一度的“雙11”大促拉開帷幕。麵對越來越複雜的促銷活動規則,參與(yu) 這場狂歡的消費者不僅(jin) 要“做功課”“抄作業(ye) ”,還要忙著加群拚團轉賣。與(yu) 此同時,商家的各種套路也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為(wei) 營造良好的購物法治環境,《法治日報》記者就先漲價(jia) 再降價(jia) 、價(jia) 保成“煙霧彈”、直播帶貨亂(luan) 象、和陌生人拚單等社會(hui) 熱點話題進行調查采訪,從(cong) 今天起推出係列報道,敬請關(guan) 注。
本報記者 韓丹東(dong)
本報實習(xi) 生 關(guan) 楚瑜
來自廣東(dong) 深圳的李女士本打算趁著“雙11”滿減活動,在某品牌旗艦店囤幾瓶洗發水,可她付完尾款後發現,平時購買(mai) 隻需128元的洗發水這次卻要162元,比平時還貴了34元。
李女士找客服反饋,希望對方退差價(jia) 並贈送小樣作補償(chang) 。客服解釋稱,由於(yu) 原材料價(jia) 格和運輸成本上漲,所以售價(jia) 有變動。經過一番討價(jia) 還價(jia) ,客服最後答應贈送小樣,拒絕退還差價(jia) ,因為(wei) “價(jia) 格是品牌方定的,店鋪沒有退差價(jia) 的權限”。
和李女士有相似經曆的消費者不在少數。《法治日報》記者近日在某第三方投訴平台梳理發現,關(guan) 於(yu) “雙11”的投訴目前已經高達6萬(wan) 多條,其中不少為(wei) 新近投訴,投訴內(nei) 容大多是“宣傳(chuan) 最低價(jia) 實則還漲價(jia) 了”“搶到了優(you) 惠券卻無法使用”等。
今年“雙11”依然很熱鬧,“低價(jia) ”“降價(jia) ”“滿減”“贈品”“優(you) 惠券”等各種營銷手段撲麵而來,還有許多平台提供全程價(jia) 保服務,最長價(jia) 保時間甚至超過30天。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商家推出的優(you) 惠舉(ju) 措背後暗藏各種套路,有的將價(jia) 格先升後降,有的修改鏈接逃避價(jia) 保責任,有的隨意設定滿減規則等。
一些商家提前改價(jia)
實際價(jia) 格不降反升
臨(lin) 近“雙11”,不少消費者為(wei) 了以更劃算的價(jia) 格購買(mai) 所需商品,特意將商品提前加入購物車,等大促時再購買(mai) 。可到了大促日,有不少消費者發現,一些商品的價(jia) 格反而比平常更貴了。
同樣來自廣東(dong) 深圳的陳女士也遇到了和李女士一樣的情況。她提前加入購物車的襯衫,“雙11”期間竟然漲了149元。“這件襯衫價(jia) 格本來是150元,‘雙11’大促開始後,我打開購物車發現價(jia) 格漲到299元,還標注是打完折的價(jia) 格,簡直太離譜了。”陳女士說。
記者采訪發現,有不少消費者反映自己加購的商品臨(lin) 時漲價(jia) 了,品類涉及家居用品、衣服、鞋、零食、家電等,漲價(jia) 幅度在幾元至幾百元不等。
很多消費者吐槽,“這是把消費者當韭菜”。
更讓人生氣的是,發現商品臨(lin) 時漲價(jia) 後想找客服維權,大多得不到滿意答複。來自浙江杭州的麥女士發現自己加購的商品存在臨(lin) 時漲價(jia) 的情況,便向電商平台客服反饋,希望對方采取措施取消其所購店鋪的滿減活動資格。但電商平台客服回複稱,店家此舉(ju) 屬於(yu) 正常經營行為(wei) 。
實際上,這種商家在大促前“先漲價(jia) 後降價(jia) ”的行為(wei) 在往年也存在。去年“雙11”前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向全國互聯網平台企業(ye) 和各地市場監管部門下發《關(guan) 於(yu) 規範“雙11”網絡促銷經營活動的工作提示》,明確指出要提高促銷行為(wei) 的公開化和透明度,禁止采取“先提價(jia) 後打折”、虛構原價(jia) 、不履行價(jia) 格承諾等違法方式開展促銷。
優(you) 惠活動眼花繚亂(luan)
隨意設定滿減規則
記者調查發現,商家的價(jia) 格套路遠不止於(yu) 此。各種消費券、滿減優(you) 惠的使用規則,讓不少消費者直呼眼花繚亂(luan) 。而更讓消費者無法理解的是,一些高額優(you) 惠券要麽(me) 用不了,要麽(me) 使用規則不人性化。
