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違規學科競賽為何頂風也要上
【閱讀提示】教育部:“奧林匹克英語大賽”“希望數學”等屬違規競賽
光明網評論員:今天(11月9日),教育部發布關(guan) 於(yu) 麵向中小學生違規競賽問題查處情況的通報。“奧林匹克英語大賽”“希望數學”“JEA China”等“榜上有名”。據通報,以此為(wei) 名頭或發起的相關(guan) 競賽活動違反了《麵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被依法依規取締。通報中,一眾(zhong) 違規競賽也被再次“敲打”,如所謂的數學花園探秘、華數之星、五羊杯、走美杯、美國大聯盟、卓越360統測、全英賽、世奧賽等。
不用為(wei) 了一個(ge) 英語競賽的考位而跨越大半個(ge) 中國,也不用為(wei) 了明知孩子沒興(xing) 趣的學科而殘酷“死磕”,自各種杯賽被禁且與(yu) 升學等“脫鉤”以來,“雞娃”的瘋狂也似有減弱的勢頭。本就是被裹挾其中不得已陪跑的一部分孩子和家長,終於(yu) 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平”了。
說“躺平”,倒也不是就此放棄了競爭(zheng) ,而是放棄了畸形而無效的競爭(zheng) 。狂熱參賽,除了極少數人真的是出於(yu) 興(xing) 趣,更多人還是抱有功利性的目的,即為(wei) 孩子的升學和評優(you) 拿到那塊重要的敲門磚。在供給側(ce) 進行斷流和嚴(yan) 管,發布白名單並進行動態調整,讓競賽這個(ge) 領域有了規矩,構建起了秩序。
按理來說,一張競賽“白名單”在手,隻要兩(liang) 相對照,就知合規與(yu) 否,那麽(me) 就算違規競賽名字再怎麽(me) 搞山寨打擦邊球,也都難逃家長的火眼金睛。現實中,不排除一部分家長確實沒有“火眼金睛”,難辨競賽真偽(wei) ;也不排除,還有一部分家長屬“明知故犯”——就算是違規競賽,競賽成績作為(wei) 提高孩子素質與(yu) 能力區分度的依據也聊勝於(yu) 無。
各種競賽之所以被熱捧,當然是因為(wei) 有利於(yu) 擇校;而擇校之所以產(chan) 生,則是因為(wei) 義(yi) 務教育質量存在不均衡。當進入不同階位的中學,將在很大概率上導向兩(liang) 種完全不同起點的人生,別人眼中的不計代價(jia) 或者死磕的非理性,在那些家長看來就是最大的理性。隻要這種不均衡依舊存在,擇校的衝(chong) 動就難徹底抑製,那麽(me) 以期提高區分度的自我證明就不會(hui) 停止。當正規學科競賽的出口被封堵,藝術考級和其他哪怕是非正規的學科競賽就成為(wei) 新的需求出口和情緒宣泄口。
當然,這並不是說這些違規競賽“存在即合理”,他們(men) 做的這些生意,如前述通報所言,“擾亂(luan) 了教育教學秩序,加重了家長和學生負擔,嚴(yan) 重侵害了公眾(zhong) 利益”,需要有關(guan) 部門加強監管。但隻要家長們(men) 對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主動選擇需求不減弱,那麽(me) 過往學科競賽的各種替代品就會(hui) 不斷被製造出來,它們(men) 遵循差不多的邏輯,在我們(men) 看不見的地方為(wei) 家庭和孩子重新“增負”。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官方明示,競賽及競賽產(chan) 生的結果均不作為(wei) 中小學招生入學的依據,但在一些所謂優(you) 質學校的招生中,以競賽成績作為(wei) 判斷學生能力的路徑依賴依舊存在。雖然這種選擇是“不留痕”的,但其招生偏好依舊被視作是對各類競賽的背書(shu) 。隻有人才評價(jia) 觀念轉向更加多元和包容,或許孩子們(men) “軍(jun) 備競賽”的賽道也才會(hui) 進一步放寬。
也唯有如此,規範學科競賽及各種熱(如編程熱等),才不會(hui) 是一場無休止的“貓捉老鼠”遊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