來自上海的吳女士見某嬰幼兒(er) 用品旗艦店推出“購買(mai) 5套可減525元”的活動,便提前囤了一些尿不濕。支付尾款時,她發現自己並沒有享受到這個(ge) 優(you) 惠,結算價(jia) 格仍為(wei) 原價(jia) ,便向客服谘詢。對方回複稱,滿減活動仍在審核,消費者可先加入購物車晚點再付款。可她左等右等,這張優(you) 惠券至今也用不了。
吳女士在另外一個(ge) 商家處購買(mai) 的保健品也無法使用其推出的優(you) 惠券。“在該店鋪購買(mai) 了兩(liang) 盒不同功效的保健品,價(jia) 格剛好滿3000元,可店鋪推出的‘滿3000元減300元’的優(you) 惠券怎麽(me) 也用不了。客服告訴我這張優(you) 惠券隻能在一個(ge) 商品上使用,哪怕是同一個(ge) 店鋪購買(mai) 的兩(liang) 個(ge) 商品都不能用,而商家一開始並沒有注明優(you) 惠券的使用範圍。”吳女士說。
來自湖北武漢的李女士遇到的滿減套路又有所不同。在“雙11”活動開始前,李女士便在某電商平台上將自己心儀(yi) 的商品放入購物車,等到活動開始後連著滿減優(you) 惠一起結算。她在不同商家處一共購買(mai) 了3800元的商品,電商平台給出的模擬結算金額中,正好達到“滿3800元減300元”的條件,李女士為(wei) 此還反複點擊結算金額確認,每次結算都能享受到滿減券的金額。
到了活動當天,李女士結賬時發現,她所購買(mai) 的商品中有些屬於(yu) 限量款,怕商品被搶空,她便急匆匆地付款了,未留意付款金額,可彈出的扣款短信提醒她,扣的錢變多了。她急忙返回查看賬單,發現此時的滿減活動並不是“滿3800元減300元”,而是變成了“滿1000元減50元”。“商家的套路真是防不勝防。”李女士感歎說。
記者發現,不少網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雙11”活動,其中針對“滿減”和“優(you) 惠券”的吐槽不在少數。有網友稱,許多優(you) 惠券設置的條件過於(yu) 苛刻,很多商品無法使用,要將秒殺商品和活動商品分開結算,否則許多滿減券都派不上用場;還有網友說,商家宣傳(chuan) 的最低價(jia) 實際是需要消費者疊加“跨店滿減”的滿減券,如果不購買(mai) 其他商品並達到一定金額,就無法使用滿減券。
修改鏈接躲避價(jia) 保
想退差價(jia) 異常艱難
記者注意到,今年許多電商平台在“雙11”期間提供全程價(jia) 保服務,最長價(jia) 保時間超過30天。
據相關(guan) 電商平台介紹顯示,價(jia) 保即價(jia) 格保護服務,是為(wei) 保障消費者在平台的購物體(ti) 驗,當消費者通過各平台購買(mai) 含有指定價(jia) 保服務標識(如“15天價(jia) 保”“全程價(jia) 保”“30天價(jia) 保”“價(jia) 保服務”等)的實物商品後,在價(jia) 保期內(nei) ,若同一商家的同一商品出現降價(jia) ,則消費者可申請價(jia) 保補差(特殊情形除外),各平台價(jia) 保係統將根據本規則計算差價(jia) 額度並實現向消費者的差價(jia) 補/退。
全程價(jia) 保是指從(cong) 買(mai) 家下單到確認收貨時間內(nei) ,若商品降價(jia) ,買(mai) 家可以申請價(jia) 保服務,比如買(mai) 家於(yu) 當晚20時以100元的價(jia) 格購買(mai) 一件衣服,第二天該店鋪開展全店“滿100元減15元”的活動,購買(mai) 該件衣服的價(jia) 格為(wei) 85元,這時買(mai) 家即可申請15元的價(jia) 保服務。
記者采訪發現,不少消費者反映價(jia) 保沒有落到實處,成了吸引消費者消費的“煙霧彈”。很多店鋪以“不同人情況不同”或者直接更改鏈接、下架消費券等手段逃避價(jia) 保服務,讓價(jia) 保服務成了“空頭支票”。
前不久,來自天津的林女士在某直播間以178元4支的價(jia) 格購入某品牌洗麵奶,並享受了價(jia) 保服務。隨後她發現在該品牌官方旗艦店直播間隻需要99元即可獲得4支,於(yu) 是她向商家申請價(jia) 保,要求退還差價(jia) 。但是該商家回應是係統出現錯誤,設置了錯誤的優(you) 惠券所致。
“現在商家下架鏈接,我無法提出價(jia) 保請求。我懷疑商家說係統設置錯誤都是借口,這就是一個(ge) 陷阱。”林女士氣憤地說。
記者在某直播間超話中發現像林女士這樣的經曆不是個(ge) 例。來自廣西南寧的李先生分享了自己依法維權並成功拿到差價(jia) 的經曆後,聚集了141條評論和91條點讚。評論區有不少消費者稱自己在維權時遇到了“客服不管”“小二扯皮”的情況。
來自浙江杭州的羅女士稱自己已經看透了“雙11”的商家手段,“旗艦店掛著某直播間鏈接,店鋪放‘滿1500元減120元’的券,被發現就刪券、改活動、鎖鏈接。疊加券後350元買(mai) 的產(chan) 品很多人300元出頭就到手了”。
“買(mai) 的不如賣的精,消費之前宣傳(chuan) 做得響當當,花錢之後說好的價(jia) 保都是泡影,合理退差價(jia) 的請求還要消費者自己彎彎繞繞各種打電話聯係維權。”羅女士感慨道。
臨(lin) 時漲價(jia) 涉嫌違法
價(jia) 保失信或為(wei) 欺詐
在北京雲(yun) 嘉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看來,判斷先漲價(jia) 再降價(jia) 的改價(jia) 行為(wei) 是否屬於(yu) 虛標原價(jia) ,需對“原價(jia) ”進行界定。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guan) 於(yu) 〈禁止價(jia) 格欺詐行為(wei) 的規定〉有關(guan) 條款解釋的通知》,原價(jia) 是指經營者在本次促銷活動前七日內(nei) 在本交易場所成交,有交易票據的最低交易價(jia) 格;如果前七日內(nei) 沒有交易,以本次促銷活動前最後一次交易價(jia) 格作為(wei) 原價(jia) 。因此,經營者在促銷活動中采用‘原價(jia) ’標示,或使用‘日常價(jia) ’等類似表述實際傳(chuan) 達‘原價(jia) ’含義(yi) 的,應當符合這一規定。”趙占領說,“雙11”之前確實有一些商家先漲價(jia) 再降價(jia) ,是否違規要看兩(liang) 者的時間相差是否在七日以上,如果在七日以上,不屬於(yu) 虛標原價(jia) ,所以有的商家常常提前一段時間就開始操作漲價(jia) ,以規避法律規定。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商家臨(lin) 時漲價(jia) 涉嫌違法,該行為(wei) 違背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定的向消費者提供真實、全麵信息的義(yi) 務,也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而商家和平台所推出的各種滿減優(you) 惠規則,其實就是想讓消費者循環消費,消費者為(wei) 了享受滿減和使用優(you) 惠券不得不湊單買(mai) 其他商品。
“商家的滿減促銷規則是否違規主要看兩(liang) 點,一是在消費者符合滿減規則時是否享受到相應優(you) 惠,如未享受到,則商家構成合同違約;二是商家對於(yu) 促銷活動是否存在虛假宣傳(chuan) ,比如根據其滿減規則,實際享受到的優(you) 惠與(yu) 商家宣傳(chuan) 不符。”趙占領說。
對於(yu) 平台支持“雙11”全程價(jia) 保的現象,劉俊海認為(wei) ,如果價(jia) 保在商家處成為(wei) “空頭支票”,那就是一種失信行為(wei) ,存在欺詐的嫌疑。如果確實存在商品欺詐行為(wei) ,則可適用退一賠三的懲罰性賠償(chang) 。
消費者在購物時遇到上述情況,該如何維權呢?
趙占領建議,若消費者遇到商家有價(jia) 格違法行為(wei) ,則可向價(jia) 格主管部門舉(ju) 報;若遇到商家存在違約行為(wei) ,則可向市場監管部門舉(ju) 報或者向法院起訴。劉俊海則建議消費者最好先與(yu) 商家協商退錢,實在不行再向消費者協會(hui) 投訴或向法院起訴。
多位受訪的消費者提議,希望電商平台加大技術和人力投入,對消費者的相關(guan) 投訴及時介入處理,核實商家存在違法違規行為(wei) 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將其納入黑名單,在一定範圍和時間內(nei) 阻止其參加各類促銷活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